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圆圆归来(1 / 1)
“冲冠一怒为红颜”的三桂降清后,充当满清廷的鹰犬,打急先锋,从山海关直杀到云南。
满军入城,顺治称帝,建立大清,采取安抚政策,以汉制汉,是百姓平定下来。并将奉天殿改名为太和殿。由于各种政治势力的对比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清政府又实行了高官厚禄收买的政策,亡明官僚纷纷归降清朝。三桂也放弃了拥立明太子的主张。尽管如此,作为降清的汉族地主阶级的代表,三桂和清政府之间仍有着相当大的距离。首先,三桂之乞师击李,打的是“复君父之仇”的旗号。在清兵入关之初,这一旗号因有利于清政府联合汉族地主阶级共同镇压李自成起义军,也一度为清朝统治者所容许。但从长远看来,这一旗号又和清政府取代明朝、建立其对全国的统治的总目标相矛盾。其次,三桂在降清之初,仍与明朝残余势力保持着一定的联系。对南京福王政权,他甚至表示:“不忍一矢相加遗”。再次,和其他降官不同的是,三桂还拥有一支由自己独立统率的部队。因此,在入关之初,清朝政府对其外示优宠,内存疑忌,并未授之以事权。除在政治上对其严加防范之外,在军事上,也只是利用他对李自成起义军的仇恨,使其率兵击李。根据清政府的指令,顺治元年六月,三桂师出山东,平定李自成余部,九月,又从英王阿济格西征李自成。在李自成主力基本被消灭之后,顺治二年八月,清政府将其从前线调回,“出镇锦州”。对于清政府的这种安排,三桂了然于心。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提什么“复君父之仇”,而是望风转舵,称崇祯帝为“故主”,反复表白自己“矢忠新朝”了。三年之后,清朝政府又调吴三桂入关,与八旗将领李国翰同镇汉中,剿杀西北地区的抗清义军余部。在此期间,三桂为了表示自己对“新朝”的忠诚,不但对农民军残部进行残酷的镇压,动辄屠城,而且,对一些起兵抗清的朱明后裔,他也不遗余力地去斩尽杀绝。三桂思想和行动的转变使得清朝中央政府对他更加倚重,在西北地区抗清义军残部被剿杀殆尽之后,顺治八年,清朝政府又命三桂和李国翰一起率军入川,攻打张献忠义军余部。几年之中,先后平定重庆、成都等两川重镇。顺治十四年,又以平西大将军职,南征云贵,攻打南明最后一个政权——桂王永历政权。顺治十六年,下云南。十八年,师出缅甸,擒斩桂王。十几年间,三桂率部从西北打到西南边陲,为清朝确立对全国的统治建立了特殊的功勋。因此,清朝对他也由原先的控制使用改为放手使用。不但在李国翰死后,让他独承方面之任,而且在一切军事活动中也“假以便宜,不复中制,用人,吏、兵二部不得掣肘,用财,户部不得稽迟”。同时,在职务上,也一再升迁。顺治十六年攻下云南后,即委其开藩设府,镇守云南,总管军民事务。到康熙元年十一月,又以擒斩桂王功,晋爵亲王,兼辖贵州。其子吴应熊也选尚公主,号称“和硕额驸”,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就这样,三桂以千百万抗清义军的头颅博得了清政府的信任,并使自己攀上了一生中权势的顶峰。此是后话,暂且不提。
正是:夺朱非正色,异种竟称王。
且说圆圆回到吴府旧址,发现吴启正在和众人一起重建吴府。吴启见了她,兴奋地说:“嫂子原来你在这啊,兄长正在找你呢。唔,他昼夜追杀农民军,消息没错的话,应该到山西了。知道你回来了,他一定很高兴。走,我这就写信告诉他,让他来接你。”
圆圆看到众人都身穿满族服饰,只有自己还是明服,便问:“如今满族称帝了么?”
