第六章 校园上岗:留下我们的羞涩与光彩(3)(1 / 1)
“我真不敢相信那些事情怎么会是与我一样的贫困生们做出来的。一想起他们的行为,我忍不住感到脸红。”已经毕业分配在张家口工作的一位同学指出,“这些宁肯借钱也不愿上岗的同学,他们一进校门便心中总有那种抹不去的高人一等思想。而有些同学本身便来自从小靠吃救济粮长大的边远贫困地区,上了大学后他们的内心深处仍残留着那种穷到头了就会有救济的懒习。当他们的这种伸手等靠一旦稍稍得不到满足,他们往往会异常消极与走向极端。君不知,社会发展已经到了20世纪末,昔日‘天之骄子’的大学生现在早已不再是‘稀罕之物’,你走一趟人才市场就会发现你仅仅是一名普通的求职人员而已。面对现实,每一个大学生都应当清醒地给自己正确的定位。有了正确的定位,当你再面对困难时就可能不再犹豫,不再逃避,也不再被闲言碎语所压垮。”
另一位学生则提出了相反的观点:“出现这些现象实在不能把责任推到学生身上,我们应当从社会、学校、老师、家长等方面思考,因为有些如‘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去扫大街’等观点都是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别人就一直在灌输。所以我觉得大学生中出现宁可饿肚子也要‘维护尊严’是很正常的。要问这是为什么?回答极其简单:还不是当初你们教的!因此要改变这种现象,需要全社会一起努力。很明显,贫困生羞于扫地擦窗,与周围的异样目光有关。另一方面,学校抱着好心给那些生活贫困的学生提供取得报酬机会,太多的‘象征性’可能造成勤工俭学的质变。相反,如果过多的让学生们依靠打工谋生,又怎能不影响他的学业?”
争论没有结果,但争论使大学生们在有一点上是比较有共识的,那就是:需要正视贫困,需要自我的准确定位,更需要自立自强。也正在这个时候,山东大学企业管理系94级学生陈万思以自己的亲身体会给报社编辑部写了一封长信,使得这场争论有了一个正面的例证:
编辑同志:
你好!
今天已是1月10日,正是考试前的复习冲刺阶段,但在看了贵报《面对贫困》一文后,如芒在背,坐卧不安。我是1994年9月入学的,从家里带出3000元后,就再也没有向父母伸过手。两年多来除了干家教、推销些小商品外,我就是靠学校提供的勤工俭学岗位过活的。
入学两个月后通过自荐,我就在校图书馆当兼职干事,并在居住的4号楼觅得一清洁工职位。两年多来,我整过书,清过书架,扫过楼梯,拖过楼道,打扫过厕所,节假日在图书馆阅览室值班,每月还为27位同学到财务处领工资。刚开始的时候,确实有些不好意思,爱面子的心理也作怪过。但后来同学朋友、老乡熟人,非但没有看不起我,反倒对我越加关心爱护。一些同龄人私下里还把我当作“坚强的化身”。而我呢,通过劳动,拿着自己亲手挣得的钱,觉得真的长大了。
我虽然住在城市,但出身农家。大哥已单过,家里有时还要贴补他。二姐仅能自保。老父年届六十,平日靠帮人打零工度日。母亲一身病,有时摆点儿地摊。你说,我怎能再向年迈的双亲伸手?母亲开始还问我:“钱够不够花?”后来我一再说“够”,她长叹一声后也就罢了。我只能靠自己。虽说亲戚们有钱,好朋友伸手要借钱资助我上大学,但我开不了这个口。因为我要这个面子!
作为四号楼、图书馆以及班里的勤工助学组长,我对情况是很了解的。首先在四号楼并未发现哪位同学故意不清扫楼道,虽然每月拿70元(我任组长每月拿80元)的工资很微薄,但大家都是按规定每日扫两遍拖两遍,每人负责两层楼梯或一层楼道。每到学期末或学期初,还常有同学到我宿舍来登记要干活的。但只是机会太少,因为在职的同学都挺认真。再说图书馆,其实月工资不到50元,而且要求干满25小时才发全工资,但大家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岗位。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两个岗位我一直会干到毕业。
因为物价上涨,我必须增加工作量。费了好大的劲儿才得到了打扫教室的岗位,月工资60元。一间百余座位的教室,每周一至四清扫。我现在已是大三,花销很大,吃饭、买书,再加上我这个人不愿欠人情,有时回请别人,加上又资助了一个山区的小学生,所以我又兼了一份钟点工,帮学校会计培训班查听课证,每周四次,一月100元。所有这些工作我都很尽力地做。雇主们对我评价是:“有责任心,尽心尽职。”下学期要准备考研了,大四还要偿还学校的无息贷款,所以我这学期必须攒点钱,剩下的一年半费钱着呢。学校的贷学金,我早就不想贷了,既然我有能力挣钱,为何不把机会让给别人呢?至于减免学杂费的事,我提都未提。我想的是,奖学金已挣来了,至于其他就不能太过分了。
我想谈谈面子问题。曾经有一位男生无意中说过一句话:“拖楼道多丢人,我才不干呢!”他的话着实让我伤心了好一阵。后来我想通了:拖楼道丢人,那么到处哭穷、整天蹭饭,丢不丢人呢?他不是整天从同学那儿借钱过活吗?何苦来!而我靠劳动所得吃饭,靠双手挣钱自立。我很少缺钱花,因为我节约,又因为我上了几个岗,而每上一个岗都有我自己心头一笔账——为我大学学业而建立的一笔账。不失人格和尊严的活我都试过。自然有人图省事干“三陪”。“风光”是她们的,可良心安宁属于我。
一位大音乐家说过,贫困是能够激发人类智慧的伟大因素。是啊,贫穷教会了我生活。在家时,纵然家境贫寒,但终有父母庇护,不用为一日三餐奔波。上大学后才识生活滋味,半是甘甜半是苦。刚进大一时,常为吃了上顿没下顿焦急,更不愿让几个家境较好的室友知晓我的窘迫。多少个日夜,盘算又盘算,为五斗米消得憔悴。但我走过来了。《面对贫困》当中的同学,我想还远未走到绝路,当兜里真的没有一分钱,家里也再不会有钱寄来,你难道还能要面子吗?
