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递进式”方法开启深度访问(1 / 1)
到此为止,你就知道洗头发多么重要了。你平时洗个头发会想到那么多吗?你会认为洗头发这么重要吗?你什么时候会觉得它重要,就是当你有一天没有洗的时候,你就会觉得它那么重要,但是你平时不会想这个问题。推出这一点所使用的方法,就是我们讲的递进式。所以生活中的真理,其实离我们都不远,你一直继续追问下去,就是真理。只是我们很少有人追问第二句的。
我碰到的大部分记者和主持人,都是拿着一个列了30多个问题的访问提纲:“好,下一个问题;好,下一个问题;好,下一个问题……”全是废话。“我知道你有好多个角色,又是生意人,又是主持人,请问这些角色里面,哪个最重要?”这个问题我都回答一百遍了。再往下,第二个问题就问不出来了。现在让我告诉你,怎么往下问第二个问题。
第一个策略叫做探寻策略,这是我们要掌握的第一个技能。就是问问题的时候尽量不要作判断,不要自己判断完了以后跟其他人进行验证,而是问“那到底是什么呢”“那这个问题你怎么看呢”“那您又怎么看呢”这种问题。比如,我知道被采访者两人的观点本来就不对付,只要让他俩说开了,他们两个人的观点就碰撞上了,之后话就多了,于是我就要选择什么话让这个人说,什么话让那个人说,这就是探寻的方法。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问问题的时候要盯着对方的眼睛。我们很多同学都是俗称的“二板”同学,一种是盯着天花板看,一种是盯着地板看。这两种情况,一般都无法问清楚问题,因为人家都不能正常和你对话。你盯着人家眼睛问问题,从心理上把他震住了,人家就觉得有些问题不得不回答你。大家平时有空的时候可以多练练这一招。
第二个策略是测探。心理学中叫投射技术,就是有的时候你问对方问题时,不能直接问出来,换句话说,有时候很多问题不能直接地问而需要间接地问。测探就是收集很多间接的,甚至看起来好像不相关、不重要的信息,从中来帮助你判断一个事物。事实上,人们越是在关键的问题上回答越不真实,所以你需要从大量的、侧面的信息当中了解真实的信息。
比如你问人家:“你会不会搞婚外恋?”人家会告诉你:“没有啊,不会啊。”这样问是问不出来的,你要问:“你有没有遇到过婚外恋这个现象?”“现在越来越多了。”“那如果你的好朋友搞婚外恋,你会怎么样认为?”“我无所谓啊,我觉得这个是他的事啊。再说,现在人都是很自由的嘛,每个人都不一样啊,我对他好,他对我好,就完了呗。他搞不搞婚外恋,跟我没什么关系啊?但是我觉得社会上好多人搞婚外恋,是一种道德上的问题,现在道德都是相对的,你自己觉得合适就行。”“但是我们假想:有一天,万一你发生了这种情况,你觉得这合适吗?”“这个要看情况,得看碰到谁了。”“你碰到谁就会看情况?”“这个就不好说了,反正现在这种情况很多啊。”实际上,这个问题,你可以拿别人来问一问,让他说一说其他人遇到这种情况时他的看法。从侧面我们得知,即使他现在没有发生这种情况,以后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会很大。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研究方式是在测试时把所有的关键指标化作旁人、旁物来问。比如我们问一个人:“你觉得生活在上海安全吗?”“安全!”“假定说有人敲你家的门,你会开门吗?”“不开!”“为什么?”“怕!”你发现抽象的概念和现实的情景之间是不一样的,所以得把问题情景化,这叫焦点转移法。
还有一些东西是超出我们想象的,我们意识层面的东西和我们下意识层面的都不一样。比如分析小孩子的梦境。你问:“你做什么梦了?”小朋友会告诉你他的梦很有意思。据说麦当劳以前做的那种小玩意、小礼品,就是根据小孩子的梦做出来的。
小孩子的梦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梦的记忆性较高;第二,同现实比较接近;第三,画面是彩色的。这是很多小孩子的梦的特点。此外,还有一些东西挺有意思的,比如人格画法,其中有一个叫作动物刻画,就是让小孩子把自己的妈妈想象成一种动物刻画出来,“觉得妈妈是什么动物?”“像老虎。”“那她有什么特点?用两三个词来形容自己的妈妈。”“很凶恶,每次都龇牙咧嘴。”
你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会把东西原则化、人格化。比如我们说某个品牌的时候,你会说:“你们公司的这个品牌很好,或者说这个公司很好。”现在请把这个公司人格化,你就要联想它是个男的还是个女的、这个人有什么特点、文化程度高低等。
学会了人格化之后,现在我们想象五家公司,这五家公司是你比较想去的,它们会是哪几家?然后你再想象,如果你是这家公司的主管,对情况非常了解,那么请介绍一下,这家公司是个男性化的还是女性化的?最后我们把这五家公司放在一起,如果现在这五家公司都是人的话,第一感觉中你最想跟谁说话?很多人搞不清自己心里到底喜欢什么,那么这种方法可以从下意识里帮助你找出一些东西来。
比如一个人想象“联想”这个公司是一个中年的很有气质的女性形象。这个时候我们就知道,对这个人而言,这家公司需要增加对他的一点儿安全感,不要保持那么远的距离,但是又不要显得太世俗,跟一个大妈似的。
人格化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把人往动物的方向去想,另一种是把东西往人的方向去想。你换一个角度就会发现你的分辨能力提高了很多,而以原来的形态,不见得能看出来很多问题。换个角度的话,你的判断力会更加清楚。我们称这些方式为可抗体,心理学中叫“投射体”。
其实我们的语言被污染的程度最高。所以很多语言都不能很清楚地表达我们自己的意思。而大部分的投射法,都是用图形、影像、比喻等诸如此类的形式,用比较单纯的语言逻辑的模式来表现,这就能让我们更准确地了解自己的内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