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 > (明)都人记 > 232 通天手段

232 通天手段(1 / 1)

目 录
好书推荐: 2001 穿越之嫡女悍妃 导游爱情故事 论女神变男神可能性 天才小姐迷糊妃 姻缘断:妃乱大明 滴墨成锦 陌上花开缓缓归 我麻麻来自家政公司/生无可恋 王兄有过

钟粹宫里,柔和的女声缓缓讲述着:“说这苏州府吴江县离城七十里,有个乡镇,地名盛泽。镇上居民稠广,土俗淳朴,俱以蚕桑为业。男女勤谨,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那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远近村坊织成绸匹,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来收买的,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伫足之隙;乃出产锦绣之乡,积聚绫罗之地。江南养蚕所在甚多,惟此镇处最盛。”

“姑姑,”李彩凤笑道:“您说的是妻络夫织、以家庭为单位的纺织业,我想问的是,有没有雇佣劳力这样的模式呢?”

坐在李彩凤对面的,正是从南京赶来的徐姑姑。

其实邵芳和徐姑姑两人在正月初六就来到了京城,那个在上元节被传诵南京巨富定制的灯楼,就是邵芳遣人订好的——不过风头被大内烟厂的鳌山给盖过了。

徐姑姑曾在神武门说明自己的来历,请求通传,但是守门的军士并没通传。她知道午门、东华门和西华门都是给官员开的门,女子不能从那门里进去,所以又回到驿馆里,把自己当年在宫里尚仪局用过的信物拿了出来,这才得到了回应。

见到了徐姑姑的李彩凤很高兴,专门给了徐姑姑一个进出宫禁的腰牌,这样下次徐姑姑再进宫就会省去很多麻烦。

两人坐在榻上闲说了一会话儿。

邵芳是个爱游历的,又身兼掮客的活儿,常常天南地北地跑,以前是孤身一人,现在是到哪儿都带着徐姑姑。

所以徐姑姑的见闻也非常广博。

本来徐姑姑说到江南一带的纺织业兴盛,李彩凤就忽然想到前世教科书里提到的,此时江南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一是指机器的改良,二是指雇佣关系的诞生和发展。

徐姑姑想了一会儿,道:“我没去过松江,只是听闻松江的商人开设暑袜店,购进大量的尤墩布,分给当地居民编制暑袜,计件付给工资,这样算不算你说的雇佣关系?”

“对,就是这样,”李彩凤一听还真是有点资本主义的意思在里面,不由道:“还有其他地方也是这样吗?”

“如果是这样,那江南遍地都是了,”徐姑姑笑道:“在丝织业中心的苏州和杭州,机户雇佣机工。丝织大户都设机房,雇佣机工纺织。一个机房里,有络工、拽工、织工、牵经工、还有刷边、絷扣、接头等分工——这机房一开,上百人都各有分工地运作,一天便能产出五六百匹布呢。”

李彩凤听得兴奋不已,果然江南的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即雇佣关系。

“除了纺织业,其他行业,还有雇人的吗?”李彩凤接着问道。

“外子曾说,蜀中彭州九陇县茶园每年春冬,雇召人薅划,到立夏并小满时,又雇召人工赶时采造茶货,”徐姑姑思索道:“还有石门镇的油坊,这个镇子人少,所以炼油的时候,总是雇佣旁边镇子的人,二十家就能雇个八百多人呢。”

“还有广东韶惠这些地方,”徐姑姑道:“挖矿、冶铁的时候,矿主最少要起五六座炉子,每个炉子聚集二三百人,都是矿主雇佣的当地的百姓。”

李彩凤在想,如果继续这样发展下去,如果明末没有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如果满清没有入关,如果红薯、土豆得到了大规模的推广种植,会不会这种小心翼翼成长起来的萌芽,能够成长为参天大树呢?

为什么资本发达的宋朝没有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而明朝却出现了?

因为这个时代有着有史以来最低的商税,因为这个时代的人,还能睁眼看世界,海禁的翻覆,是这时候的人都知道海洋舶来的财富更多,而极为开放的社会风气,让日后的西儒利玛窦,甚至得到了明朝士大夫的称赞和欢迎。

这些新兴的工商业阶级出身的人,也在积极参与朝政,将来有一天,将成为资本主义的中坚力量。

资本主义不仅是一种生产方式,更是一种社会制度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包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资本主义的萌芽也应该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产生,比如在社会思想,艺术,法律,教育等等——李彩凤看到了希望。

她一直记得一位史学家对明朝的评价:“朱元璋似乎下定决心要将中国改造成为一个封闭而宁静的巨型农村,人民待在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得擅自离乡离土,这个宁静的秩序不欢迎流动的商人、喧哗的商业,不需要太大的市场与太多的货币,人们基本上自给自足。

“明王朝的悲剧便是,它必须不断突破朱元璋设定的‘洪武型体制’,才可能艰难地回归到‘唐宋变革’的近代化轨道上来。到了晚明,随着匠籍制与诸色户计的松懈,月港的开放,海外巨量白银的流入,‘一条鞭法’的推行,‘洪武型体制’才宣告解体,繁华的工商业终于脱困而出。”

脱困而出啊,最开始被束缚地最紧的商人,在后来却获得了最大的自由。

祖制,这个词实在是不好评判,因为它约束了帝王,却也使一个国家固步自封,一条公允的法律,都有不适合一个案子的时候,更何况已经改变了两百年的国情呢?

