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 > (明)都人记 > 205 相期相业

205 相期相业(1 / 1)

目 录
好书推荐: 2001 穿越之嫡女悍妃 导游爱情故事 论女神变男神可能性 天才小姐迷糊妃 姻缘断:妃乱大明 滴墨成锦 陌上花开缓缓归 我麻麻来自家政公司/生无可恋 王兄有过

十月的太阳,似乎慵慵,然而宫城内外,没有人有心思享受这暖阳。

“这么早,陛下就把地暖生起来了。”李彩凤陪坐在东暖阁里,不一会就有了汗意。

“没生,”隆庆帝仰躺在榻上,心不在焉道:“这是暖阁,本来就比其他地方暖和。”

“这是怎么了?”李彩凤问道:“是不是为了俺答犯边的事情烦心?”

“唉——”隆庆帝的眼皮跳了跳,他愤怒道:“俺答攻陷石州之后屠城,男女被杀五万余人,焚烧房舍三日不绝,之后掠交城。所到之处,杀掠焚烧不可胜计。”

“石州之后,就是宣大了,”李彩凤微微握紧了拳头:“宣大总督王之诰怎么说?”

“他奏报,俺答已自晋中绕过大同,”隆庆帝道:“大同防御周备,俺答也是清楚的,他们朝居庸关来了。”

“居庸关是险胜之地,历来易守难攻,陛下不必忧心,”李彩凤安慰道:“另一边的土蛮部,是什么情况?”

“鞑靼土蛮部骑兵三万余众,已沿朝河川进至古北口,蓟镇告急,”隆庆帝的脸色愈发差了:“拱卫京师的东西大门岌岌可危,朕寝食难安啊。”

“今日早朝,难道群臣都没有建言?”李彩凤不解道:“杨老大人,难道不发一言?”

“杨博倒是说话了,只是他说的是京城的防御问题,”隆庆帝道:“说京畿防御十分稳健,京营官兵已经枕戈待旦了,各地勤王之兵正在集结。”

“那对俺答的作战事宜呢?”李彩凤听着不对。

“廷臣商议,对俺答的作战,还是要以宣大的兵力为主,”隆庆帝道:“命王之诰、曹邦辅火速调集兵力,尽快将两路鞑虏驱逐出境。”

“京营——”李彩凤迟疑道:“所以京营只是用来拱卫京师的,不出击吗?”

“是,”隆庆帝道:“他们说,鞑虏为抢掠而来,掠足以后,自然不战而退。国朝对俺答的政策,向来是固守不出,等他深入纵地,自然会因补给不足而退兵。”

“这就是廷臣商议的结果吗?”李彩凤大怒道。

“朕也是这么诘问徐阶的,”隆庆帝揉了揉眉心,道:“但是他说,但凡我军有一击之力,何须如此忍辱?”

“官兵缺粮、缺饷、缺额,羸马疲卒,固守城池已经是不易,再主动出击,无异于羊入虎口。”隆庆帝的语调甚至都不太对了:“鞑虏来犯,杀掠焚烧,我大明军士居然只能袖手旁观,只等他们抢掠够了自行退兵——提到庚戌之变,个个都噤若寒蝉,朕还能说什么呢?”

李彩凤沉默了一会,忽然道:“我闻昔时,太宗陛下远渡沙漠,躬亲征讨。六师屡出,漠北尘清,威德遐被,成功骏烈。”

这是修明史的清人都无法抹去的光辉。

“然而土木堡之后,三大营一蹶不振,国朝再不敢发兵北征,”李彩凤道:“原先是咱们大明追着打别人,现在不过短短一百五十年,情势翻覆,居然只能坐视酋虏抢掠腹地而去。”

“陛下,妾知道养兵不易,所耗靡多,”李彩凤道:“也知道国库空虚,太仓银只能折色而用——若此间兵事既了,妾愿裁撤后宫用度,将所耗费的内帑,尽数总理练兵,只求两军对阵之时,大明能有一击之力。”

“娘娘——”东暖阁里的太监宫人都跪在地上,甚至有人忍不住涕泣了。

隆庆帝良久都没有说话,他抚着李彩凤的手,道:“何至于此……“

“我本是小家出身,当年最穷的时候,也曾食不果腹,”李彩凤道:“如今我每餐都有二十七道菜,就算是虚应故事,还有根本没动过筷的。”

“不过是略略减少一些罢了,”李彩凤笑道:“难道还能饿着肚子,比当年更差吗?”

