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 第十八章(1 / 1)
自从纯元皇后薨逝,一年多的时间,整个皇宫没人敢谈笑,至少没人敢让别人知道,比如娴贵妃,就算她笑得嘴都快裂了,就算她很快就要登上后位,也是整天整夜摆出一张哭丧脸,再怎么痛快也不敢表现出来。
而打破皇宫的沉重氛围的,是一声响亮的婴啼。
汤良娣平安地生下了一个健康的皇子。
不像娴贵妃夭折的大皇子那样弱弱的,也不像死了的皇后的二皇子那样根本就没气儿,三皇子中气十足,叫得一点儿都不懂看人脸色。
立功的汤良娣升职为汤顺仪。
虽然是升职了,但是上头的几位也没把他们母子俩放在心上。其一是皇子不值钱,皇帝好好的没什么毛病,分分钟造出一打;其二是汤顺仪本人素质不高后台不硬,没什么值得人看重的;其三是生的不是时候,皇帝还在悼念亡妻,你这时候瓜熟蒂落一个大胖小子,往前推十个月,那是先皇后死了没多久,这让深情痴情苦情的皇帝他的脸往哪儿搁。
不过皇帝虽然不太待见这母子,太后却有自己的考量。先皇后已经死了,活着的人还是得好好活着,用三皇子母子俩叫醒皇帝,显然是很合适的。
被穿越的汤顺仪就笑笑不说话。
还想着是不是有点残忍,幸好没动摇,那断子绝孙神仙散的解药就丢太液池里喂鱼吧。
自个儿挑进宫的女人自个儿造的儿子,这时候嫌弃人没脑子没内涵,真有钱任性。行,你就任性,老子让你任性到断子绝孙。
MDZZ。
十年后,汤顺仪已经是悫妃,三皇子也已经正式录入玉牒,排行是老大,名予璃。孤孤单单的一个名字挂在皇帝的后面,小可怜儿似的。
十年来,大皇子没能多一个弟弟妹妹,整个皇宫就这一个小孩儿。
所谓物以稀为贵,现在的大皇子跟刚出生时的待遇可不一样了,这是皇帝唯一的孩子,以后
虽说皇帝现在不到而立,这孩子说生就生,但宫里至今还只有一个皇子,那肯定是哪儿出问题了。
皇帝觉得是因为爱妻爱子之故,太后觉得是皇后下手了,虽然她不认为皇后能滴水不漏地防着整个后宫,但是吧,比起她儿子出问题这个选项,还是皇后那个更可能。
悫妃可以明确地告诉太后:就是你儿子的问题。
现在的后宫里,皇后是太后的侄女、元后的妹妹,后位坐的稳稳的,虽然没有孩子,但宫里其他对手也基本没有——悫妃是个例外,但皇后从没将她当做对手,她太不着调了,随时都能干掉;其次是端妃,资历最老——比皇后还老,与元后交好,皇帝也念着旧情,端妃算是皇后之下第一人;然后是华妃,华妃娇艳浓丽,娘家很得势,她在宫里连皇后都不放在眼里,哪里承认端妃排在她前面,得罪了满宫的人都不自知;悫妃作为唯一的皇子的生母,原本应该是在端妃之上的,可惜出身资历圣眷都不如端妃,她本人长得不够漂亮为人也太低调,要不是有大皇子在,皇帝轻易想不起她,唯一的加分项大皇子也不甚伶俐,让皇帝看得心烦,偏偏又只有这一个孩子,不得不捏着鼻子加以教导,心里更烦,因此这两母子在妃位上挂了个末尾。
不过近来华妃颇有些焦头烂额,新入宫的惠嫔和莞嫔不是以往那些好对付的,连连让华妃自吞苦果,不仅被收回了管家权,连得力打手丽贵嫔都折到冷宫里去了。
想来华妃是对新人的势头感到不安了,一个惠嫔看着就比她端庄大气有大老婆范儿,还得了太后喜欢;一个莞嫔叫皇帝连连破格比她待遇还特殊,自华妃入宫以来,还从没遇到过这样的事儿。
后来去行宫避暑,风头正盛的惠嫔被发现有喜,子嗣单薄的皇帝大喜,把惠嫔升为容华。宴会上,莞嫔跳了一曲惊鸿舞,跟着好姐妹一起升为容华。
华妃倒像是知道厉害了,盼了多少年的孩子进了别人肚子也不见她发疯,结果喜气洋洋的宴会上她背了一首宫怨诗,丝毫不知道什么叫扫兴,皇帝也很奇葩,他回忆起了以往的脉脉温情,竟是没有治华妃的罪。
