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1 / 1)
像现在,汤足饭饱,进得屋来,反锁上门,拉上窗帘,世界就好像被挡在了外边,世界就好像与我无关,世界就好像暂时可以不去理会。屋子里就我一个人,我可以改变这里的一切,我是这个世界的主宰。一个人的灵气,顾名思义,是一种气体,它因为存在空间的扩大而变稀,它因为别人灵气的存在而变杂,变得不纯粹,变得失去本性。而这个小小的屋子里就我一个人,自己的灵气弥漫在整个空间里,浓浓的,厚厚的,像开辟鸿蒙时一般混沌不清。我在这里,总能享受到一种绝对的孤独,或者说一种残酷的自由,总能体会到在别处从没有体会到的东西:实在,或者说,“我”。
扭亮灯,灯罩日久天长,已经被灯光漂成了蜡黄。几封信,大多是我预料中的,说他们许久不给我写信,我也许久不给他们写信,无它,只是一个懒字。祝我生日快乐,祝我吃好,睡好,早日长胖。只有一封例外,信很短:
秋水,
不用问,你现在学习生活情况一定不错。
或许你会惊讶,是哪个陌生人的信呢?因为那个总躲在大树背后,在你绝发现不了的时候看你的又瘦又丑的小姑娘,早已退到你记忆底层了,渐渐在消失……
可我恰恰相反,你的名字以及音容笑貌,依然很清晰。初中三年,你毕竟让我一直佩服,我欣赏你的才华,你的与众不同。这便是我寄给你这封信的唯一原因。
生日快乐。
越色上
1988年×月×日
信里还夹着一张贺卡,一丛绿得透明的苇叶,滚圆的露珠在叶片上银亮亮地闪着,顶上齐头一行英文:hope all your dreams come true soon.后边是她的赠言:对你——我希望我一切美好祝愿都迟到。
我把信慢慢地插回信封,缓缓地放下。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能把信写得这样短了,他们没有这个本事,包括我自己。
静静地坐在椅子里,我关上灯,静静地坐在黑暗里,一动也不想动,一句话也不想说,甚至不愿去想,不愿去分析,到底是什么东西使我失魂落魄。只想一个人静静地呆着,像是小时候在大街上和妈妈走散了,周围人告诉我,好好站着,哪也别去。像是丢了什么,脑子里空空的,身子里虚虚的,只有那股我实在说不清也不想说的情绪左冲右撞,结而不化。眼睛看不清东西,整个人恍恍惚惚的,只觉得泪水直涌上来,却又流不出。越色,越色……
这时候,见着人就烦,就讨厌,他若硬跟我讲话,十有八九,我会毫无理由地和他吵上一架。事后他觉着委屈,我更觉着委屈。这时候,泪可以流出来了,清清凉凉地,从眼角静静地淌到嘴角,咸咸的。一点不觉着难过,反而很痛快,像是被解脱了一般高兴:
回望
为你枕残的梦
燃过的小诗
为你暗干的泪
浅黄的底子
你旧时的眼睛是饱熟的橄榄
现在望去
仍是我橄榄蜜汁般的泪泉
4
英国人写过一篇游记,说有个猎人打猎的时候,意外地捡了只小老虎,他带它回家,用牛奶和煮得极烂的兔子肉喂它。虎渐渐长大了,和他一同打猎,舔他吃剩的盘子底,睡觉把他拥在怀里,暖出他的好梦。天气好的时候,有人还看见老虎驮着他漫山遍野跑。
可他什么时候也没有忘记在口袋里放一支专为它准备的手枪。
我的情绪就是自己自小养起来的虎。理智就是那手枪,时间是它最有效的子弹。
生日那天不痛快的心境,几天下来,也淡了许多,在我们这个年龄,心中没有忧伤,就像没有皱纹一样。
到了今天,早上一推门,下雪了!心里当下充满了惊喜,没有闲愁暗恨呆的地方了。
用广告上的话说:“不一样就是不一样。”的确,一切都变了,一切都变得神奇。就连上学骑车这天天重复的机械运动都变得有趣,好似第一次穿上旱冰鞋的感觉,简直可以说是一种娱乐。拐弯的地方,一个人一捏闸,一个筋斗,接着便是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如同骨牌游戏,一连串趴下了一片。大家善意地笑着,一半笑自己,一半笑别人,互相搀扶着爬起来,拍拍身上的雪。老人道:“走啦。”年轻的叫:“走你。”大家又把车蹬了起来。多难得的笑!多难得的彼此亲近!多难得的“不正常”呀!越下越大的雪掩盖了平日里看倦看厌的一切,大家仿佛暂时忘记了总戴着的那副漠然的面具,如果没有这样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惊喜,我们将怎么忍耐这日复一日的平淡呢?因为有明天,我们才能熬过长夜,我们平静地过着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苦读的日子,也是因为我们坚信,在不远的将来存在着一个奇迹,我们将不再寂寞,就像火山在对下一次爆发的等待中,默然无语。
