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王叛乱(4)(1 / 1)
伍文定的确有兵:三百人。
众人再一次傻眼了。此时,宁王东下的兵力有八万人,可要以这三百人去对抗八万人,王巡抚就算有三头六臂也不敢吹。
大家都看着王大人,你不是有兵符旗牌么?有了这个就可以召集军队。但王大人只能苦笑,虽说兵符在手,可召集军队,还需要时间,也许,大军赶来,宁王早就攻下南京了。
一众小官们见形势危急,耸然动容,大家都是“平叛”大军了,总不能眼睁睁看着宁王打到南京,然后来处决自己这些“非暴力不合作”分子吧?
王大人却胸有成竹:“我们兵力不足,难以与叛军抗衡。必须等朝廷援军赶来。只要宁王在南昌再等10天,我就一定有办法了。”
伍文定毛了,顾不得上下级关系,讥讽道:“王大人,你要宁王等你他就等你?”
王大人哈哈大笑,随即说出一番话来,众人一听,靠谱,本来只有一分把握,现在飞升为七八分的把握。立即分头干活。
人们很快发现,宁王驻地的大街小巷上贴满了许多告示,内容也很震撼,竟然貌似是朱皇帝的口吻发布的公文:都督许泰等率边军、刘晖等率京军各四万,另命赣南王守仁、湖广秦金、两广杨旦各率所部,共计十六万人,分进合击,平定叛军,沿途务必妥善接应,延误者军法从事!
远在宫廷的朱皇帝诏告天下:已经调集16万大军归王巡抚统率,马上就要剿灭宁王了。这正是王巡抚伪造的文书,上面的人名官职全部属实。
这个通告,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远在宫廷的朱皇帝诏告天下:已经调集16万大军归王巡抚统率,马上就要剿灭宁王了。意思很明白--宁王的一举一动,全在我朱皇帝的掌握之中。五年前,我就知道你要做反了。正想找借口收拾你呢!这不,你一动手,我马上就大军压境。
告示太多,太过郑重其事,老百姓都被唬住了--看来朱皇帝也没糊涂嘛!
就连那些两边倒的骑墙派官员们,本要投靠宁王,一起造反了,一看这架势--算了!!!还是做良民的为好。造反这个大生意,搞不好,本钱赔光不说,命都要赔光。
殊不知,这些全是王巡抚伪造的文书,上面的人名官职全部属实,但是,带兵来?那是没影儿的事情。那些官员,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接到过这样的命令。虚虚实实,真假莫测。
刚被叫了几天万岁的宁王,正踌躇满志时,几位心腹一商量,提出马上南下,攻打南京。密令刚刚部署,忽然得到密报,说抓到了几个奸细,身上都带着密信。宁王一看内容,上面竟是兵部尚书王琼的口吻,大意是说李士实、刘养正,你二人干得好,最好劝说宁王离开放弃南昌,马上进攻南京!
宁王几乎气炸了,不料这二人竟然是奸细。他虽然怕中了反间计,可是,疑心既生,便决定暂时留在南昌,先观望一下再说。
偏偏这时,两位军师进来。
刘军师开口第一句就是:“王爷,你不能再等了,当务之急,我们必须先占领南京,否则,一旦错失良机,以后就很难办了……”
就连对白,都跟王大人所料的分毫不差。
宁王气得要跳脚。
奸细,果然是奸细!
你要我去南京,我偏不去!就是这一停留,他的造反命运已经注定。
只怪他运气不好,遇到了一个比鬼还奸的王大人。
宁王当即下令,全军驻扎南昌,以观后望。
而且从此对两个军师滋生了芥蒂。
至此,王大人成功拖住了宁王东下的脚步。
所有人五体投地。
从伪造朝廷的公文到无数次的空城计,空手套白狼之后,王大人也来实的:就在附近的几个州县,自己征兵。风声一放出去,从者云集。
这多亏了他剿匪和讲学时积累起来的偶像派名声。王大人,就是当时的学术明星,政治明星,比张五常和郎咸平还牛叉。男女老少,本来是闻风来围观明星级人物的,但是全被他召到了军队里,就算不打仗,壮壮胆也行。如此短短十余天,他就召集了七八万人。就在大家以为王大人要去敲打了宁王了,他却按兵不动。众人问起,他只有一句话:
此心不动,随机而行。
看看,打仗也得按照哲学办事。
就在王大人招兵买马的时候,宁王终于发现自己上当了--朝廷的16万军根本就是一个传说。
可是,这个传说就要成真了,因为他得到确切消息--朱皇帝真的在派兵从京城赶来了。而且是朱厚照御驾亲征。
悔不当初啊,他当机立断,马上下令进攻南京。
出乎他的意料,一路没有遇到多少抵抗--因为他的老朋友王大人忽然开始转攻南昌。南昌是宁王的老巢,经营多年,他的军需物资,一切家眷,一切钱财,全部在这里。还有他的那些嫡系土匪窝点。王府重地,不容任何闪失。
但是,王大人实在是不厚道,就瞄准了这里,全力以赴地攻打。
可怜宁王的主力早就上南京前线了,剩下防备的都是老弱病残。当宁王的老弱病残遇到王大人的老弱病残。指挥官又没有王大人这么奸诈,如何能是敌手?