“嫂子你不知道啊,现在是顺治称帝了”吴启说。
“他……还好吧?”圆圆当然知道满族入关,只是有意无意想问一下。
“你说兄长?你放一百个心吧,他真没事。”吴启说。同时,他又环顾了四周,小声的说:“多尔衮这个家伙最阴险骄横了,当了皇叔摄政王。我横不得马上灭了他。上回他还假惺惺地给崇祯皇帝发丧呢,举办葬礼也就算了,他却耻高气扬摆起架子来。为了收买民心,他还放了监狱里的所有囚犯,并封我做京师校尉,啊呸呸呸,谁稀罕!而且也不为难旧臣,像田弘家基本上没什么问题。”
圆圆难过地点点头,或许她该和三桂好好谈谈。
起义军与清军杀得天昏地暗,吓得清主帅多铎连忙退兵。起义军大将谷可成壮烈牺牲,李自成也身负重伤,逃入山西。
对于三桂仍旧追兵的事,李自成焦虑不安。这时宰相牛金星进谗言:“闯王不觉得奇怪吗?当初李岩说只要留下陈圆圆,吴三桂就不会追兵。而现在还是老样子,属下怀疑……李岩和红娘子是串通好的。”
李自成觉得有理,便赐毒酒给李岩、李侔兄弟俩。
事实上,在三桂攻占北京前,红娘子便察觉不妙,逃离了山海关。三桂与她旧相识一场,曾经是对好朋友,也就放她一马,不派兵追赶。
红娘子逃了几天几夜,遇到自己的一个老部下,便打听北京的情况。当老人告诉她李岩被害的事时,她痛苦万分,望着潼关的方向,跪倒在地。但红娘子毫不气馁,广收旧部,投靠福王的儿子朱由崧刚在南京建立的南明小朝廷,反抗李自成,攻打清军。
在明末那样一个动荡、激烈的年代里,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免烙上这个时代的印记。李岩既然选择了与这个时代决裂,就必定要承受更多的痛苦、磨难和挫折。幸运的是,虽然贤妻汤氏畏时自尽离他而去,但是在他的生命中又出现了一位愿与他生死相随、患难与共、志同道合的人生伴侣——红娘子。
刘宗敏听说牛金星陷害了两员大将,气愤不平。自此,一些将领开始背弃离开李自成,起义军核心的团结开始崩裂。由于旧仇,三桂见了刘宗敏分外眼红。战场上,他一刀斩落了刘宗敏的头。
牛金星趁势投靠了清军。
李自成得知这个噩耗,大哭一场。从亲密战友的死,他了解到问题的严重性,决定重建根据地。
三桂收到吴启的来信后欣喜万分,连忙命人准备。在西北草原上,处处张灯结彩、火树银花,铜铃叮咚作响。一辆金碧辉煌的香车,赶到三十里之外迎接圆圆的到来。
圆圆身穿旧衣,稳稳的坐在香车里,掀起珍珠交织成的丝帘,望着周围的野景,内心愈感悲凉。她翻阅着《李后主全集》,其中“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正触心怀。
她卷入1644年的国家剧变,完全是被动的、偶然的,个人根本无所作为,所以,论理她不应担负“失国”之责,也毋须为吴三桂降清和引狼入室罪衍负责。但是,“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污水,还是使她百口莫辩,不得不背负着数百年也未还清的三桂“孽债”,实在是一个悲剧,这对她极不公平!
圆圆滴下晶莹的泪珠。到了地点,圆圆扶着车栏,轻柔轻姿、袅袅婷婷地缓缓步入虎帐。周围的将士见了这位如画的女子,双眼没有一个不发亮,都赞叹不已。三桂见了圆圆,顾不得其他将士在旁,一把紧紧抱住圆圆亲吻:“圆圆啊,好长一段时间不见了,你又消瘦了好多。如今在这里见到你,我真的好欣慰。”
太好了,太好了,她回来了,她终于回来了。圆圆,你可知道,我有多想你吗?