“当年,是啊,当年朕还对你说,一个鸡子,也是许多百姓都吃不上的,”隆庆帝道:“可是听说每年宣大驻兵换防回京时,沿途家家户户都有满篮子的鸡子相赠。”

“朕的甲胄之士为朕御侮,朕的百姓替朕劳师,朕的女人用自己的供奉养兵——朕从没有像这一刻更铭心地认识到,”隆庆帝道:“朕有多么幸运。”

李彩凤的眼泪滴落到锦榻上,氤氲开来。

在一片低低的呜咽声中,陈宏的声音响起:“陛下,吏部左侍郎张大人请见。”

张居正来了,李彩凤急忙站起来,避入了内间。

“张卿,你怎么来了,”隆庆帝让太监给张居正看座,道:“可是通政司有了什么急报吗?”

张居正肃容行礼后并没有起身,他道:“不是通政司的急报——臣这里有三份奏折,请陛下一阅。”

隆庆帝微微惊讶道:“呈上来。”

“第一本,是陕西总督兼右佥都御史王崇古的奏折,”张居正缓缓道:“他请命赴宣大前线,抗击俺答。”

隆庆帝翻开奏折,看到了其中的一句话——

“臣愿鼓行以出,奏凯而归,策勋告庙,荫胄旌功!”

隆庆帝的眼睛里有了泪花。

“第二本,是元翁举行廷议后,群臣议定的防虏之策,”张居正举起这本奏折,语气昭然铿锵:“一共开列了十三条:责实效、定责任、明战守、申军令、重将帅、练军兵、缮城堡、团民兵、处久任、广招纳、储人才、理盐法、择边吏。”

“边备废弛已久,整饬已成共识,”张居正道:“若要行新政,上述十三条,一条都不能少。”

陈宏看到了默不作声的隆庆帝,道:“张大人勿怪,陛下这是太过惊喜了。”

原以为在朝堂之上的百官只会闷声不言,没想到大家居然早就商定好了对策。

“你们,你们怎么就不在朝堂之上明明白白地告诉朕呢,”隆庆帝道:“朕还以为,还以为……”

张居正微微一笑,道:“陛下,抗击俺答不是一蹴而就的,固守不出确确实实是长期的经验总结,大臣们之所以不发一言,就是相信前线的将士们,早已有了退兵的良策。”

隆庆帝颔首,心中像是放下了一颗大石头。

“第三本奏折,是给事中吴时来上疏,建议让戚继光、俞大猷等人训练蓟门一带的士兵,蓟辽、保定军务可由谭纶受命督防。”张居正回道。

“戚继光、俞大猷朕知道,是昔年胡帅麾下的虎将,如今江浙之倭乱既平,是应该调他们北上了。”隆庆帝手抚着奏折,沉吟道:“只是他们习惯了海战,让他们一下子去对付蒙古铁骑,恐怕……”

“先令他们进京,任为神机营副将,”张居正胸有成竹道:“主理京营,让京营一改往日流弊颓唐之风,也让这些将军们,适应北地的作战。”

隆庆帝点头道,“都依你——”

他看到奏折上提到的谭纶,不由得陷入了深思中。

张居正早都料到了这一幕。

他甚至清楚地知道隆庆帝下一句会问什么。

果然,隆庆帝叹息道:“这个谭纶,在潜邸的时候,高师傅曾对朕提起过,说他善于用兵,是个难得的良将。”

张居正没有说话。

他是故意让隆庆帝想起高拱这个人的。

其实在隆庆帝的心里,没有一刻是忘记了的。

张居正看到了改/革大业的艰难,他看到了徐阶的畏缩、迟疑。

只有高拱,才是真正的鼎革之人。

他的目光望向了窗外——那里有一棵茂盛的柏树。

记得在裕王府的一棵柏树下,高拱握住了他的手,壮志激昂道——

“以君之材,必成大器,我愿与君共勉,相期相业,将来入阁为相,匡扶社稷,建立千秋不朽之功业!”

我等着你。

等你回来。

目 录
新书推荐: 内娱街溜子,开局带劫匪狂飙 睡完不认后,被阴湿继承人强宠了 绝爱囚笼:千金的男装救赎 江州囍事 重生七零,我在京市开饭店致富 什么叫我是怪谈? 完了,我把仙家的香炉摔了 仙子,求你别再从书里出来了 他发癫,她贩剑,恋综画风被带偏 前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