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第 17 章(1 / 1)
询问就是要像对待小孩子,只问最具体的某一点。如果姜鹤真如现在一般浓重而醒目,孟韦绝不会毫无印象。
在一个全国半数青年都加入三青团的时代,姜鹤的身份本没什么,但事关方孟敖,崔中石的心里就不能不警觉。这样一个人,在年初与方孟敖有着比较亲密的接触,家人参与了方孟敖的停课事件,本人则变成与过去完全不同的角色——他必须要用最坏的结果去假设。
嘉尔曼,就像一个符号,专给方孟敖看的戏剧符号。那种浓墨重彩的西洋味道,那种传统女人中少见的直截了当。都在昭示进入一个完全美国化圈子的刻意。
为了爱么?
崔中石自己微微摇头,否定。
姜鹤小心保持了与方孟敖的距离感。
——因为知道方孟敖对女人的精神洁癖。
如果真的是肆无忌惮型的女人,没可能不越雷池一步的收敛,反倒会抓住这样的机会去把握男人。
那女人很聪明,也很了解,对孤傲的方孟敖来说,男女交往会很难,做朋友则容易得多。方孟敖不会爱上她,但是会接受她。
可如果不为了爱情的刻意迎合与伪装,那就是另有目的了。
目的是什么?
不只是姜鹤,还有方孟敖的态度。
来往到现在,方孟敖从没和崔中石提及过任何关于姜鹤的事,同样,也从没和姜鹤提到过他崔中石。就像有意避开了这两个与自己最接近的人相互接触。
为什么?
礼堂内隐约传出雷鸣般的掌声,打断了崔中石的思索,看来联谊会的主题部分已经结束。他不宜再多逗留,收拾起思绪,匆匆赶回了大厅。
男宾们已经把桌椅挪开,礼堂正中成了舞场,灯光暗下,乐队也就位,这才是联谊的重头戏。
方孟敖无疑是这场活动的主角,还没等他去邀请舞伴,已经有几个胆大的女学生主动上前围住。军人笔挺,佳人如玉,这样的人聚在一起,朝气蓬勃的,就像战争宣传海报中的理想画面,养眼得很。
崔中石不由轻轻后退了几步,把自己隐在不起眼的角落。
年轻,实在是一种美好。
“崔主任真的不准备跳舞?”姜鹤的声音从身后传来。“男宾太少呢。”
崔中石转回头,不好意思:“我说过了,不会跳舞,真是对不住。”
姜鹤很不赞同地看着他:“那么多漂亮女孩子做壁花,你该有负罪感。”
一面说,一只手却已经搭过来:“我来教你,很好学的。”
崔中石有些窘,他不习惯太热情的女人,“我,我有些音痴,找不到节拍。”
“别这么婆婆妈妈好不好?”姜鹤的手倒是极快,没容崔中石推辞得掉,已经把他两只手都安放好了位置。“一支曲子下来保管你会!”
崔中石下意识地抬眼去找方孟敖,一时间竟没有找到。乐曲已经响起,姜鹤带他踩起了拍子,嘴里数着节奏指点。他只好又把目光盯住了脚下。
“你和孟敖认识很久了?”
“没有姜小姐久。”
舞蹈是个有趣东西,你进我退的来来回回。
“但他对你很重视。”
崔中石忙着数节拍,顾不上回应。姜鹤不满。
“认真点行吗?看着我!”
崔中石只好抬起眼睛看着姜鹤,脚下就乱了起来,于是崔中石的鞋子就很抱歉地踩到了姜鹤的脚上。
“哎呦!”
“真是对不住。”崔中石连连道歉。
脖子一紧,有人自背后用胳膊环住,身子被拉开的同时,听到方孟敖的声音,笑的。
“踩疼了没有啊?笨!和你说过他不会跳舞。”
“所以我在教嘛!”
本来就拥挤的临时舞池,被这三个人横亘着,就难免更混乱了。
崔中石更加歉意地告饶道:“姜小姐别勉强了,我还是四处转转,免得妨碍到别人。”
姜鹤恨恨跺脚:“你们都能把人气死!”
出了礼堂才发现天已经开始暗下来。傍晚的天空颜色从宝石蓝在渐渐晕深。夏夜将尽,草虫呢哝的喧嚣反而更盛。和着从礼堂飘出的舞曲竟格外和谐。
至此,崔中石才松了口气,看着方孟敖微笑一下。
“刚才在舞池里怎么没看到你?”——明明那么多花团锦簇的。
方孟敖点了支雪茄:“我不喜欢跳舞。”
“哦。”也就无话了。
院子里是一大片竹林,崔中石喜欢竹林,在北平见不到这样的好竹子,细风吹过,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无怪行长搬到北平先要种竹。是大户气象,也是魏晋风骨。
“你回来时气色有些不好,家里出了什么事吗?”
“你看到了?”虽然已经习惯了方孟敖的敏锐,但还是有点意外。“别担心,家里人都没事。”
“家里,又不只是我家里。”
崔中石的心里就有点暖意,但也有几分酸楚。
“我家里也没什么,是邻居的同事自杀了——因为帐目上的事。”心里再多郁闷,话也只是淡淡的说出来。“他的孩子,才和伯禽差不多大。”
“别太介意了。你和他是不同的人。”
崔中石心里的那点酸楚就更扩大了。
——有什么区别呢?其实,我比他做的事情更甚。
——违了心的,去做最痛恨的事,然后看着别人为这些事自杀。
“说出来不怕你笑,每次来杭州,都是我最开心的时候。”
——夜晚,夏风,欢笑,陈纳德,最重要的,还有身边这个年轻男人。
——要是生活中只有这些,该多好?
方孟敖沉默,片刻,突兀地说:“我教你跳舞吧!”
崔中石一愣:“你不是讨厌跳舞吗?”
手却已经被牵住,搭在对方肩上,另一只被握住,十指相扣。
“我只是不喜欢和别人跳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