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第 11 章(1 / 1)
我忍住打瞌睡的欲望,看着目前神色凝重的这几个男人。
魏征,拧着眉头,几乎眼也没眨地对灯独坐,蜡烛燃尽时我去换蜡烛,他也没有丝毫反应,让我怀疑他根本就是睁着眼睛睡着了。
这个人强啊,李世民从小打猎,由此练就了弓法精准,可当了皇帝之后这个爱好被生生扼杀了,就是一群大臣们担心他打猎扰民,不停地劝谏,有时走到一半了又给赶回来。我们李二最喜欢听人家说他的不好,对劝谏的官员全都一一加官添赏了。可这个魏征,偏偏不知道委婉和口德为何物,面对皇帝,其言语也是尖酸严厉得让人听出一身冷汗,更何况皇帝本身……于是就有了唐太宗后宫发脾气,长孙后谏言赞魏征的故事……
另一个是房玄龄。无论多紧张的空气,有他在,就感觉能定得住军心。这个人整体看来很像大唐的管家婆,笑眯眯的有能力又好脾气。不是众所周知他惧内惧得要死吗?李世民还给他老婆送“毒酒”,让她要么自尽,要么给房玄龄纳妾,结果人家房夫人二话不说,接过“毒酒”一扬脖子,虽然那只不过是醋而已,也把身经百战的小李吓退八百里……从而贡献了“吃醋”这个典故——不过这个传闻我没有亲眼见过,也许是以后发生的事吧……
长孙无忌,是皇帝后宫的常客,虽然貌不出众,却才华满腹,虽然有着外戚之名,但绝非只因外戚而得宠。
最后这一位,是大唐的皇帝,李世民。他现在的头发和胡子都有点凌乱,眼神也迷离得快没有了内容。
他们在等,在等那一声喊。
他们在等李靖所领的平突厥大军的消息。等待中李世民也曾喃喃自语“李靖会胜吗?”可没有人回答他。
我对这一段的历史不清楚,也无法回答他。但是我想,李靖会胜的吧,虽然我对李靖的认识仅限于《西游记》里的“托塔李天王”,但是既然他被传得如此神乎其神,就说明他肯定有两下子。
“军情驰报!”
万籁俱寂里的一声喊,像平地里的一尊炸雷般,点燃了在座所有人的期盼。这期盼太深太重,不知这份小小的军情信筒,能不能承载得了。
其实等待的内容很简单,不是胜,就是败而已。
是胜,大胜!
李靖带领军队乘雾而行,发动突袭,斩首万余级,俘获十万余人,手刃隋朝义成公主,活捉劼利可汗。
是一场振奋人心痛快淋漓的大胜仗!
“十三年了,突厥让我坐不安席,食不甘味!现在终于安心了!大赦天下,宫中设宴五天,普天同庆!”
太上皇好久没露面了,凌烟阁大宴他却亲自主持,喜乐满面。他们父子自玄武门以来,关系尴尬,李世民一年也去看不了父亲几回,这次却亲自为太上皇披衣,太上皇弹奏琵琶,李世民合乐起舞。
大殿里奏《秦王破阵乐》,上百武士,披甲执戟,跳《秦王破阵舞》,气势磅礴。太宗更是亲身参与其中。
何其辉煌!我在见证历史。
见证历史。九七香港回归的时候电视里说“我们在见证历史”,九九澳门回归一样如是,加入世贸申办奥运都不能逃过这一句。因为那些,的确是历史,是会被载入史册的。
中国人自古尤其重视历史,君王的身边都有专门的史官;《起居注》连帝王本人都不能看;司马迁是千古流芳的太史公;文人墨客,自己掏腰包做集出书,目的是“传于后世”;封建君主们什么都不怕,唯怕后人的唾骂。做了心虚的坏事,都处心积虑地想抹煞记录,篡改历史,依旧抹不掉历史感奇强的中国人们为后代留下的蛛丝马迹。或隐晦而言,或曲折暗喻,以让后人,从中揣摩,重构历史的真实。
历史就真的这么重要么?至少,古人告诉我们是的。眼前这位得意舞蹈的唐太宗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就因为历史的重要性,也让中国人除了求权,求利,求长生不老之外,又多了一项,求名。希望在累累史册中,留下自己的名字。就连文天祥,不也说“留取丹心照汗青”,清明高傲如他,也抛不掉对于“历史”的追求,竹简上刻上,宣纸上写上,典籍里印上……追求在巍峨的历史大山中,做一只磐石,而不是尘沙。
哪怕是一枚鹅卵石呢。
看着眼前的欢宴情景和载歌载舞的李世民,我深深地知道,这个人,是历史的一座高峰,是一座高峰。而我,不管是花栀,还是艾睿思,都逃不了是一粒尘沙。尘沙依附在高峰的身上,被吹走了,也不会有什么变化。
这一年,长期受到突厥统治的铁勒、回纥、薛延陀等族首领纷纷来贺长安,向大唐称臣,到长安进贡。
唐太宗李世民,除了皇帝之外,又得到了一个新的称号:“天可汗”。
“于蛮夷称天子,于王侯称皇帝”。
李世民一统中原与四夷。各族融合,天下一家。是真正的大唐天子。
这一年,杜如晦逝世,李世民为他罢朝五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想到他,就眼泪沾襟。
放下杨妃寝宫中的帘子,我走到外面。
萤火虫又开始零星飞起了。想必那个流萤飞舞,掠过额上,恰似流星的季节,也快来了吧。
公元630年,贞观四年,我又有了出去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