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招招舟子(1 / 1)
李彩凤早上一起来,还没洗脸收拾呢,就看到李老爹已经穿戴拾掇地整整齐齐,腋下夹着长烟枪,烟叶子把烟袋塞得鼓鼓囊囊的。
正要上去问一声呢,却见李老爹又将昨晚上蒸好的荞麦窝头拣出来三四个,包在干净的布子里,往胸里一裹,就要出门去。
李彩凤一看李老爹这架势,就知道他又要出去听戏了,这也算是李老爹的一个难得的癖好。漷县东街有专门的戏楼,还有一些大茶楼里面也请了大家压台。李老爹平日里把这些打听地门清,而且口味还颇刁,和几个平常一起听戏的老伙计,把那些台柱子翻来覆去地从头品到脚。
李老爹听到屋里的声响,转头一看闺女果然已经醒了,忙嘱咐道:“爹中午就不回来了,你想吃啥自己做吧。晚上爹给你带糖葫芦来。”
李彩凤顿时无语,自己又不是三岁小孩,老爹想用一根糖葫芦收买自己,没门。伸出三根手指,少于这个数就不行。
李老爹苦兮兮地看着闺女,想跟闺女讨价还价道:“大丫啊,去年你才刚换完牙,可不敢多吃甜的,以后牙都成黑的了,怎么嫁人啊。”
李老爹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县城里卖酒酿圆子的陈大兴他闺女,就是一口黑牙,小时候常被一帮子野小子嘲笑,后来她自己瞧上了吴家老二,央了媒婆上门提亲。吴老二他爹开始不知道陈家闺女是哪一位,那媒婆便道:“恁是哪个,一口皂牙的那个。”倒是把一胡同的街坊邻居都逗乐了。
最后父女两个商量好了,李老爹答应给闺女带两根糖葫芦,回来还给她讲戏文。李彩凤不禁好奇地问:“您听得是谁的戏啊?怎么就这么入迷呢?是不是又讲的是胡总督抗倭的事情啊?”
李老爹呵呵笑起来,道:“斗蛟记早都不时兴了,那徽腔怪里怪气的,一点都不如南戏好听;爹今天要听的是浣纱记,听说是魏尚泉的弟子,叫梁伯龙的新作。前几个月人家南戏班子进京去了,没在咱县里停留,爹也就没听到;这个月好不容易答应在咱县唱三天,唱的就是这浣纱记。”
李彩凤颇觉得有意思,因为平常她也听到李老爹对南戏北曲的评价,竟然很有见地。在爱好戏曲的李老爹的熏陶下,李彩凤不仅能分清二者的区别,还对明朝戏曲的形成和完善有了更多的理解。
北曲就是前朝金、元时期流行的北方杂剧,又分为剧曲和散曲两种形式。剧曲是一折戏,是通过舞台演出的形式进行说唱;而散曲则是清唱的单乐章小令。但两者曲调都是慷慨激昂,劲切雄浑,其中以元朝关汉卿流传至今的《单刀会》和《窦娥冤》为代表。
南戏则是宋朝末年南方兴起的,以歌舞故事为主体的戏剧表现形式,流传到明朝有多重称谓,如:传奇、温州杂剧,永嘉杂剧等。用南方方言演唱,用律宽松,轻柔婉转,与北曲弦乐不同的是,南戏喜用管乐,适于演唱情意缠绵的故事。南戏较为著名的曲目有《琵琶记》,《荆钗记》等。
其中《琵琶记》得到当世大儒王世贞的推崇赞叹:“则诚所以冠绝诸剧者,不唯其琢玉之功,使事之美而已。起体贴人情,委曲必尽,描写物态,仿佛如生,问答之际,了不见扭造,所以佳耳。”
令李彩凤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李老爹明明是个糙汉子,可偏偏爱听那掺杂着吴侬软语的南戏。问李老爹,李老爹自己也说不出来原因,最后稀里糊涂地说:“就好像牙老了,爱吃些软和的东西一样。”
好吧,最后李彩凤也稀里糊涂的接受了这样的解释。
送走了兴致勃勃的李老爹,李彩凤收拾好自己后,就专心用李老爹昨天带回来的金箔纸,做起“闹嚷嚷”来。
还有十几天就要过年了,哪怕是漷县这个小小的县城,都充满了欢腾的气氛。虽然粮价只升未降,但老百姓难得捱到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眉间的忧愁也被孩子们的笑声渐渐冲淡了。
南市和小城隍庙前头,也不再是清冷的样子,早已经有了卖各种烟花爆竹的摊子,还有各种小食,俱都是京城里地道的做法。密云金丝小枣,大磨盘柿饼,房山的糖炒栗子;还有蜜麻花和艾窝窝,就算是老北京人颇为喜爱的焦圈和豆汁,南市也有卖的。
漷县离京城不远,口味也随了京里的人们。难得的是,京里的小食也传到漷县来,就像小肠陈的卤煮火烧,在漷县就有分店,是京里那家的亲戚开的,一样卖的红火。
除了囤积各种各样的年货,李彩凤还发现,明朝的人们,无论男女老幼,在过节的时候还有一个独特的习惯。
那就是他们都喜欢用金箔纸折成飞蛾、蝴蝶、蚂蚱等形状的饰物,插在头上,用于烘托喜庆气氛,名为戴“闹嚷嚷”。
李彩凤看到过各式各样的“闹嚷嚷”,甚至还有一个小孩子头上的“闹嚷嚷”是蜈蚣形状的,弯弯曲曲的几十只脚,把旁的孩子都吓跑了。
在过重阳的时候,李彩凤就见到李老爹头上戴了蝙蝠的“闹嚷嚷”,把第一次看到这种饰物的她弄得新奇不已。
如今要过新年了,李彩凤特意让李老爹给自己买了许多金箔纸来,想自己试着做一些新款式出来,讨个好彩头。
说起来,以前家里过节戴的“闹嚷嚷”竟然都是李老爹裁剪出来的,李彩凤一想到老爹拿着剪子抓耳挠腮的样子就忍不住好笑。
当然,这里的金箔纸可不是用黄金做的,而是用铝、锡和一定比例的黄铜加工而成的,价格便宜到家家户户都能用上。
李彩凤拿起一片薄薄的金箔纸,对着微微吹了口气,看到纸片在手中上下不停地翻飞着,心也忍不住欢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