没等甄、沈小团体高兴几天,沈容华被揪出假孕,她肚子里根本就没有孩子,把皇帝气的,给沈容华一撸到底,降为最末位的更衣,扔到冷宫里去了。
而且皇帝心里有了疙瘩,连为沈更衣求情的甄容华也一并冷落了几天,当然并不会一直冷落下去。在华妃得意之时,皇帝因为怕雷声惊到甄容华,匆匆由华妃的宫殿赶去甄容华的宫殿,活生生一个大耳刮子抽在华妃脸上,叫华妃里子面子都丢尽了。
这下华妃不疯了才怪。
疯了的华妃失去理智,拿军师曹容华的心肝女儿陷害甄容华,眼看甄容华百口莫辩,这时候华妃平日积攒的坏人缘发挥了作用,地位甚高但从不搞事的端妃为甄容华做了伪证。华妃这一次不仅没伤到敌人,反而得罪了自己最得力的手下。
在大皇子十二岁生日之后,沈更衣终于沉冤得雪,甄容华找到关键人证,证实假孕乃是华妃主使的陷害事件,沈更衣复位容华,华妃降级——仅仅降了两级。然而并没有成功,因为华妃手下的太医——天知道为什么太医可以算妃子的手下,难道不该是皇帝的手下吗?——解决了后宫里的时疫问题,于是皇帝又龙心大悦,恢复了华妃的所有待遇——唉,男人真善变。
大概是为了安抚甄容华一系,甄容华生日办得很盛大,又是升官又是发财,连家里也跟着沾光。悫妃进宫十多年,生下了皇帝唯一的孩子,但一次也没有在宫里过过生日。还是生了儿子这么多年才做到了妃位,甄贵嫔进宫不到两年,就快赶上来了。
甄贵嫔刚刚得意过,华妃又开始得意。她父亲兄长打了胜仗回来,一下子成了外戚第一家,把皇后的娘家比到了尘土里。为了奖励刚刚打了胜仗的岳父和大舅哥们,皇帝给华妃升了一级,同时在皇后的提醒下给悫妃也升了一级。这么多年来时不时地升升级,悫妃也早习惯了,反正不会是特意给她的风光。
皙华夫人和甄贵嫔你来我往地斗啊斗,恭悫夫人却闲得不知道该干什么,只好努力给自己找找爱好,比如读书下棋什么的,最后找来找去,还是觉得品尝评价宫女的手艺比较适合。
在恭悫夫人吃吃喝喝期间,后宫大戏一出接着一出,这个倒了那个起了这个死了那个活了什么的。后来皙华夫人被一撸到底,甄贵嫔被幽禁随后被废黜离宫,然后宫里倒平静了些,因为后宫只有一个山头了,皇后一手遮天。
大皇子快到娶媳妇的年纪了,皇后想把侄女嫁给大皇子,大皇子他娘就比较碍眼了,皇后屡次想除掉恭悫夫人,结果反倒是她自己病倒在床。
这几年太后大概是很着急了,给皇帝挑了好多“好生养”的女人,给大皇子也准备了一些,生怕老周家断子绝孙——老周家当然不会断子绝孙,会断的只有她儿子好么——当然,她担心的就是这个。
最终大皇子定下了皇后的侄女为皇子妃。
这个朱氏确实挺漂亮的,虽然予璃不喜欢。
予璃十七岁娶了皇子妃朱氏,朱氏不得丈夫喜欢,她也不亲近婆婆恭悫夫人,只跟皇后姑姑来往密切,还叫大皇子跟着亲近皇后,毕竟是嫡母。这叫大皇子更厌恶她,既然嫌弃他是庶出,他又何必上去巴着?虽然朱氏有太后皇后做靠山,但她本人实在蠢,本来两个婆婆就是难事,她还一味挑拨,不说跟丈夫婆婆打好关系,反而嫌弃婆婆。这种蠢女人一定不能让她生下继承人,本来予璃就笨,再跟她生一个,那不笨到姥姥家了?还是找个有内涵的女人提升一下大皇子的基因。
后来传出消息说沈容华有喜了,太后很高兴,让皇后把她升成婕妤。沈婕妤要求住到罪妃甄氏的宫殿去,让太后一腔高兴泼到了地上。
因为沈婕妤有过前科,皇帝就有些纠结,既担心有什么问题,又很高兴能多一个孩子,最后还是派了太医日常照看着,由于沈婕妤要求要温太医,皇帝就把温太医派给了她。
后来沈婕妤生下一位公主,太后给取名静和,沈婕妤也升为昭仪。
不久之后,皇帝吐血晕倒。后来查出是傅婕妤给皇帝下五石散,坏了皇帝根基,太后气得将傅婕妤满门抄斩,处理了皇帝留下来的烂摊子,等皇帝日渐好转,太后就撑不住了,没多久就薨了。
