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发 掘(1 / 1)
在方明和小王的热切期盼下,河南省博物馆考古发掘队一行六人终于到达了卧龙村。他们是:
队长:沈成放
队员:赵宝树、张洪义(大嘴张)、李柯、程岳楠、吴昊
再加上先期到达的副队长方明和队员王利民,一支由八人组成的考古发掘队正式集结完毕。
当天,沈老在方明的陪同下视察了现场并听取了他的汇报。经过反复论证,方明提出了自己的挖掘计划:“沈老,我认为墓道口应该在土丘的南面,因为这里的地势北高南低,落差有2米。将墓室建在北面,可以有效地防止地下水进入墓室。而且这个墓冢的封土是覆斗形的,它的地下结构很有可能是斜坡式的。因此墓道口更应该建在南面。”
沈老听了微微地点了点头,他沉思了片刻说道:“你的分析很有道理,那么你打算怎么干呢?”
方明继续说道:“我想在土丘南面挖一条宽3米,深5米的探沟,希望能找到墓道口。”
“好,就这么办。”沈老分配了一下工作,队员们各就各位行动了起来。
下午,方明和小王在现场测量好了探沟的位置,钉上木桩,拉上绳子,立上木牌。一切准备就绪,只等第二天破土动工。大嘴张和赵宝树到卧龙村去召集民工了。由于是农闲时节,再加上村民们一听说要挖墓探宝,都感到十分新鲜好奇。因此招工工作进展得十分顺利。不到两个小时就有28位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报名参加。剩下的队员们正在忙着将运来的一大卡车行李、床板、桌椅、锅碗瓢盆和炉灶煤炭等生活用品以及铁锹、镐头、竹筐、扁担、绳子等发掘工具搬运下车。大家热火朝天地干着,完全忘记了旅途的疲劳。
方明根据队员年龄和各自的工作特点分配了房间。沈老自己一间,他和小王一间,大嘴张、赵树宝一间,李柯、程岳楠、吴昊一间,剩下的两间做库房。方明和小王虽然早已入住,但一直没有时间收拾他们共有的窝。现在忙完了一切准备工作,他们终于可以精心布置这个临时的家了。在一个简易书柜里整齐地摆放着各种书籍和那几块唐三彩,这可是他们发掘的第一批文物,因此备受重视。旁边是一张折叠桌和两张并排摆放的行军床。墙壁上贴满了各种图表和数据,还有方明亲手绘制的卧龙村地区俯瞰图。上面还标注了探沟的位置,让人一目了然。他们对自己的杰作十分满意,还特意请沈老过来参观。
晚饭后,方明抽空将大嘴张叫了出来,关切地询问绮云的消息。大嘴张故意卖起了关子,只字不提。方明急得团团转,求爷爷告奶奶地死缠烂打了半天,还是一无所获。
“哎呦,我的大嘴哥,求求你发发慈悲告诉我吧!你想把我急死啊!你要再不说,下回我可不让绮云给你做好吃的了。”方明知道大嘴张馋在一张嘴上,因此迫于无奈使出了这招软硬兼施的杀手锏。
“瞧你这点儿出息,虽然我不会为了口吃的就向你认输,但看在我们兄弟一场的份儿上,我就告诉你吧。”大嘴张慢条斯理地说,“绮云已经回来了,前几天她打电话找你,我说你去汝南县了,说不准什么时候回来。结果她就生气了,气你不去机场接她,还不辞而别。”
“她,她真的生气了?你怎么不向她解释清楚啊!我临走的时候怎么嘱咐你的,你呀你真是的。这回可好了,我要真在这呆个一年半载的,回去后她非得跟我离婚不可!”方明失魂落魄地说。
大嘴张看到他那副样子,突然哈哈大笑起来。他用力拍了一下方明的脑袋,“你这个傻小子,真是一骗就上当。你也不想想,绮云是那种小心眼儿的人吗?她呀非但没生气,还让我捎话给你。”
“什么?她没生气?好啊你大嘴张,老是拿我寻开心。快告诉我她说了什么?”方明被大嘴张忽悠得又气又急。
“她让我告诉你安心工作,不要惦记她。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别老吃泡面,争取早日回来。”大嘴张说完,装出一副万分感动的样子,提着嗓子说:“啊……!好体贴,好温馨呦!”
