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1 / 1)
不过,我现在知道,被磨的肯定有我颊上的血红,我身子里的力气,我心里的勇气。
无题
从一方椅子上
听课
醒来
忘了什么是
我、你
日子
把自己拾起
移步
回家
时间竟是如此的线
一步便是十年
可为什么还是
怕听雨声
怕闻啼鹃
前几天,语文老师偶然提及上另一班的课,他们讲台上放着两小盆塑料花,一堂课下来,心情特好,一点也不觉得累。我们班上自然也有一两个积极的,就像每个班不管大小,总会有一两个胖子。可能是个抽屉原则问题:把多于n个的胖子按任一确定的方式分成n个集合,那么一定有一个集合中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胖子。
支部书记茹亚是积极的典范。这年头,积极并不是一个很招人待见的品质,而总和缺心眼、二百五之类连在一块。再加上茹亚是团支书,有政治的味道,政治又总让人想起骗子,丑角,滑稽戏,所以她每干一件事,就总能招一些背后的评论,可她像是从来不放在心上。这种勇气很让我佩服,人总要有点个性,人不是金洋钱,不能招每个人喜欢。在茹亚,只要老师喜欢就行了,就像过去妃子、大臣、太监之类,只求皇上高兴。她和妃子、大臣、太监一样,都很聪明,都很有道理。
关于花的事儿,支部书记茹亚很责备自己,为什么没有预先想到。亡羊补牢,她第二天就拿来一个喝过的可口可乐铝罐,一把假花。没过一天,大家决定把假花扔掉,说有气瘴,我去拔了一捧狗尾巴草,铝罐里放上点水,罐是红的,配上兴兴旺旺的绿色,很爽目,大家都很高兴。
孟寻今天怪怪的,别别扭扭,像藏着什么东西。现在,下课了,爱玩的跑出去玩了,爱学的对铃声毫无感觉,木头一样楔在位子上,对着书,彼此发呆,彼此觉得奇怪。
她终于忍不住,跑到讲台,把狗尾巴草扔了,到水房换了铝罐里的水,然后又回到位子,从书包里,小心地捧出圈成圆锥形的玻璃纸,里面裹着一支大得少见的绛紫色的花。快步走到“花瓶”前,插了进去。回来的时候,脸红的像那花。
大家纷纷议论,哪里找来这么大的月季。她坐在椅子上,小声嘟哝:“不对,不对。”脸还是红红的。
“是玫瑰吧?”我问。
“你是怎么知道的?”
“玫瑰有香味,月季没有,我闻见了。”
她好像微微叹了口气,胳膊斜支在桌面上,把一边红红的脸靠了过去,靠得极低,几乎已贴着了桌面。侧过来,瞧着我,笑淡淡地蒙在脸上,像是夜里池面上笼着的月光。
“祝你生日快乐呀!”
“谢谢,谢谢。”心里一紧,没敢多想。正巧一大堆男生跑过来给我送信,其中一个大叫着:“100011,100034,100024这是三封,还是代号,很神秘,很神秘,这里面有问题,这些人都是哪山的猴,哪笼的鸡,我们下一步的计划是,发动群众……”
班上总有一些人,主要是女性,接到别人寄来的信每每要以各种晦涩高深的方式显示一下,生怕别人知道,又生怕别人不知道。我本无此雅好,现在又是这样一个情况,赶快把信塞起来。
“那是邮政编码,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走走,我生日,小铺喝酸奶去。”直拥了他们向门口,没敢回头。
“你着什么急呀,后面又没狼,前面又没姑娘。”
“你今天早上吃的什么?”
“米粥,包子,怎么了?”
“我还以为你吃了春药呢!”
什么幽呀,深呀,忧呀,愁呀,大家一哈哈,阳光一照,小风一吹,就不知道溜到什么地方去了。
放学回到家里,见了妈妈,也不知为什么,心里有一个古怪的欲望,过去从来没有过,想仔细的看看她。“这是谁呀?”一看之下,心里更奇怪了,熟悉,仿佛却又那么陌生,如同盯着一个写过千遍万遍的汉字,猛然,像是从来没有见过一样,而且越看越觉着这个人自己不认识,越看越觉着是个陌生人:两鬓斑白了,可从前一直是青青的呀?现在我的却是黑黑的。双颊黄了,可从前一直是殷殷的呀?现在我的却是红红的。身子蹙缩着,背也有些驼了,可从前身板一直是硬硬的呀?现在我却是长得高高的。这一切都是怎么回事呀?
