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1 / 1)
!!!”
八个围坐在地图和无线电边的德军军官中有七个在不知所措中举起了手,只有一个人企图从枪套中拔枪,威瑞则直接一枪打在他双目间。此时在约一百米的翼侧有两个德军开始用他们手中的毛瑟自动手枪向中尉连续不断的射击,其中有一发穿过了他的军用甲克,另一发则打掉了他右半个耳朵。趁此机会那剩下的七个德军军官四散而逃。威瑞冷静的单膝着地,用步枪一个个将他们撂倒,然后卸掉空弹夹后滚进一条水沟,在那里迅速换上新弹夹后一枪一个把那两个百米外向他射击的德军也一并击毙后,从容的撤出了战场。
中尉返回了连队出发地后向上级汇报了他所听所看所做的一切,然后全然不顾被打飞的大半个耳朵,以及军装上粘满的鲜血,只是一个劲大声向其他人索要更多的手榴弹。
在医护兵简单的战场包扎后,中尉随即展开自己手中的部队,下令位于德军侧翼的六十毫米迫击炮向篱笆墙方向猛烈开火,尤其是篱笆墙周遍的地区,在那里是德军的兵力汇集点。然后他将D连投入战斗,向德军其中一个兵力集结点猛攻过去,德军承受不住火力和兵力的双重进攻,开始溃散了。当日上午过半,圣母教堂镇被已经完全控制在美军手中了,而德军企图能通过该镇向滩头地带反攻彻底落空了。
第二天,冯德沃特中校, 威瑞中尉和强尼?瑞宾中士一起去检查战场,尤其是那块威瑞中尉痛击德军军官们的地点是他们此行的重点。在一番现场调查后他们才惊讶的发现,那些已经在粉白两色的苹果花所覆盖下的毫无生气的躯体竟然是德军一五八掷弹兵团一营的营长和他的全部幕僚。他们身边散落着的地图上更清楚的表明了德军这次攻击的方位和指向。毫无疑问的是一点,这个营的进攻之所以能被美军如此轻易的击退和该营几乎在还没开战之前就完全失去指挥有这莫大的关系。换句话说,是威瑞一个人摧毁了这个营的战斗能力。
冯德沃特在稍后回忆到,当中尉返回后向他报告侦察情况时,当他看到中尉军服上的弹孔和斑斑血迹以及那只被打飞了一半的耳朵时,他半开玩笑半认真的对中尉说到“他们当时一定离你够近的了,你是不是都能看见他们吓的发抖了???”
中尉一边让医护兵继续包扎自己的伤口一边漫不经心的回答到”他们离的还不够近,要是再近点我估计就回不来了”
现在,就在上校的眼前,那些所有躺在地上的德军军官的尸体,(包括了那两个在一百米开外用毛瑟自动手枪向中尉射击的德军),所以人的致命伤都在头上,而且都只有一枪。 威瑞中尉坚持要将所有尸体体面的埋葬,在他—一个虔诚的基督教教徒眼里,既然是他将这些家伙的灵魂送上了天堂或地狱,那么就有义务也将他们的躯体从这个世界上一并消失掉。
这天的晚些时候,中士瑞宾郑重其事对中校说“上校,我想威瑞中尉要是换到德国人那边去我们可就惨了,我可不想和这样的人为敌,您说呢????”
第二天中士更被中尉的举动搞糊涂了,那时他和中尉匍匐在一片篱笆墙后面,眼前不远处,美军的炮火正在不停的落下,炸得德军一片鬼哭狼嚎。中尉突然对身边的中士说“强尼,我希望那炮火能停下来,好让我们自己亲手去干掉那些德国鬼子!!”
中士目瞪口呆的看着这个战神般的军官,良久才说出一句:“我的上帝,炮兵干的不错呢!!,你就别责怪他们了行不????”
