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 > 穿梭木棉 > 17 个体户

17 个体户(1 / 1)

目 录
好书推荐: 古穿今之大侠我能爱你吗 忘川祭 纳兰·纳兰庶女 星光再临 狂女归来,相府嫡小姐 如何驯服你的龙 夏至的小日子 名门恶女 冲动 江湖刑堂之落日天涯

搬进家属区茶港是我开心的一件事,上附属中学上学也是我开心的一件事,但随之的苦恼却是这茶港离中学是南辕北辙,小学时与教学楼也是如此,这教学楼离中学倒是只有五分钟的路程,就在机械厂的隔壁,只是一搬家又变得好远了,走过去大概要二十分钟。

每次广播一响起,浩荡的人群便陆续走向小学,中学或教学楼,开始自己的工作或学习。

当时的物资还很紧缺,粮票还在通行,当时大家身上穿的是蓝色或白色的确良布料做的衣裤,脚上一般是布鞋,透出一股淳朴的气息。

母亲的身体刚好一点,全家靠着父亲微薄的收入来维系各项开支。母亲便感叹坐吃山空,没读过什么书的她居然颇有远见地想到了经商。

当然这所谓的经商对于母亲这种身体来说,是小打小闹,但这种眼光和魄力是卓越的。

母亲那时是要父亲从远在汉口的汉正街进一些类似短裤、袜子、鞋垫的物资来卖,赚取其中的差价。

父亲为了省几毛钱的路费,通常周日骑着自行车从武昌茶港一直到汉口汉正街,大概需要一个多钟头,碰到盛夏,他就很早出发,顶着晌午的烈日回来,摸上去的物品上面热乎乎的,似乎诉说着这份辛劳。

我还记得偶然放假的一次,我们全家一起去了一次汉正街,早上坐的是水果湖的1路电车,因为是起点站,去的时候倒还轻松,沿途看着风景,心里甚是欢欣。

当抵达汉正街时,一股股嘈杂的喧哗声从密密麻麻的巷头巷尾迎面扑来,触目所及的全是人,应当说那时社会已经开始涌现出很多的生意人,只是在波澜不惊的大学学府,从商的概念还很遥远。

密集的档口时而挂满了衣服,时而挂满了箱包,批发零售全有,我们全家人紧紧挨在一起穿梭在其中,惟恐一有闪失就走失了。

父亲批了一些袜子、短裤之类的,我和姐姐就光顾着凑热闹,对于我们来说,这场景绝对是震撼的。

我们批完一些东西就打道回府了,毕竟汉正街太大,想全部逛完是不可能的。

返程回车站的路途中,看到很多挑夫,拿着扁担,绳子等在路边,一旦有人拎着包经过就会凑上前,问别人是否需要帮挑。

电车回水果湖时不是起点站,中途上车的车站人很多,我们全家挤不上一辆车,姐姐和父亲挤上了车,我同母亲只有挤上下一辆电车,所幸后来还都能安全抵达。

那时的汉正街是兴盛的,涌动的,巨大的商机在这里显现,大量的个体户齐聚于此。

母亲由境况改变成为了自力更生的个体经营者,她的对象是大学的学生,这些大学生的日常用品在当时是很少有路径买到的,多是去学校偶尔开设的百货店,小小的,东西少又贵。

如果去省政府水果湖那边的商店,价格则又让他们难以承受。所以当母亲的这些小百货摆到他们的宿舍门口时,每天还是有销路的,最少也能卖几双鞋垫,赚取一些差价来补贴家用。

那时学生宿舍共有十来个,女生宿舍只有一栋,就是八舍,环绕在周遭宿舍的中心位置,颇有群星捧月之势。

母亲一般就选在男生宿舍七舍,挑这个宿舍母亲是考虑过的,一来七舍是机械系,最大,二来宿舍离其中两个食堂最近,母亲把小小的地摊摆在宿舍的前方,中午开饭时学生打饭的必径之路上,无论烈日还是酷暑,刮风还是下雨,母亲都会摆摊,除非是身体不舒服,她才会休息一下,在她身上,我看到了一份执着,一份不服输的性格。

因为她不想因为自己的病让自己落在人后,更是为了让自己的子女能生活得更好一些。

从我读初中起,就时常在放学途中碰到母亲拎着一个黑色皮革包(还是那个曾经办过户口的包),里面装着鞋垫、内裤之类去学生宿舍那边,这个包里面装的是准备补充进来的物品,有一个大包则放在机械厂,由我父亲那边值班的人负责看管一下,这是最初的印象,慢慢发展成母亲经营一些副食品,好象涪陵榨菜、双汇火腿肠、□□方便面这些学生夜宵必需品了,这些副食口则不需去汉正街那么远了,就在原先批发瓜子的粮道街也渐渐发展成了一个副食品批发街,父亲就在这里进货,运回来零售给学生。

记得1993年取消粮票制度前,父亲便从大东门的粮油市场批发回整筐的腌鸭蛋来卖,学生当时还是采取的饭票制度,一斤粮票一斤饭票,十斤饭票可以换十个鸭蛋。

有的学生有多的粮票也用粮票来换鸭蛋,于是那段时间家里粮票、饭票都很多,但随着粮票制度的取消,饭票母亲可以卖给学生,粮票则赶紧由父亲兑现出现金,可以说差点就变成了废纸。

一没想到,母亲的小打小闹还延伸出这么多的内容,其中的酸甜酸苦辣,母亲体会得最深。

目 录
新书推荐: 贪恋她 京夜烬爱 从高校学霸到科研大能 逃离渣男后,被禁欲太子爷宠上天 觉醒十倍返利,我手撕极品亲戚! 桃花局 重生95流金岁月 半岛白金时代 SSSSSSSSSSSSSS满级神医 1950年的机械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