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回首向来萧瑟处(1 / 1)
昨晚一夜未眠,陈昭再次醒来时已到傍晚时分。宫人内侍在屋内轻手轻脚的走动,擦拭着摆设,没发出一点儿声音。他再细看,发现西宫内添了不少东西,炭火也烧得十分暖和,完全不似之前的阴冷——似乎只一下午的功夫,所有事又都回到了正轨。
他起身向门外望去,看到院中多了许多护卫,应当是为了看守他而来。这便真的是沦为阶下囚了么?
他叹了一口气,总归是比暗无天日的囚室要好。
晚饭过后不久,李濂便拎着酒过来了。
两人对坐而饮,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如同多年前一样。仿佛这样就可以掩盖住他们二人如今身份的差异了。
大部分时候都是李濂在说。他听着,时不时的回应几句,剩下的却不知道该如何了……他甚至不知道该以何种方式来面对李濂,他是自己年少时的挚友,也是夺了自己的国家的仇人。
他正沉思着,李濂却已停下话音,唤了他一声“平祝”。
他一个激灵,下意识的啊了一声,才问李濂道:“怎么不继续说了?”
李濂撇了下嘴,对他说道:“看你心不在焉的样子……你腿好点儿了没?”
陈昭给自己倒了杯酒,说道:“没什么事了。本就没多严重,何况我身上底子好。”
李濂冷哼了一声:“你就作吧,趁着年轻的时候可劲作,到老了有你受的时候。”
陈昭心道,我也不会有老的时候了。
他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说道:“别像个老妈子似的说我了……你接着讲吧,我想听。”
李濂将手中的酒杯放在案上,不轻不重地正好发出一声闷响,略带不满地说道:“这是把我当说书先生了?还带点曲目的。刚刚我愿意讲的时候神游物外,现在倒是想听了。行啊,来,你先叫一声阿兄给我听听。”
陈昭微微低下头,看着被被李濂放在桌上的酒杯说道:“慕之,便同我说说外面吧。我都好几年没出过京城了,是真的想听。”
李濂听着陈昭这接近恳求的语气,心下一颤。
他知道陈昭这几年是如何过的,旰食宵衣,殚精竭虑,说是三更眠五更起也不为过。军费不够,陈昭便开了内库以充饷,而自身却过的极为节俭。太极宫中从不闻丝竹管弦之声,亦无筵席饮乐之事。
他上午对陈昭所言的“自己在外行军也比他过的舒坦几分”并非夸大……整个朝堂,或许只有他一人是一心为了江山社稷的。
若无天灾人祸,陈昭必又是一个中兴之主。
今日他在门外听见陈昭那句“天下何故亡于我手”时,也想劝慰陈昭。然而这些可以由任何一个人说出,却唯独不能是他——若是劝慰的话由他口中说出,对陈昭而言就是嘲讽。
李濂再度开口,像是特意哄陈昭开心一般,拿了几年来行军时的趣事一件件讲给他听。陈昭间或也问几句,他再一一解答。
一来一去之间,气氛松快了许多,不多时桌面上一片狼藉。
忽然有侍卫进来对李濂耳语了几句。李濂听完对侍卫点了点头。
待其出门后,李濂一下子就变了脸色,眉头紧皱的对陈昭说:“平祝啊,林先生过来了……”
李濂口中的林先生叫做林子清,原为成国公李沅手下的幕僚,颇受李沅宠信,就连李濂也要尊称一声‘先生’。在李沅战死后,他又转而辅佐李濂。
林子清此时来找李濂,应是有事相商。陈昭未免尴尬,想着当下自己还是不要见林子清为好,便提议躲到屏风后面。
他却是没想到李濂竟然还如此畏惧林子清。
透过屏风,他看见李濂急忙把杯中的酒一饮而尽,又手忙脚乱的把几案上收拾整齐,而后转向门口正襟危坐……乖巧地直像老鼠见了猫。
李濂笑意盈盈的问林子清道:“林先生怎么来了?”而后一指他旁边的地方,“先生,坐。”
林子清谢礼后在他身旁坐下,面朝李濂恭谨地答道:“臣在太极宫中未寻见主上,猜想着主上应是到此处来了。”他向几案上的酒壶看了一下,“主上饮酒了?”
