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姐妹观音 第一章(1 / 1)
我曾三次到过雪州,就是没有想过会来这里任职。虽然来过三次,但对这里的市情还是不甚了了。
在雪州市委组织的欢迎会上,我和另一位新任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郑小京,受到了市委县级以上干部的热忱欢迎。
作为市委常务副书记,我除了协助市委书记潘泓铮工作,主要分管组织、纪检和社会事务。
当晚,雪州电视台便在新闻节目中报道了市委召开干部大会的情况,滚动播出了我和郑小京的简历。第二天,《雪州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刊出了省委决定和相关新闻。
我知道,凭着快捷的新闻传媒,人口380万、幅员面积5323.85平方公里的雪州市,很多人都会知道,有一个名叫李静之的人,现在是他们的市委常务副书记。
虽然早就知道潘泓铮从眉江市市长调任雪州市委书记,但在雪州见面,还是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
会后,潘泓铮在招待会上举起酒杯对我说:“静之,省委真是照顾我们啊!你看,在不到十年的时间,我们就已经三度共事,你说,这是上天的安排?还是组织安排?我看呀,就是我们一道去省委提要求,恐怕也不会这样安排的。这不是缘分是什么?”
“是啊是啊,我也没想到还能在这里来当您的助手。”回想起来,的确有那么一点神秘意味。
雪州的经济发展滞后,省委把一个经济大市的市长弄到这里来担任市委书记,是出于发展经济的考虑。那么,我的调任,还真说不出什么“理由”。
潘泓铮起点比我高,从新闻传播学博士毕业到省报担任中层领导,两年不到就担任副总编辑、党组副书记,而后去眉江任市长四年,四年没熬上那里的市委书记,倒是到雪州来圆了他的书记梦。
当然,从经济发达市到欠发达地区,虽说当的还是书记,但潘泓铮心里怎么想,我不知道。我听说,在稍后的一段时间,雪州政界传得最多的是,说我这个“博士副书记”同潘书记是三度同事,交情非同一般。而距市人代会换届选举仅几个月了,市长人选未定,省委的意思很明确,就是要让两位博士来雪州主政。
对于这样的传言,我不敢全信,也不能不信,除了刘一亭在他家里有过暗示性的谈话,省委并未明确表示,下一步,我会担任什么。
也正因为有这样的传言,我现在所要采取的态度,工作上既不能高调,也不能低调,否则,将会很被动。
我很感谢古人说过的一些话,如: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做什么不做什么,全凭自己掂量。
就在我不断下区县调研,作一些似是而非的“指示”,或回到办公室仔细阅读《雪州日报》上每一则新闻的时候,接到了一个久违的电话:“李书记您好!还记得我吗?”
一听声音,我有点意外,但马上就控制住了情绪,“哦,谢峰,怎么想起给我打电话了?”脑海中马上“跳”出了《眉江日报》那个颇有文采的记者形象。说真的,我在眉江任副市长两年,觉得较为亲近的人,谢峰要算一个。
“我早想给您打电话的,怕打扰您啊!这不,这不是打来了吗。我想……”谢峰在电话那边说。
“有什么事不好说?这么吞吞吐吐的。”
“还是这样吧,我过来看看您,见面时再说,好不好?”
我沉吟片刻,对这个年轻的记者,我还是有好印象的,便道:“你来吧。”
放下电话,我在想,谢峰来访,会有什么事呢?想了一阵,摇摇头,不想了,却不经意地拿起话筒,拨通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冯致的电话:“冯致同志,我是李静之啊!”
“哦,李书记,您有什么指示?”
“《眉江日报》有一位名叫谢峰的同志,明天将来雪州,你安排接待一下,到时候我也参加。”
第二天,我和谢峰在冯致的安排下,在那个有点像巨大的柜式空调的酒店见了面。我现在才记住了这个酒店的名字——康元大酒店。我介绍谢峰后,冯致介绍了前来陪同的市文化局局长宋历、《雪州日报》副总编辑胡春华等。
因为农民作家张雨春的事,我和宋历早便认识了。见了他,我主动问到:“宋局长,那个张、张雨春在市文化馆工作了,情况怎么样?”
