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媒体关注声势响 爱心捐助牵四方(1 / 1)
前不久的一场大雪,把还没来得及捡的棉花盖在了下面。雪一化,棉花又露了出来。被雪盖过的棉花一尘不染,在太阳的照耀下,白得像银子。
那是一个星期六上午,聂辉领着学生在地里拾最后一遍清田花。忽然,一辆灰色的小轿车停在了地头。从车里下来三个人。走在最前面的那位是校长,中间那位头发稀少,上身穿件夹子,夹子上面带着很多小口袋,脖子上挂着照相机。后面还跟着一位。
校长把聂辉叫到地头,指着那位头发少的人对李远方说:这位是《中国青年报》的李记者;又指着另一位说:这位是师部来的管宣传的王干事。聂辉先和李记者握了手,然后又和王干事握了手。
王干事对聂辉说:李记者这次来采访西部大学生志愿者工作学习情况,听了你主动要求下基层和搞勤工俭学的事迹,很受感动。希望你认真配合李记者的采访。
聂辉本不想说什么。他下基层不是为了让记者采访,更没想到要为此出名。可他不得不接受采访,因为王干事说:配合采访也算是政治任务。
李记者先是问。他问一句聂辉答一句,像学生答老师的问题。急得王干事直转圈。可问着问着,李记者不用问了,聂辉滔滔不绝起来。他把建语音室的经过,资金上遇到的困难,一口气说了出来。聂辉还把他们仨个人“1+1”助学结对子的事,向李记者说了,并请李记者呼吁社会伸出援助之手,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李记者不住的点头。他不停地往本子上记着,看样子他也很受感动。李记者最后拍了好几张聂辉带着学生拾花的照片。
临走时,李记者紧紧抓住了聂辉的手,然后,又拍了拍他的肩膀。李记者对这次采访很满意。看到李记者满意,王干事也高兴起来。
聂辉的事迹很快见报了。
《中国青年报》在头版位置报到了聂辉的事迹。文章旁,还配发了一幅聂辉带着同学们勤工俭学拾棉花的照片。
文章写得很感人。作者在文章后面还加了这样一段小字:
我是满含热泪写完这篇文章的。
试想,在一些年轻人拼命追求享乐,拼命追求享受生活的当今时代,聂辉选择西部,本身就需要一种勇气。而他放弃舒适的城市生活,主动要求下最艰苦的基层,不更是一种奉献精神吗?到了基层后,为了让贫困的学生学好英语,星期天,他带着同学们勤工俭学,只是去准备建一个对城市学生来说,是再普通过的语音室啊。
聂辉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代表,不正是尽了对西部贫困学生的一份责任,对西部人民的一份责任,对我们伟大的祖国的一份责任吗?
朋友,如果你也想为祖国,为西部人民,为西部的贫困学生尽一份自已责任的话,那么,请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伸出你的援助之手吧!
后面还附了愿意提供帮助的具体联系方式。
《中国青年报》的这篇文章很快又被全国各大网站转载。接着又有了大报小报的记者来采访了聂辉。
世界上好多事真的很难预料。听说前不久,广东的一个打工妹,通过网上聊天,找到了新西兰的一位总统候选人当丈夫。聂辉也没想到,一夜之际间,他的名字一下被很多人记住了。不少人还给聂辉写了信,说些要向他学习之类的话。当然,写信最多的数在校的大学生了。
其实,出不出名对聂辉来说,都没啥两样。他呢,每天都在忙着给同学们上新课补旧课,忙着给同学们批改英语作业。
不过,有一点不一样。就是有不少个人和单位,给他寄来了筹建语音室的款物。说是为西部学生尽一点心意。其中有一位暑名“被感动者”的,一人就汇来二十万。他留言中说:你被西部感动,我被你感动。
有了这么多个人和单位的关注,学校建语音室的钱不用愁了。元旦那天,语音室建好后开始投入使用。李记者又来进行采访。他拍了很多孩子们戴着耳机,像城里孩子一样,兴致勃勃地进行英语听力练习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