就在正式和美军交手之前,在希特勒眼中,美国人,特别是美国军人,都是些娘娘腔加童子军,是被所谓的民主国家、民主制度所宠坏了的一群大男孩,完全不是受过严格训练,具备钢铁意识的德军的对手,他还曾预言他那第三帝国的年轻勇士们会把美国兵打得屁滚尿流。如果他看到了中尉 威瑞在D+1日早上的全部战斗经过的话,我想他也许会开始怀疑自己判断的正确程度了。
当然了, 威瑞中尉是个很特殊的家伙,很可能在美军整整一个师里也挑不出一个半个象他一样棒的,再说大一点,也许整个陆军中也只有这么一个威瑞中尉。上校冯德沃特盛赞中尉为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约克中士(阿尔文?C?约克,一八八七年十二月一日出生于田纳西波尔莫尔的小坎伯兰山村,该村的居民都擅长射击 ,尤其在父亲威廉的熏陶下,约克也成为了一个神射手。一战开始后,阿尔文被征召入伍。 一九一八年九月,约克随八十二师来到阿尔贡森林前线。十月八日,由于所属部队在一个山谷前被一个德军机枪阵地群所阻,约克所属的排接到命令绕道前往敌军后方,配合正面部队攻占此阵地。这个排成功的绕到了敌军后方,俘虏了约二十名德军,随即他们被来自正面阵地上的敌军机枪火力压制,包括小分队指挥官、两名班长在内的九名美军阵亡或负重伤,小分队只剩八个人。这时约克不顾雨点般的子弹,站起身来,以射击比赛中采用的最佳射击姿势,用步枪进行射击。其间一名德军中尉带领五名士兵,从距离他二十米的战壕里冲出向他袭来,约克扔下步枪,使用柯尔特自动手枪射击,并他们全部打死。他总共射击了二十发子弹,击毙了二十一名敌人。射击中约克发觉有人从后面向他射击,回身察看时发现一名被俘的德军少校拿着一支没有子弹的手枪,并宣称:“上帝,如果你不再射击,我将叫他们投降。”于是约克俘虏了这里的九十名敌军,返回途中又扫除了几个机枪点,共计俘虏了一百二十二名德国兵。约克被晋升为中士,人们授予他各种的勋章包括最高等级的国会荣誉勋章。一九一九年约克中士光荣回国,一九六四年九月二日逝世,终年七十六岁——译注),而中尉在战场上所表现出的勇气、无畏、战斗技能等等还要高出约克中士一筹。
就在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热烈的期盼美国能加入战团,同时又对美军的战斗能力持怀疑态度的时候,中尉的所作所为给他们所有人上了异常鲜明而生动的一课。
一九四四到一九四五年的西北欧洲战局,是对敌我双方的最高统帅的全新考验之地。
从战略角度上讲:对于德军而言,其关键是在于是否能将他们在一九四零-一九四二年间横扫整个欧洲的高度机械化,高度战场机动能力的”闪击战”部队从战略、战术、人员编成、武器装备等等方面转变为在相对固定战线上相对固定性的防御型部队,从而能面对多条战线上多方向的同盟国进攻进行有效的防御。
在后勤层面上,同盟国和轴心国将如何组织起高效的后方生产运输系统以保证能准确、及时的向战场提供装备的补充补给也同样将对于战局起决定性的作用;在战术层面上,双方将领们的指挥技能技巧、以及空中、海上、水下、地面力量的人员合理编成和组织(从德军角度上,是完全防御性的,盟军则是进攻性的)等等。
但作为美军,其所面对的问题将更为特殊:仅仅依托乔治?马歇尔将军(美军的最高将领—陆军参谋长)和几个高度专业化幕僚就将那支在一九三九年还仅仅是人数为十六万人的袖珍部队组织、装备、整理到了在一九四四年总兵力高达八百万的在同盟国中(不包括苏联)最为庞大的军队。只要简单想想在整个过程中所要面对的那些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问题就足够了,可能也只有马歇尔将军和他那几个幕僚凭借着高度的专业技能,高度的热情和无比的投入才能完成这项如此艰难的工作。
上述的种种问题都非常关键,都是可以左右整个战局的因素之一。但其中最为关键的关键,也是将最终决定战局的首要因素却是——士兵们!
美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完全可以满足部队从打字员到炊事兵、从飞行员到坦克手的各种兵员要求;美国拥有庞大的工业体系,可以向数量最庞大的军队提供从步枪到避孕套、从坦克到冰淇淋在内的一切装备;美国更拥有庞大的运输系统,可以轻易将这支庞大的军队调动到从菲律宾到冰岛、从印度到荷兰的世界任何角落。但美国能提供这支八百万部队这个取得最后胜利的最终因素——那些合格的下级指挥官吗????那些上尉、中尉、军士等等???那些最终将带领部队顶着枪林弹雨,浴血冲锋陷阵的人???
如果伞兵和机降部队们不是在敌后六十英里处勇猛的向占据有利地势的德军猛攻而是尽量保全自己找个地方躲藏,如果登陆艇上的水手们惧怕从岸上射向他们的火力不敢靠近登陆点而把全部的人员装备都卸入二十英尺深的海中,如果每个登上海滩的人都只顾挖个洞把自己藏起来,如果没有任何一名军官有胆量站出来带领那些士兵们冲过那片开阔的死亡沙滩向内陆进军。如果所有士兵都在诺曼底树篱中止步不前,那么再有比人类军事史上更强大的空中支援,更精密的组织计划,更强大的海军火力投入,更庞大的后勤支持,盟军最后都会失败,而且是确定无疑的全面失败。
全部的希望其实都最终寄托在那些年轻人身上(从十八岁到二十八岁),他们装备着最好的武器,有最佳的后勤支援,但他们中间只有极少数人曾参加过真正的战斗,杀人或看到被杀。绝大多数人,就象美国本土上千万个年轻人一样,从未体验过战争的滋味,他们都只是平民老百姓,过着普通的生活,他们从不曾是真正的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