只见宋历面带难色,沉吟了一会儿,才说:“李书记,我正说要抽个时间,专门向您汇报一下张雨春这个同志的情况呢!他,他现在已经辞职了。”
“喔?怎么会这样!”我皱了皱眉头。
“唉,这个同志。”宋历想了想,“这个同志很有……个性……对,很有个性!他在市文化馆上班不到两个月,就辞职了。原因么,他不太习惯机关工作。当然,机关也有人不怎么喜欢他,在背地下议论,说他是省文学奖得主,市文化馆这个庙实在太小了,容不下……他一气之下,就辞职到北京去了!”
“到北京去了?”我深感诧异,“到北京去干什么?”
“听说,先是在那里捡垃圾,后来,又到北京一家文学期刊打杂。”
“哦,知道了。”
“唉,这个同志就是……”也许,宋历觉得话题有些沉重,说着说着就说到高兴的事情上面去了。
见大家兴致好,胡春华说:“听说宋局长很会讲故事,来一段,怎么样?”
“那怎么行,当着李书记,不行不行!”宋历说。
我知道他们所说的故事是什么意思,便不在意地说:“没什么,没什么,只要大家高兴。”
“那好,我就讲一段。”宋历想了想,说,“前不久,某市展开了声势浩大的扫黄行动。小姐们一下子没了生意。于是,她们推荐了十个代表找领导上访。第一个小姐找到领导说,我们一不偷,二不抢,发展靠的一张床,你说打击我们有没有道理?第二个小姐说,我们不要投资,不要贷款,自带设备求发展。第三个小姐说,我们不排渣,不污染,有点垃圾自己管。第四个小姐说,我们不生女,不生男,不给计划生育添麻烦……”
“那位领导恐怕就是你啊,扫黄打非不就是你们文化局的工作之一吗?”胡春华说。
宋历争辩道:“绝对不是!”
大家都笑了。
过了一会儿,我问谢峰:“我们的小谢同志,你对眉江的情况是很熟悉了,希望你能够把一个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向我们的胡总多介绍一些。”我没说是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或报业经营的成功经验。
胡春华忙说:“是呀是呀,我们得多向兄弟报社请教呀,感谢李书记给了我这样一个学习的机会。”
这个胡春华,原来也不认识,但他肯定是认识我的。作为市委分管党务的常务副书记,对全市的所有干部,自有一种威慑,如果一位副县级、县级干部,对其他副书记、常委的话,偶尔可以打马虎眼,但对分管党务的副书记,那是另一回事,因为我不只是管着他们的官帽,还兼着这个市的纪委书记,在我面前,他们自然知道小心谨慎。
当着胡春华的面,我对冯致说:“这个小谢同志啊,有文采,在眉江那边干得不错,要不,干脆你们也来个人才引进,把他调到咱们《雪州日报》来。”说到这里,我望望谢峰,“怎么样?谢峰同志,雪州的条件虽然暂时还不及眉江,但这个地方的发展后劲足啊!”
谢峰很专注地盯着我,待我把话讲完,显得有些激动,但他在尽力掩饰这种激动,“谢谢,谢谢李书记这么看重我,李书记的指示我怎敢不听呢。”
“那好!”我朝谢峰举了举酒杯,又转对冯致和胡春华说,“你们两位,就找组织部小京部长汇报汇报?”