方明被他弄得哭笑不得,直骂他一天到晚没正经的。
第二天清晨,沈成放、方明率队来到了现场。同来的还有28名民工。方明向他们简单地说明了发掘要领和操作规定,七时整,随着沈老一声令下,发掘工作正式开始。
按照绳子做出的标记,民工们一锹锹地挖下去,再将挖出的土装筐运往远处。挖土、担土、运输、散土,一切都在井然有序地进行着。沈老不停地叮嘱着民工们:“我们不是盖房子,也不是修水渠,不要求速度,一定要小心仔细,发现情况立即汇报……”民工们虽然对考古一窍不通,但也感觉到这项工程的与众不同。他们按要求仔细检查每一筐土,还不时地用小铲轻轻地刮,寻找可疑的痕迹。
沈成放和方明更是不敢有丝毫懈怠。他们在工地周围密切注视着民工们的操作,几乎每一筐土都要亲自过目,仔细观察辨别土质的变化。
就这样一连挖了两个月,探沟已经有3米宽,5米深,10多米长了,可是没有发现一点新的迹象和线索。眼前的情形使考古队员们开始对发掘计划的正确性产生怀疑,工作热情急剧下降。制定计划的方明每天除了在探沟边来回勘查外,就躲在宿舍里翻阅史料。民工中也有人提出不想干了,本着自愿的原则,28人最后剩下了16人。每个人心里都在打着鼓,只有沈老仍旧镇定自若,指挥着全局。
夜已经深了,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早已进入了梦乡。方明却难以入睡。眼前遇到的难题使他百思不得其解。他坚信墓道口就在南面,自己先前的分析没有错。可是问题又出在哪里呢?难道这是一个假墓?或者压根没有墓?历史上假墓伪冢并不少见。甘肃的伏羲陵,陕西的黄帝陵,曹操的七十二疑冢至今众说纷纭,难辨真伪。可是这些假墓大都是帝王所建。眼前这位墓主人是何许人也,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建造一座假冢?难道他也是位帝王?可是除了唐代的帝王以外,他又会是谁呢?如果说这里根本就没有墓穴,那几块唐三彩又作何解释呢?方明觉得以前井井有条的分析推理现在突然变得杂乱无章起来。漆黑的夜色使他的心情更加烦乱。他努力使自己保持头脑清醒,客观理智地重新分析已掌握的一切线索。也许问题出在探沟本身。在大学课堂里,冯教授曾经讲解过如何划分土层、辨别土色和土质,如何确定定位关系等一系列考古手段。自己是严格按照这些步骤操作的。而且在探沟里已经发现了夯土的痕迹。这证明探沟的位置没有选错。难道是探沟不够宽不够深吗?如果拓展了探沟还是一无所获,那又该怎么办呢?方明自己也找不到答案,但毕竟这是一线希望。不管结果如何他都要试一试。在灵魂深处,方明强烈地感觉到希望就在前方,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力量为他指明了方向。
第二天,发掘队照常施工。沈老采纳了方明的意见,将探沟的宽度和深度各增加了3米。民工们又连续奋战了一个多月,还是一无所获。发掘工作再次陷入了困境。
方明心里有些发毛了,全队的士气更是低落到了极点。拼着最后一搏,沈老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将探沟的长度再向前推进5米。如果还是没有任何发现,就放弃现行计划鸣金收兵。发掘队的每个人都抱着最后的希望在工地上继续重复着枯燥乏味的工作。方明的心情更是焦急万分。成败在此一举。一米,两米,三米……探沟的长度在一点点向前推进,可一切还是老样子,没有丝毫变化。方明的心里空荡荡的,一种失落感涌上心头。
只剩下最后半米了,方明也开始动摇了。他无法接受自己首次出师大败而归的结局。耗费了这么多人力物力,难道只是一场空?他毕竟还年轻,缺乏实际经验。面对重大挫折有些无所适从,于是索性躲在宿舍里不去现场。沈成放不愧是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在这关键时刻更显露出了他的胆识和谋略。他一直坚守在第一线,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整整一个上午过去了,方明虽然人在屋里,心却一直在挖掘现场。可是他还是没有勇气去接受失败的现实。他从来没有这么沮丧过,这么对自己没有信心。
突然,远处传来了小王兴奋激动的喊声:“方大哥!墓道口找到了,找到了!!”
方明冲出房门,直奔现场而去。只见在探沟的尽头露出了青灰色的砖墙。方明用手一遍一遍地抚摸着,生怕它突然消失了跑得无影无踪。多少个日日夜夜,那令他朝思暮想,夜不能寐的墓道口,如今就展现在他的眼前,这怎能不让他激动呢?方明的眼中流出了泪,那是幸福的泪,是经受了挫折后喜悦的泪。
几个月艰苦的工作终于换来了成果。发掘现场爆发出阵阵欢呼声。人们都沉浸在喜悦中,就连沈老的脸上也绽放出久违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