若说改变,这个时代也确实在改变着。废除了人殉,废除了开中法,一条鞭法的试点,特别是——海禁的废除,确确实实迈出了改变祖制的一大步。

看到李彩凤神思不属的样子,徐姑姑止住了话头,忽然问道:“你在信中召我来,是不是忧心江南选美的事情?”

“倒不是,”李彩凤回过神来,笑道:“您恐怕还不知道,前几日陛下命礼部于京城内外及顺天等八府州县选美,江南太远,不去了。”

“这是好事,当初两京并重,故后妃多是南人,”徐姑姑点头道:“如宣宗胡后济宁人,孙后邹平人,吴妃丹徒人。英宗钱后海州人。宪宗王后、武宗夏后,皆上元人。世宗方后江宁人。”

“后来阅选太监在江南总是滋事,所以大都在京畿附近采选了——地近则易采选,所以英宗周妃是昌平人,景帝汪后及宪宗吴后皆顺天人,世宗杜后大兴人,当今原配李后昌平人,陈后和你,都是通州人。”

“本来我们来京,一路上听说这次选美,恐怕要去江南,去年那个织染局的张内侍,在南京大肆挑选美女,我们都以为这是皇上的意思了,后来才知道他是自作主张,”徐姑姑道:“这次的采选,在京畿之地的话,应该很快就能选够人数了。”

明代选后妃的制度十分规范,逐级加以筛选淘汰。

第一步是“海选”。皇帝派遣宦官到京城内外及顺天等八府州县挑选年龄在十三到十六岁之间的少女,从中选出五千名由皇家支付路费,由父母在规定的时间内送到京城进行第二轮选拔。

这次外廷负责采选的是礼部尚书兼学士高仪,内廷则是张诚,这二人奉命差官于京城内外及顺天等八府州县选取秀女,但是张诚却忽然道各府太远,给秀女的路费不足——这样一通理由说出来,隆庆帝没办法,只在京城内外选取。

从全国缩小到顺天,从顺天缩小到京城内外——这是谁给自己卖的好,李彩凤心知肚明。

更有意思的是,隆庆帝最初想选入两千人进入掖庭侍奉——但是后面改成了一千人,听到张诚的奏报,又改成了五百人。

李彩凤估计,最后能选入三百人就不错了。

所以,选秀不是李彩凤的重点。

“我兄弟下南洋一事,劳您和邵先生费心了,”李彩凤致谢道:“出海的前前后后,都是邵先生打点,最后还用的是您家的船——这总共花费了多少,您知会一声,我这里可以开日升隆的银票,全国都能取。”

“倒也没有靡费多少,说实话,没开关前,外子和江南的富商,都曾私船出海过,他曾见识过真正的巨室,有大船三百艘,比大明海师装备还要好。”徐姑姑笑道:“等您兄弟回来了,那才是翻利百倍。”

李彩凤笑道:“那就借您吉言了。”

“诸事都便宜,”徐姑姑道:“只是唯有两件事,有些棘手。”

“姑姑请讲。”李彩凤道。

“第一件,是月港港口的问题。”徐姑姑道:“漳州这个月港,地处九龙江入海处,港道外通海潮,内接山涧,本来是个极佳的舶口,但是美中不足,这里大船无法入港,只有小船才可,广州的海商们,常常为此忧愁,若要出海,经常还得到太仓刘家港起行,极不方便。”

“我知道了,广州和泉州本是个好选择,但是去年才刚刚议定开关,以后不知道会不会反复,而且假倭大都是漳州人,开了漳州的月港本就有安抚的意思,这个事情,以后慢慢议吧。”李彩凤道:“会全面开关的,这事儿不急。”

“第二件,是出海的文引,”徐姑姑道:“去年开关第一年,发了八十八个文引,后来出海的人太多,增派到一百一十个。但是还是不够,月港那边的官员便不再发——变成地方官私自额外发文引,借此多征收饷税。”

“还得从严管辖啊,”李彩凤道:“海关是流油的地方,从那里当了官出来,个个都腰缠万贯——我倒是不介意漳州地方官肥了腰包,只是这发放文引的权力,必须要给市舶司。”

徐姑姑点头道:“是得走正规程序。”

李彩凤心里把这两件事都记住了,然后道:“姑姑,这次请您进京,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非得让邵先生亲自办了,我才放心。”

徐姑姑讶异道:“是什么事情?”

“徐阶回乡养老了,他的使命也完成了。”李彩凤道:“但是丢下这么个烂摊子,非得有一个能挽颓习、拨乱反正、兴革改制的鼎革之人,才能撑起这大明的天下!”

徐姑姑叹息道:“此人我知道,非高拱高肃卿不可。”

“正是。”李彩凤道:“请邵先生出马,施展通天手段,为高拱——经营复相吧。”

目 录
新书推荐: 内娱街溜子,开局带劫匪狂飙 睡完不认后,被阴湿继承人强宠了 绝爱囚笼:千金的男装救赎 江州囍事 重生七零,我在京市开饭店致富 什么叫我是怪谈? 完了,我把仙家的香炉摔了 仙子,求你别再从书里出来了 他发癫,她贩剑,恋综画风被带偏 前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