李濂赶忙解释道:“只是小酌而已。天冷,饮几杯酒暖暖身子,绝不会误了事的。”
林子清一笑,“主上也是压抑了许久,难得开心这一次,想喝便喝罢,不必同臣解释……也不必刻意收拾一番。”他环顾四周,又问:“五郎呢?”
陈昭行五,林子清还依着原来的旧称,唤他为五郎。
躲在屏风后的陈昭不由得眉头一皱,暗道不妙。这是在西宫。李慕之总不能一个人在西宫饮酒吧?可如今林子清只见了李慕之却没有见到自己,必然会心生疑窦。
他一问起来,自己从屏风后面走出……简直尴尬。
李濂也想到了这点,面露难色。可他又没办法当着林子清的面说谎,只能小声答道:“他……在屏风后面。”
……李慕之你卖队友卖的也太快了吧!
陈昭此时再不愿意,也只得硬着头皮从屏风后走出来。
见他走来,原本跽坐的林子清挺直了身子,长跪在了他面前,而后顿首。“国公遭人构陷时,是五郎奔走相救,最终全了国公名声。后五郎又诛杀刘据,报了国公之仇。林子清不敢代主上言谢,然五郎恩义,子清必不敢忘。”
陈昭冷笑:“恩义?林先生所谓的不敢忘便是以臣伐君吗?”
林子清抬头仰视他:“恩义是对五郎您一人的,不是对大周朝廷的。”
陈昭像是气极:“可昭姓陈,是这大周的君王。先生也不必称昭为五郎,直接一些,称昭为废帝岂不更贴切?谈什么恩义?若昭拼死一战,两军阵前,先生对昭定是手起刀落连眼睛都不带眨一下的。如今昭降了,被囚于西宫之中,对你们再无威胁,便说起这些旧情恩义的话来了。”
林子清并没有接着他的话说下去:“五郎诛杀刘据报了国公之仇,便是李家欠了您一命。子清卑贱,勉强算得上是李氏的家臣。若是五郎心中有恨,便拿了子清的命做抵吧。”
李濂看着林子清将佩剑解下,用双手高举,竟真是一副要陈昭杀了他泄愤的举动,不由得低声唤了一句先生。可他也只能低唤一声,无法阻止,他甚至没有一个阻止的理由。
陈昭接过剑,扫视几眼,道:“杀你有何用?”而后掷剑于地。
他绕了一圈,走到李濂的身前。
李濂觉得他看自己的眼神十分不善,右手按着佩剑问道:“这是想杀我?”
他心中不太吃惊,依照陈昭的性格,没有上来就和他刀剑相向已经是相当难得了。平心而论,若是他与陈昭易地而处,怕是也没有这样的好涵养。何况刚刚林先生的一番话,虽是致谢,却是实实在在的将其激怒了一番。
不过毕竟他佩剑而陈昭手中没有兵器,他也不怕陈昭真的能对他怎样。
“我想打你。”陈昭看着他,“不用剑,我们出来打一架。”
“一言不合就动手……”李濂一边哼唧着,一边跟着陈昭到了屋外。空地上的积雪已经被打扫干净,四周也没有树木的遮挡,借着头顶月光能清晰视物……倒真是挺适合打架的。
李濂刚站好稳住身形,就看见陈昭出手向他袭来。他急忙抵挡,嘴上却还不闲着:“好歹等我站稳了再开始呀。说打就打,就算是知道自己打不过我也不能这样耍赖啊。”
过了几招之后他觉得有些不对。陈昭出手像是纯粹是为了泄愤一般,完全摒弃了章法。“你这是把自己的一身功夫都废了?怪不得不与我比剑了。也不知道你从哪里学的这种街头小混混的路数。”
两人身形交错时,陈昭才抛出两字“话多”来回应李濂。他已有些体力不支,而李濂却好似闲庭信步,自己甚至还没能近了他的身。
而面上闲适的李濂内心却十分焦躁,陈昭的招式可以算得上是破绽百出。照这样不出二十招平祝必败……就这样挨打还差不多。
李濂虽是这样想,却一面顾忌着陈昭的身子,不敢下狠手,另一面还想着陈昭就是来泄愤的,自己一直防着他似乎不太好,不如露个破绽让他解解气。但是明明是他学艺不精,为什么最后要自己挨打啊……简直心累。