太后这一辈子殚精竭虑,早年没好好保养,万年还要为儿子费尽心力,为了儿子的子嗣问题劳心劳力,现在看喜欢的沈昭仪有了孩子,终于是放下半份心,撑不住就去了。
太后死后,皇帝也伤心了一段时间,还去甘露寺拜佛为亡母祈福,终于偶遇离宫五年的甄氏,重燃爱火。
后来得知甄氏有喜,皇帝立刻把她接进宫来封为昭仪。
虽然孝期怀孕有点尴尬,但皇帝守孝向来是一天顶一个月,早出孝了。
甄昭仪在几个月后生下一对龙凤体,这就解释了早产的原因,省得别人议论孩子的血统问题。
甄昭仪升为莞妃。
皇帝的身体越来越不行了,尤其他还为子嗣操劳。以往只有一个孩子,皇帝其实压力很大,生怕别人觉得是他的问题,也怕真是他的问题,现在孩子多了,皇帝其实松了一口气。但多年来的心理压力和身体上的操劳还是给身体造成了伤害,最重要的是后宫里一群美女蛇你一口我一口的,全想着自己多吃两口免得便宜别人,谁还想着给皇帝留点儿。皇后倒是想着,可惜皇帝不待见她。
年底时皇帝命礼部上了折子,大概是皇帝预料自己活不了太久了,于是大皇子被封为太子,恭悫夫人升为贵妃,端妃升为淑妃,甄昭仪升为莞妃,沈昭仪升为惠妃。其余低位嫔妃也稍有封赏,但跟上面几位巨头不能比。
过了年皇帝就开始生病,有的时候还要卧床休息,莞妃经常伴驾,但皇帝宣召最多的还是年轻的低位嫔妃,皇后贵妃莞妃惠妃也就莞妃面圣时间多点,其他人基本见不到皇帝。
此情此景贵妃喜闻乐见,作吧作吧赶紧作死,你死了我升官~
皇后倒是很担心皇帝的身体,可是皇后基本已入了冷宫,皇帝烦死了她。因为太后死了皇后进了冷宫,大皇子妃朱氏就失了靠山,她也因为皇后之故得了皇帝几分厌恶,因此在册封太子的时候就没有她册封太子妃的圣旨。太子求取许氏的时候,皇帝也很痛快地就给许氏封了太子侧妃。但是不管怎么说,朱氏是正室,现在失势以后也会是皇后,只要她不作大死。
皇帝的身体每况愈下,后来终于是浪不起来了,开始拉着年纪大的嫔妃们叙旧情。可惜没人乐意听他叨逼叨,虽然不敢表现出来,但是皇帝并没有觉得心情很舒畅,就觉得还不如跟李长说话。
后来皇帝接到密报,惠妃生下的静和公主不是他的种,竟是与温世初通*得来;更大的爆料还在后头,莞妃的一对龙凤胎竟也不是他的种,是他头号心理阴影假想敌清河王的孩子!皇帝一下子就脸涨红倒地不起了——他中风了。
皇帝眼看着时日不多,是该宣布遗言的时候了,贵妃坐在皇帝的床边,底下淑妃当中,莞妃惠妃分左右跪在旁边,太子与清河王领头带着朝廷元老也跪在病榻前,皇帝十分激动地指指清河王又艰难地想抓二皇子二公主,众人正不解其意,莞妃一头的汗,突然灵机一动:“陛下可是担忧清河王膝下无子要把沛儿过继清河王?妾虽不舍,然愿全陛下兄弟之情!”这话说得斩钉截铁又难掩悲伤,成功滴把皇帝气过去了。大家一看皇帝“终于”满足了内心的遗憾,于是立刻达成了二皇子过继清河王一事,礼部尚书忙记下此事,以后要上个折子。
悫贵妃坐在皇帝病床边,给皇帝盖上被子,叫众人出去了。
莞妃攥着手帕拭着眼泪扶着宫人的手打头出去了,清河王领着大臣们一同出去,分别前还安慰了莞妃几句,或许是因为莞妃之子马上要过继给清河王,大家并没有觉得疑惑。
当晚,皇帝就在昏迷中去了。
太子灵前登基,主持先帝停灵事宜,因为是夏天,怕放久了有味道,先帝梓棺待了四十九天就抬进皇陵里埋了。随后太子登基,贵妃为太后,其余为太妃,冷宫里的皇后也封了太后,只不过仍然没从冷宫里出来;莞太妃所出的皇子按照先帝的“旨意”过继给清河王为嗣;朱氏立为皇后,许侧妃封为贵妃。
皇后不得宠爱,皇帝不喜欢太后也不喜欢,娘家还败落了,但皇帝不是个乱来的,没有无法无天的宠妃捣乱,朱氏这个皇后做得倒比朱太后要舒服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