我知道这绝不是我的过错,可总忍不住想,是我偷了妈妈的黑发,妈妈的红颜,妈妈硬朗的身子,不然,这些东西为什么现在都在我身上呢?俗话讲:捉奸捉双,捉贼捉赃,我是人赃俱在的呀。竟暗暗叹了口气,连我自己都觉着奇怪:“老了,岁月呀,真快。一切都像昨天。”学校里有过的那股凄凉又袭上心头,挺挺胸脯,感觉沉甸甸的,像个大人。
眼睛下移,目光落在妈妈的肚子上,那颗不泯的童心又转起来:“我就是从这里出来的吗?是怎么出来的?像开花一样,肚子裂开,我从里面蹦出来?还是像鸡下蛋似的,骨碌骨碌地滚出来?真奇怪,人造其它东西的时候,总清楚它是什么样子,有什么性质,能干什么:而人造人自己的时候,却不知道它的一切,长什么样子,叫什么,爱不爱吃菠菜,长大了会怎么样,奇怪……”
“又笑,又琢磨什么鬼主意呢?”他们都说我想入非非的时候,样子很可爱。妈妈也笑了,眼角眯出细细的鱼尾纹。“晚上想吃什么?三宝乐的蛋糕还是面条?”
“吃饺子吧。”倒不是饺子多么好吃,只是因为它那个唯一的特点:费事。这年头,人人都有自己的问题,家里每个人好像都有自己一堆烦心事,忙呀忙,却又不知道到底在忙些什么,难得大家聚在一起。包包饺子,聊聊天,挺好。
家里我是老小,本来平时包饺子,我只管两件事:捣乱,吃。可今天姐姐感冒,人手不够,我就只好上手了。其实我并不笨,什么都会干,只是不想干,伟大的妈妈曾精辟地指出:“就是懒。”
“姐,我告诉你一个偏方,就着那盘小菜,你二两白酒喝了,一出汗什么感冒,包好。”
“你还是饶了她吧,酒喝完了,她就开始嘀咕了:你们这么包元宵,不对吧?”哥哥擀着皮说。
别人包的饺子,模是模,样是样,总能让人想起花呀朵呀,而我包的怎么看怎么像猪耳朵。不过总归是要吃进肚子里去的,还是猪耳朵实在。花呀朵呀,让心好的人不忍下口,就像唐僧不吃人参果一样。就个人观点,我的心也还不坏。
“妈,十七年前,您生我的时候,有什么奇怪的地方没有?”
“你问这干什么?”
“圣人出生的时候,都有异像。黄帝有个曾孙叫高辛,生出来的时候,就会说话,双脚着地后,也不哭,环视四周,告诉大家他自己的名字。后来他长大了,日月所照,风雨所至,没有不听他的。就是平日里,圣人一举一动,也与众不同,也有征兆。老子要过函谷关,守门的尹喜爬到城楼上一望,只见一团紫气从东边直飘过来。从小我就觉着自己和别人不一样,身上仿佛总有一种压力,像是有一件工作在等着我去完成,而且只有我能完成。我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了执行这个使命,心里总是毫无理由地相信将来自己会做出点什么。”
“别瞎想,不过别说,还真有点。生你的那天夜里,天特别黑,我作了一个梦,梦见自己骑着一条大龙飞,龙有须有尾的,鼻子,眼儿都看得真真儿的。”
“您没骗我吧?”
“我骗你这干嘛呀?也不知道你将来能不能成个人物。”
“我知道,一个人想成就能成。”
吃完饺子,我钻进自己的小屋。小屋小得不能再小,纵三步半,横三步。一床,一桌,一椅,两墙书,就把整个屋子挤得满满的。剩下的空间刚刚容下瘦得几乎不占体积的我。可以利用的空间都给了书,即使这样,坐在椅子上读书的时候,十几本实在放不下的书还得堆在床上。睡觉的时候,再把它们请到椅子上。偶一想来,倒也应了古诗里的那句意境:“一床明月半床书。”鉴于空间,占地方的摆设是不敢奢望的,仅有的几样装饰也是能钉个钉子,随便可以挂起来的,比如哪个女孩子送的布缝的丑娃,表情阴森古怪的黑陶卡面人,带壳的蒙古刀。大面的墙都让给书了,稍大一点的字画是不能有的。只是在书架的玻璃门上贴了一幅用灵飞体写的柳永那首《凤栖梧》,床头边上的墙角贴了一幅仿作的油画——《坐着的恶魔》,也是缩了许多倍的。
而且小屋破得不能再破,头上是黑黄的屋顶,颤颤危危的,活像老奶奶说话时的脸,总让人有种大难临头的感觉。书上说吝啬鬼即使口袋里有数不清的钱,他也像没钱吃下一顿午饭一样过日子。他们说我有时候看书着急的样子,也像明天就要死了似的。只有我自己清楚,这或许存在某种可能。屋子冬冷夏热。夏天因为屋顶薄,日头一晒就透,热得人恨不能脱光衣服再脱下一层皮。冬天有火的时候,屋子里很舒服,可是后半夜火老是灭,孟郊的《谢人惠炭》说:“暖得曲身成直身。”我的遭遇正相反:被窝里暖暖和和读上两三页《情史》、《野叟曝言》之类的私书,懵懵懂懂地直着身子睡着,后半夜正做着略带点颜色的梦,冷得一翻身,醒了,身子已经蜷成了一团。
即使这样,更确切地说是恰恰因为这样,我极喜欢我的丑斋。换了一个地方,书就读着没有这么香,写文章就没有这么畅,呆着就没有这么自在,就连睡觉也没有在这儿这么有曲有折,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