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匏有苦叶(1 / 1)
嘉靖三十五年正月五日的晚上,家中专心做“闹嚷嚷”的李彩凤等来的不是看戏归来的李老爹,而是来自华阴县无家可归的灾民。
下午日头略偏西的时候,李彩凤就听到了外面不同寻常的声音。最开始她以为这是邻里间的小纠纷,可是既没有听到女人们撒泼打闹的叫喊声,也没听到男人们气急败坏的打斗声——她只听到了人们数不清的叹息声。
李彩凤把屋子里的长板凳拖到墙下,踩到凳子上探头往外面看。在离家不远处的村头那边,果然围了不少人。
透过重重身影,李彩凤依稀看到了一个跪在地上不停磕头的男人,身旁的扁担筐里头装着两个黑乎乎的娃娃,哭得像猫叫一般。
李彩凤看到那男人身上破破烂烂的棉袄,头上绑着的草绳,忽然福至心灵——这是地震后的灾民!
那些灾民在老家房屋俱毁,没了活路,自然是要上京乞讨的。难得他们一路坚持下来,竟真让他们走到了天子脚下——可是又能怎么样呢?
难道只要他们跪下来哀求,京城的大门就会为他们打开吗?京城是不允许出现一个乞丐的,在当今嘉靖帝的眼皮下,他就是这样自欺欺人的。
周围的乡亲们哪能看得下这样的一幕,纷纷拿出了自己家里的吃食,有的妇人还煮了鸡子一口一口喂给两个饿的都不会叫唤的娃娃,
等到周围的乡亲们都散去的时候,男人抱着自己的两个娃娃,而箩筐里已经塞满了各种各样的吃食——半袋子粟米,七八个荞麦窝头,十几个已经冻硬了的麻团,还有娃娃手上捧在手上啃的欢实的饼子。
男人明显是在犹豫,到底是应该继续往京城走还是应该往回走。李彩凤趴到墙头,饶有兴趣地看到最后男人挑起了两个孩子,还是走上了上京的那条路 。
他根本不知道前方等待他的是什么。
李彩凤甚至连叹息都发不出了,因为她知道,历年流民进不得京,甚至连外城也不行。如果流民进京,管束不力,是要造成大麻烦的,这一点,皇上和部堂阁老们心里都是门清的。
流民们一般都会自发聚集在永定门外面,在官道两旁有设立的粥棚,每日自有官吏们出城施粥。但是粥的数量有限,有些灾民们几天下来根本分不到粥,吃不到粥就会饿死,没人会管。
而且如今是正月,灾民们拼着一股力气走到了京城,可是却很有可能冻死在城下。冬日里没有衣物保暖,灾民们就会得伤寒。大家越冷就越会抱在一起相互取暖,到最后只要一个不小心患了伤寒,立马就会病倒一片。
这个时候的伤寒是很厉害的,而且根本没有足够的医生和药材。
等到傍晚升起炊烟的时候,漷县已经陆陆续续来了上百号灾民了。这时候已经没人可怜他们了,家家户户都是紧闭门窗,若有不知趣的孩子哭闹,男人们定然是毫不留情地一个大嘴巴子上去。
李老爹早都回来了,一天的好心情在看到道路上的灾民后荡然无存。李彩凤甚至看到李老爹进门的时候,拿起门后的扫帚狠狠地打掉了伸进门里的一只黑乎乎的手。
李彩凤打了个寒噤,帮李老爹把门栓插好了。父女两个食不知味地吃完晚饭,李老爹甚至把蔑刀和菜刀取出来,放在自己手边。
升米恩,斗米仇。这样的故事李彩凤听了很多遍。
而今晚的永定门城楼上也是一片灯火通明。
朱时令低头看着城下越涌越多的灾民,从小就锦衣玉食的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眼前的场景。难民们在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还不停地向自己磕头跪拜,希望自己能大发慈悲打开城门。所有人都衣不蔽体,骨瘦嶙峋;甚至还有两三岁的孩子,被大人裹在怀里,目光呆滞地打量着自己。
就在朱时令的眼皮下,有一个妇人倒下去,四周的难民一拥而上,把她的衣裳扒光了,只留一具枯瘦的蜷缩在一起的身体,被大喇喇地扔到草堆里,很快就变得青紫了。
还有一个老妇人看到这一幕,忽然把怀里的孩子举到头顶上,凄厉地嚎起来:“大人!老妇的儿子是华阴县正七品的户房主簿,曾效力于陕西布政使郭大人门下,为了救灾被震死了。老妇不敢求国家抚恤,只这孩儿,是胡家唯一一点骨血,已三日不曾食过一口。恳请大人垂怜,给一口粥救命吧!”
看着哀鸿遍野的难民们,朱时令眼睛都红了,忍不住道:“打开……”还没说完,身边却又一道深沉洪亮的声音响起:“北平九门,入夜不能擅开。擅开者论死,擅入者族诛!”
原来是锦衣卫大都督陆炳到了。
陆炳看都没看旁边脸憋得通红的朱时令,又对着瑟缩的灾民道:“祖宗规矩不能改,但天子垂怜尔等,已有恩恤。”
说罢轻轻挥了一下手,七八个锦衣卫站在城楼上,开始向下面抛洒东西。小布袋子里装的是用黑豆、粟米和芝麻研磨炒熟的细粉,弄成羊肠一样的形状,生吃起来噎人的很。
不过底下的灾民可不管噎不噎人,一窝蜂地哄抢起来。方才哀嚎的老妇人跑了几步,又跌倒在地上,竟是一个都没抢到。
陆炳忽然手一抬,黑色的小木壶流星一般地飞了出去,壶盖上的一点银色快速打着漩,在夜空下格外醒目。
旁人只觉得眼前一花,那壶就顺顺利利地滚到了老妇人的脚下,壶身竟完好无损。老妇人打开壶盖,闻了闻气味,忽然跪在地上,朝着陆炳的方向磕头:“谢贵人活命!”还没等陆炳开口,她又磕了三个头,道:“谢陛下恩恤!”
陆炳心中微动,这老妇人,可不是一般见识的女子啊。
在锦衣卫虎视眈眈的注目下,其他灾民们眼看着那老妇人把壶中的醪糟喂给了她的孙儿,并无人敢上去抢。
那老妇人倒是十分会做人,待孙儿喝饱了,自己稍微抿了两口,就把余下的半壶醪糟喂给了其他抢不上东西的小孩子,倒让其他吃个半饱的灾民们无话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