最后我想说说勤工俭学的时间安排问题。下面是我每日作息时间表:
早6:10起床;6:15上操;6:25早饭;6:35打扫楼道;7:00早读;7:30上课;11:20午饭;11:40打扫楼道;12:00打扫教室;12:30午休;下午1:30上课;3:30图书馆值班2次(每周);4:30打水、晚饭;5:30会计培训班查听课证2—3次(每周);7:00—10:00晚自习。另外每周六晚7:00—9:00家教;每周日上午8:00—11:00图书馆值班。
大部分时间就是这样度过的。细心看会发现我所以选择这些兼职,是因为它们都占用零碎时间,且基本在校内,不牵扯大量精力。有人说勤工俭学耽误学习,我想这种说法既脱离了贫困生的实际,又不全面。还有人说干这些活不能锻炼人,文盲都能干。我大不以为然。“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当我一遍遍地拖着二十来斤重的大拖把在楼道里蹒跚来去时,我想我这辈子绝不会怕“挫折”二字。异样的目光算什么?坦然地看着不坦然看你的人,你赢得的不仅仅是自尊。
另外我可以告诉你的是,我每周花十几个小时工作,并没有耽误学习,相反我的成绩在前四个学期中,排名从第56位到19位到11位又升至第5位。我拿过两次二等奖学金和一次一等奖学金,并参加党课学习。所以养活自己的同时,我并未损失什么。
……
山东大学企业管理系94级学生陈万思
我一直以为陈万思同学是个男生,因为其信中透露的顽强精神不像一个柔弱的女孩子所言。后来报社的朋友告诉我,陈万思同学这封信给正在争论得不可开交的两方面都是一个很好的教育。看看人家一位女孩子是怎么做、怎么想的,你们还有什么可争执的?正如全国学联负责人所说,勤工俭学就像一面镜子,它提出了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对待自立,社会(包括家庭)如何鼓励和帮助大学生自立这样一个重要问题。道理很简单,从国家、从民族的角度看,中国的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是靠勇于承担责任、有能力承担重任的人,而不是领先坐享其成、逃避责任的人。从大学生个人成长看,没有自立自强的意识和能力,就难于适应走上社会的竞争,更谈不上成就事业,实现人生价值了,因此自立自强应该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
同学们,自尊自立、自强不息是时代和社会所赋予你的必修课!
同学们,去报名吧,勤工俭学将回报给你一个自信与独立的自我!
“承包厕所运动”
“美国大学出人才,中国大学出新闻”,这是西方世界曾经在一段时间有过的说法。其实出新闻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只是看人们怎么去理解了。中国的现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有几个不是先从大学的校园策源并进而推动时代进程的?
不过,中国大学在1996年里爆出的“新闻”却让许多西方人迷惑不解。因为这一年的中国大学的“校园新闻”竟是一场热热闹闹的“厕所运动”,而这次“厕所运动”的策源地竟然还是培养出200位中国乃至世界顶尖科学人士——中国“两院”院士的南京大学!
关于南京大学不用我多言,它的前身是九十六年前两江总督张之洞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随后是享有盛誉的南京高等师范学堂和国立东南大学,直到后来的国立中央大学时期直至现在的近百年不朽历史,以及我们只需粗略地看一看曾从南京大学这所校门里走出诸如吴有训、严济慈、卢嘉锡、竺可桢、童弟周、丁文江、李四光、茅以升、黄汲清、吴阶平、朱光亚、翁文波和吴作人、徐悲鸿、闻一多等等一大批科学与人文大师的雄壮队伍,你就会对这所原“中央大学”肃然起敬。南京大学到底出了多少“新闻”,我说不出。但由于南京大学曾在很长一段历史领衔了“中国第一大学”的光荣,所以它在20世纪的中国历史进程中起过别的大学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南京大学现在仍是排名在北大、清华之后的中国最著名大学,尤其是它每年的科研成果与论文录用率一直位居千所大学之首。
“不必多说,只求多干”,南大人给我的印象可以用这话来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