国亡了,城灭了,江山也大变了。好在这些都不重要了,自己付出了那么多,不就是为了能见她平安回来吗?亡国奴也罢,卖国贼也罢,圆圆回来了,一切都会好转的。他甚至以为自己还在做梦,是太想她了吗?现在好了,圆圆回来了,真的回来了,回来就好,其他什么的都不重要,只要圆圆回来就行了。
你在,我心就安的。
三桂留下几位亲臣重将,设摆宴席,款待各位。三桂始终忘不了圆圆的歌声与舞姿:“圆圆,你能为大家唱首曲子吗?我很喜欢。”
“好的。”圆圆同意。
玉箫吹起,圆圆有意唱了元曲《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此曲由潼关而怀古,表达了对广大人民的同情。“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道出了全曲的主旨,揭示了统治者压迫人民的本质。
当时张养浩赴陕西途中登临潼关古塞,怀古思今,写下了这一抒情名篇。前三句写登临潼关所见,由远至近,既是写景也是抒情,含蓄地表达了心中波澜起伏的情感。“聚”和“怒”写出了山河的动态与灵性,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有力地烘托了他吊古伤今的悲愤伤感之情。“望西都”四句点题怀古,面对昔日帝都的遗址,他展开充分的想像,突出了历史的变迁。最后两句一语道破封建社会朝代兴亡的本质。从历史的变革中,从兴亡的对比里,张养浩把人民的悲惨命运揭示出来,既是历史的概括,也是现实的反映,深化了全曲的思想内容。
这首散曲,从潼关要塞想到古都长安,又从古都长安想到历代兴亡,地域远近数百里,时间上下千余年,思绪驰骋纵横,最后归结为“百姓苦”一句,反复咏叹,兼有山水诗的意境和历史家的眼光。
歌曲所展现的场景与此时类似。而今西北草原上,清军再次入侵的烽火连烟中,有多少人牺牲?最后八个字,更是鞭辟入里,精警异常,恰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使全曲闪烁着耀眼的思想光辉。从诗人对百姓的态度,回应起首两句,当可理解为甚么他在雄壮的山色面前,抚今追昔,显得心情沉重,郁勃难舒了。
还穿着明服的将士们一个个低头泫然落泪,似乎有责备三桂的意思。三桂沉思不已。
草草散席入睡时,圆圆又一再对三桂劝说反清,可他却仍执迷不悟。
望着圆圆无奈的神情,他叹了一口气,说:“我降清不为别的,就是不愿让任何人来伤害你。李自成这畜生,竟敢如此嚣张!嗯?这是什么?”他摸了摸衣袋,拿出一副翠绿的镯子,“哦,差点忘了,这个是我路过一条街胡同时,一个干瘦的乞丐给我的。她起初问我是不是辽宁总兵,认不认识圆圆你,当我回答是的时候,她从怀里掏出一块手帕,里面包着的就是这镯子。她叫我转交给你,还叫我告诉你她的名字:陈芳。她还说了什么我记不大清,好像是对不起你。那时我正纳闷,突然发现她旁边有两个老人的尸体,想必是受了战乱影响得瘟疫死的吧,我也没怎么说,就把这个带回来了。喏,你认识这玩意儿吗?我瞧着倒是好货,端详了一夜,自己都爱不释手。得此美玉,府中珍宝皆粪土也!”
圆圆接过镯子,上下反复仔细一看,大吃一惊:“啊,这……这是翡翠镯子!我娘给我留的唯一遗物!”
“什么镯子?我怎么听不懂?”三桂疑惑不解。
“三桂……”圆圆啜泣着,狠狠的抱住他,“谢谢你!”
翡翠是独一无二的世上根本找不到一模一样的,每一件都是唯一:君子以玉比德。故它又代表着冰清玉洁,既然三桂送她这只镯子,那就表示在他心中她是独一无二的,他对于她的出身根本就不介意,有君如此,夫妇和求!
“……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