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这事之后,我变了 (一)(1 / 1)
下午第一节课是体育课,阳光还算过得去,远处的山看起来美感不错,所谓:青山清水青少年。
开学后不久我自告奋勇的做了体育委员,一个委员当头,责任重大,真正的人民公仆,有耐心是首要素质。
我能成为体育委员最需要感谢的人是领导的支持和同学们的谦虚礼让,否则以我的小身板不可能上位。威信尚且没有,反倒可能让人畏死(方言:“恶心”的意思)。
上个体育课,女生们个个矫情的请假,借口五花八门,总结起来主要的原因是:今天亲戚来探亲,不太方便。
“阿雄,走啦!”
“你帮我请假。”
此刻的教室很静,阿雄一人坐在教室后,手捧语文课本,刻苦用功,看得从事国学教育多年的小白老师欣慰不已。
几十张课桌上几乎都摆了些课本,真心读书的,以我的看法只有一个,一个戴着五百多度眼镜的普通女生,舒心。
舒心的课桌上堆满了书,从始至终的如此。书本形成的阴影,忽明忽暗,如果我敢说,那就是天在眨眼罢。
阿雄不经意的会看向那个位置,或者会有一刻的发呆,眼中的意义始终未明。
“集合!”
上课铃尚没有响起,眼看陆陆续续从教学楼方向走来的同学,大声地叫喊随着依旧带着热气的秋天的太阳传荡开。
学校的小卖部走动着像是幽灵的人,视野中始终存在了一种横梗的错觉,似乎看到了陈小小的身影,像是多年以前看家乡的山时,视野里平坦青绿的山地,而当我临近时才发现一切都是自己给自己的假象,遍山的艾草,弥漫在眼前,横梗的或许就是前方吧!
上体育课的班级共有三个,可喜的是一班这堂课也是体育,心里油然产生需要神气点的想法。
我双手举起集合的手势,整理队伍,务必在体育老师来之前做好上课准备。天底下最值得庆幸的是:班上几个最刺头的人,从不上体育课。
“立正!”
“稍息!”
我喊着口令,前面的队伍个个像是磕了□□似的,摇头晃脑的“站好”。远处教学楼下两三人为一组的围在一起谈天说地,体育课所做的运动只在嘴上,由此可见,中国人的嘴皮功夫从小就打下深厚基础。
学校的绿色植被很多,榕树尤为见长,而且长的厉害,棵棵“高大威猛”绿荫“福泽”一帮子应酬“大姨妈探亲”的人。男生也是不乏,由此可见,大姨夫也会随同大姨妈,正所谓:妇唱夫随。
舒心身体素质与学习成绩像是中国人的钱包和素质一样始终不成正比,反而是成反比的形势。舒心因为学习成绩很好,深得各科老师喜爱,原因是:能从一群野猴里出一个孙悟空是值得高兴的事。因此原由,所以舒心只要学习成绩能保持好,或者更好,体育课免上也是可以理解的。
舒心喜欢一个人躲在教学楼交连的巨大阴影角落里,默默地看她的书,正如此时,她就是如此。这一向值得阿雄为之称道,原因是她:认真,刻苦,安静……
距离舒心不远的一棵雷同于其他树木般高大的榕树下,一帮子男的五六个,女的两三个,此时都对着舒心所在指指点点,大有当年毛爷爷指点江山的外在形象。
“你们好了没有!看她很不爽,成绩好了不起呵!”一个长着长长睫毛娇俏的乱七八糟的女生说。
“她是你班的?看她那贱样!三八。”另一个女生说。
“别这么说人,她可是好学生!肯定是稚……”说话的人后脑勺留着及背的头发,好似《古惑仔》里标准的“太子头”,第一眼看去以为是女的,第二眼看去不知道的人还会以为是泰国来的人妖。这人是个混球,马一般的嘴脸,确被人飨之为:马尾!由此可见大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知道这人只能用作遮挡屁股,以免“臭气”外泄,“遗臭万年”。
“是我班的哩。你知道的呵。”
有些事情自己做了会有麻烦,不代表别人做了也会有麻烦,像教训别人这事情就是这样。
……
光亮形成巨大的阴影里,在舒心身下形成了更深的黑影。手里余秋雨的《千年一叹》,三十七页与三十八页之间的光线明暗不定,似乎在变换着不同的色彩。
舒心无心听着不远处的“淫语蜚蜚”,虽有心效仿佛家高人:耳不听为静。但奈何佛家此境界太高,所以这些“淫语”像是“蝇语”一样在耳朵里“嗡嗡”乱撞。
合上书,起身,舒心一刻也不想待在这里,走的时候再看这些鸟人的嘴脸,那女的也许就那么回事吧!
“她还瞪我!拽八婆。”娇俏的乱七八糟的女生也蹬起白眼回敬舒心,充分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礼尚往来,以白眼还白眼。
“个贱人!跟她没玩!”另一个女生忽的站起身来,径直的朝舒心逼来。
马尾也随同着满脸笑意的站了起来,跟着那个“没完”的女生来势不善的走向舒心。
转眼在那棵梧桐树下只剩娇俏的乱七八糟的女生,此时的她与中国陆军特战队的队员的特性沾了边——“需要的时候全身都可以是武器”里具有一点,用眼神杀人。
舒心是个好学生,这是经过各部门检测得出的结论,极具权威性。平日里看到学校里打架斗殴的场景都会露出嫌恶的表情,然后再加快脚步离开。
此时身为当事人,舒心的害怕由里及表,打眼看,一览无遗。这帮鸟人非常娴熟地将舒心围了起来,舒心四周的鸟人,一高瘦,一高胖,一矮胖,一长发,一短发,女的也不三不四……一句话总结起来就是:世界大了,什么鸟人都有。
《孙子兵法·谋攻篇》里说,要包围敌人就需要十倍于敌人的兵力,所谓“十则围之”,此时马尾这群鸟人,运用此篇甚为不凡,可见华夏文明流传至今仍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