这是一场极其奇怪的战争。交战的时间,杀伤力的规模,都很小。但是,动员的人数,参战的范围却很多很多。
老规矩,王大人选择了他最喜欢的围而不打。等到敌人受不了,拼死反抗--输了!
只好投降。
南昌一破,宁王仓促回救。
从南京到南昌,别看差一个字,距离可不小。
长途作战,从来就不是办法。
宁王再是厉害,也回天乏力了,首尾不相顾,很快便陷入了泥潭里……
御驾亲征的朱皇帝还在半路上时就被人拦下了,得到的消息几乎惊掉了他的下巴。
八百里加紧的战报还在他的手里:宁王已经被捉住了,叛乱平定了。
前后不过43天。
他看到短短的捷报,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王大人告诉他,你不用来了,没你什么事了,宁王我已经捉住了,马上就给你送到南京。
短短四十余天,不可一世的宁王大军,烟消云散。
不是他不明白,而是这世界变化太快--昨日才群臣震恐,闻风丧胆;今日就宣告大捷,天下归心。
王守仁啊王守仁,你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专门和宁王作对的?
什么伪造文书,散播谣言,反间计,围魏救赵……敢做不敢做的,王大人都做了。这便是他哲学的精髓:知行合一。把思想和行动结合起来,而非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所以,谁遇到他谁倒霉。
朱皇帝恍如梦中。
南昌不用去了。
这一身铠甲也没用了。
王大人在密函上禀报,说您万金之躯,别颠簸奔波了,您就去南京等着,我把人给你押来。言下之意,你到处走,如果身边的江彬这些小人趁机勒索地方官,反而劳民伤财。
他看看身边一身戎装的夏皇后。她脸上的神情也很奇怪,不知道是欣喜还是惊讶,只一再地查看捷报,仿佛不敢置信。唯有她知道宁王的厉害,什么红衣大炮,什么堆积如山的钱财,甚至她自己都被宁王威胁了好几年……为何酝酿了几十年,到头来如此不堪一击?
但是,捷报是王守仁的亲笔,她认得,毋庸置疑。
“小宝……”
她忽然抬头:“你不觉得很奇怪吗?”
“我就是奇怪得不行。王守仁这厮,简直神了。真不知他怎么搞的。”
夏小宝也不知道。
许久,朱厚照觉得奇怪:“小宝,你为何闷闷不乐?”
自从上路之后,夏皇后一直心神不宁,几乎罕有欢笑。到现在,这种情绪就更明显了。难道打了胜仗,她反倒不高兴?
直到他连续叫了三声,夏小宝才回过神,喃喃自语:“啊……胜了……王守仁他胜了……我真不敢相信,就这么一个多月。我还以为,凭借宁王的实力,会拖入持久战呢……”
朱厚照心里真不是什么滋味。
夏皇后为了别的男人失魂落魄,这算什么?
尤其,这个人是王守仁。
自己的女人,为何要崇拜别的男人?
尽管他也对王守仁的胜利感到不可思议。但就是这种不可思议,反而让他对王守仁多了更深的一份芥蒂。就像第一次看到他的时候就发现的那种无穷大的力量。这种人,用好了,那是顶天立地的基石重臣,一旦用不好,只怕后患无穷,无法驾驭。
他不知道,夏皇后不是为了王守仁失魂落魄--而是想到这不可逆转的命运。宁王押解南京,必须由皇帝亲审。叛乱大罪,王巡抚当然不敢擅自做主。
就算他要做主也不行,因为兵部尚书王琼赶到了,已经先把人截下来了。
在密函里,都写得明明白白。
宁王公审,在所难免。
事已至此,宁王自然不可能再保全任何大臣。拼一个鱼死网破,他遭殃,别人也得遭殃,包括夏小宝本人。
然后,朱厚照便会发现一切真相,他身边的一切人等,大臣,太监,亲随、侍卫、妃嫔……甚至自己的皇后……统统都是宁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