到了七十招的时候,陈昭终于支撑不住跌坐在了地上。
李濂走上前去伸手将他拉起:“哟哟哟,是谁扬言要打我呢?还不到百招,怎么就坐地上了。”
“多谢。”陈昭站起身后,冲李濂抿唇一笑,“我在你手下应该是走不到四十招。”
听到他道谢后,李濂松了一口气,嘴上却不饶人的说道:“你太高看你自己了。十招还差不多。”
回到殿内时,林子清已将煎好的茶分成两杯,递给他们二人:“饮酒伤身,五郎与主上且先喝些茶水吧。”
李濂接过后,先对林子清道谢:“劳烦先生了。”
陈昭不发一言,饮罢茶后就干坐着。
林子清看陈昭丝毫没有同他交谈的意思,便起身告退,李濂也急忙跟上。
临出门前李濂回头望了陈昭一眼,发现陈昭又拿起了酒杯,冲他一扬,笑道:“给我送些书过来吧。”
李濂点头应道:“好,明天给你。”
宫中为防走水,夜间路上并不点灯。李濂没带侍从,自然也没有人打着灯走在前面。两人只能依靠着远处的灯光及天上的半轮明月来探路。
远远能望到甘露殿的时候,李濂突然停下脚步,问身后的林子清道:“先生方才对平祝说的那番话,是故意的?”
林子清十分干脆的回答道:“是。五郎说的不错,我们毕竟是以臣伐君,失了臣节。得位不正,则后世基业不稳。若是五郎身死,主上可另立宗室为帝,而后行禅位之事。可如今五郎归降,主上只能让他禅位。”
他略微躬身,向李濂请罪道:“臣擅自行事,请主上责罚。”
夜色中李濂的神情看不太清,林子清只听得他说:“先生做的很好,濂并无责怪之意……不过其实濂也不太在意这些的。濂就是要这天下,失了臣节如何?得位不正又如何?至于后世基业——是后世人的事,与我又何干?”
李濂一顿,叹了一口气继续说道:“我还是觉得这样算计平祝不大好——倒也不是因为愧疚,毕竟这一路走来我对不起的人多了,不差他陈平祝一个。只不过有些可惜,差不多十年了,我再也没遇到一个这么合得来的人。而且私心里总是希望年少时的情谊可以长久一些……这样一想又觉得自己真不是个东西。明明一切都是因我而起,我却还在他面前一副情深义重的样子,还同他谈什么曾经的情谊。他说得对,真要为敌,情谊半分用处都无!”
林子清像是要在李濂的心火上再浇一把油一样,缓缓开口道:“容臣多嘴一句。五郎也是居上位者,未必就看不出来臣是故意的。”
“是啊,他什么都看得清楚……”李濂揉了一下眉心,又向林子清靠近一步。语峰一转,问林子清,“先生那样说,就不怕平祝真的杀了你泄愤么?”
林子清的头更低了一些,答道:“臣的那番话可不只是对五郎说的。臣所言一字一句,皆是肺腑之言。若是五郎真的拿了臣的性命做抵,也是臣之荣幸。”
听罢林子清所言,李濂沉思了一下,面上挂了一个极为惨淡的笑容,问道:“濂想问一句,先生心中所认之主究竟是濂还是家兄?”
林子清自从尊他为主之后,对他恭谨至极,凡事以他为先。就连与他同行时,也向来只跟在他后面三步的地方,从未逾越。这样的礼敬,比当年林子清对他兄长的有过之而无不及。
他丝毫不怀疑林子清对自己的忠心,却好奇林子清究竟是真想认自己为主,还是因为兄长故去,他将对兄长的忠心移到了自己身上。
他不止一次在心中思索过这个问题,直到今天才终于敢问出口。
方才问题的余音还飘荡在空中,李濂却不想听林子清的答案了——或者说他觉得林子清如何回答已经并不重要了。结果已定,有些事情他也没必要非问清楚不可。
他摇了摇头,对林子清说道:“先生不必回答,濂方才什么都没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