坐在自己临窗的老位子上,蒙在窗玻璃上的水雾更重了。这种天气,家里的窗户上一定开满了白白的冰凌花。小的时候,就把鼻子贴在凉凉的玻璃上,把红红的鼻头压得又圆又扁,惊奇地半张开嘴凝视窗外小院子的一个角落。
北京的冬天,即使没雪,天也是淡灰色的,云也是淡的,落了叶子的乔木是深灰的,号称常青的松柏远没有春夏绿得鲜亮,着了太多的尘土,也显得灰蒙蒙的。人呢?土绿、蓝黑,又是一片沉沉的灰调子。上天下地,活脱幅淡墨山水。下雪了,就如同来了一位大师,将这幅已完成的画,再略略皴上几笔,整幅画面的气韵立刻生动起来。
看得兴起,我伸出拳头,做个儿时的游戏,用拳眼在玻璃的水雾上轻轻一压,收回来,玻璃上就留下个小小的脚丫印。孟寻觉着有趣,看了看我,见我点头默许,就接着向上斜斜地续了一个。我俩,就你一个我一个地印了起来。很快,脚印就沿到了水雾的尽头,再上面,就是透明的玻璃了。稍微扭一下身子离远点看去,这串脚印就好像挂在远远的树枝上。仿佛有个小小的精灵,从我们手里钻出来,顺着树干歪歪斜斜地爬到树梢,一蹦,蹦到了天上,再也看不见了。
大概是雪天容易迷路,数学老师又绕开了她的圈子。教室里死静,隐隐能听见数学老师脑子里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曾经有一个时期,因为纪律原因,我被调到老师高度近视的眼睛所能控制的势力范围——第一排。每当发生这种情况,我就找机会和她一对眼,再对她“嘿嘿”一笑,如同按了Break键,跳出死循环。老师长出一口气,对我也报之一笑。之后再讲什么,就和以前毫不相干了。俨然一位围棋高手对于无论什么方法也处理不好的棋,最聪明的办法就是另投别处。如果你再追问她前面某处到底是什么意思,她心里或许会像那位善草书的爷爷,要怪讶小孙孙为什么不早问那个字念什么的。
而且今天,我比以往更不耐烦。印度的妇人盼望“妻子节”,是因为可以扔掉终年的劳作,穿上花衣服,尽情跳跳,是因为可以抡起扳子打一顿终年虐待自己的丈夫。学生盼望雪天,也是因为可以发泄一下,表达不易找到别的方式表达的情感:女孩子们吱吱喳喳地聚在一起,像是为了团结起来加强力量,又像是怕一个人目标太小,不容易被男孩子看到。男孩子们散成一个圈,从四周围上去,手里的雪球向自己最感兴趣的几个脑袋使足劲扔过去,好让她们印像深刻。女孩子们满是兴奋地埋怨男孩子手狠心黑,看见他站在自己面前,搓着冻得红紫的手傻笑,暗骂声:“该死的!”追上去,一捧雪填到他的脖子里。被追的男孩子装模做样地逃着,心里不由地想起《红高粱》里的小调:“你搭起那红绣楼呀,抛洒着红绣球呀,正打中我的头呀……”唯一不同的,只是雪球是白的,雪球在她身上开花,就算说出了总找不到机会、缺乏勇气对她说的话;手捏的雪球在她身上开花,就算手摸到了由于礼教大防从不敢摸的她。
三分钟内,我问了孟寻四次时间。我从不戴表,嫌那玩意拘在腕子上是个累赘。再说,有秘书在,领导同志也无这个必要,孟寻干脆摘下表,放在我桌上。
唉,时间这鬼东西就像法国小说里写的女人,你越为她着急,越对她在意,她越是慢条斯里,越是庄重矜持,不满足你的愿望。我决定用最有效的老办法:不去理它。实践中,我才发现心里有个念头,硬要安安静静看书,那就必然会像打胎一样难受。扭头再看孟寻,她也是望着窗子,一副不耐烦的样子。灵机一动:
“给你出道智力题,现在班上一共有四十八个人,如果老师有事出去了,比如拔颗虫牙,买萝卜或是干脆打雪仗去了,请问,也就是你作回答,你瞧,中国语言就是这样黑白不分,奥妙无穷:现在,班上还剩下几个人?”
“先问你一个题:一颗树上有四十八只鸟,一枪打死了一只,你说,树上现在还有几只鸟?”
相对一望,莫逆于心,微笑是自然的。如果一个念头,太多的人明白,流着鼻涕的孩子也会傻笑,那就难免庸俗,这样最好,两三个人,拈花一笑,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可以说是正解,但不能得满分。如果那些鸟是木头的,蜡的,泥的,总之是假的,没气的,听见枪响不会飞的。同理,咱们支书茹亚是绝对不动的。咱们的动力黄根,和小黄根们更是绝对不动的。你嘛,也难讲。”
讨老师喜欢的茹亚热爱生活,头脑绝对清楚,很喜欢写诗,现代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