冯致的反应挺快,接口道:“这是好事啊,《雪州日报》要更新办报理念,就是要多引进像谢峰同志这样的专业人才。”
“李书记这可是为我们报社做了一件大好事啊,我们一定争取早日办好手续,让谢峰同志尽快到位。”胡春华自然不甘落后。
“嗯。”我点点头,岔开了话题。
半个月后,谢峰的调动手续办结,他从《眉江日报》记者部主任调任《雪州日报》编委、总编助理。既然是人才引进,让其进入报社高层,也是理所当然的。不过,令谢峰不明究竟的是,他来雪州看我,本意就是向我谈调动意愿的,没想到什么也没说,我就主动把这件事给办了。“李书记,您是不是把一个人的心事看得穿啊?”最后,谢峰满怀疑惑地问。
我笑了笑,没有回答他的问题。
谢峰更是摸不着头脑,但感激写在脸上似的。
我挥了挥手,意即今天就谈到这里吧。从政以来,我也常用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见了,身边的人往往更能理解。
谢峰一声不响地出去了,偌大的办公室只剩下我一个人,我拿起案上的《雪州日报》看了起来,一则新闻引起了我的注意,说的是市政协文史委员会几个老同志就当地民歌、民谣、民间故事的整理发掘应引起重视的谈话。
来雪州1个多月了,对这座城市的认识基本上还只停留在表面上,作为一个设区的市,如果从城市建设看,同眉江比起来,经济滞后,起码在5年以上。眉江的财政收入每年是40个亿,而雪州还不到8亿。随着省雪和雪州到其他大中城市的高速公路建成,雪州的区位优势凸现。这就是市委书记潘泓铮在大会小会上一再强调的,正因为雪州落后,雪州的经济不如其他发达地区,那么雪州的机会就较其他发达地区更多,发展的后劲就更足。
话是这么说,可雪州经济的发展方向在哪里?这是市委、市政府苦苦思索的一个问题。
雪州原来只是一个县,1985年从“老内山市”划出来,成为设区的市,现辖三县两区,原来的雪州县改为北屏、南屏二区,市政府机关所在地设在南屏区,城市人口约40万,处于一个河间地带,东面有灵泉山,山上有寺,名叫灵泉寺,据说那里的菩萨特别灵验,所以每到初一、十五,香客特别多;在城西,有一座西山,西山中有一个广德寺,现为本省最大古建筑寺庙群,相传为皇家禅林。
我同样在思索,从某种程度上讲,我比其他同志想得还多,还远。
对于这座城市,我有一种说不清楚的感情。我想起了清代诗人袁枚对张船山说过的一句话:“平生不喜佛法,独于‘因缘’二字信之为最真。”
是的,我能到这里任职,那就是一种缘。有了这样的“缘”,如何才能把这座城市建设好、管理好?我也觉得,有一扇门正在向我打开。
这需要清晰的思路。
我取来雪州市区地图,目光落地了灵泉寺和广德寺两座寺庙上,弯弯的涪江绕城而过,城西是江堤,是楼舍,城东是高山,是茂林,而广德寺则在城市之西,同样隔着一道运河,那条运河名叫渠河,纯粹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水利设施,不过到了今天,水利功能尚在发挥作用,又成了城市景观。
一座城市有一江一河傍城而过,在水资源匮乏的今天,可谓得天独厚。
通过大量的阅读,我在一次市委常委会上提出,雪州的经济基础差,要在短时期内超过像眉江那样的发达地区,是不太可能的。如何实现雪州的跨越式发展?我认为首先是找准发展方向,那么,雪州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呢?那就是加快城市建设步伐,紧紧依托灵泉寺和广德寺两座寺庙打造出一个响亮的旅游品牌。
在我发言的过程中,常委们听得十分认真,还有人不时点头。
接下来,应该是市委书记潘泓铮的总结性发言了,“刚才静之同志的发言,我个人觉得,这个思路是对的。对了,今后的市委常委会,就是要开成这样,开成有利于雪州经济发展的会,没有思想观念的碰撞不行。雪州什么都不缺,就缺一个发展思路。这个思路明确了,要赶上发达地区,就不会只停留在口头上了。这也是我到这里半年多来苦苦思索的一个问题,刚才听了静之同志的一席话,我是深受启发啊!”
这次会议达成了雪州以打造山水园林城市、发展旅游产业这样一个共识。前者的目标很明确,而后者,似乎有点牵强。雪州要发展旅游产业,凭什么?仅仅靠灵泉和广德两座寺庙显然不行。这就像一首诗差一个诗眼,一篇文章差一个文眼,对于雪州经济建设的方向依然不太明朗。也就是说,我先前觉得那扇正在向我打开门,还没有向我打开。
过了几天,《雪州日报》刊出了一篇毫不起眼的文章,说的是市政协几位搜集整理民歌、民谣、民间故事的同志有了收获,搜集到十余首几近失传的民间口头文学作品。报道是谢峰写的,没有涉及到具体作品。
我让秘书丁伟给谢峰打电话,问他有没有更具体的东西。谢峰在电话里告诉丁伟,说有。我向丁伟示意,让他马上送过来。
不一会儿,谢峰来了。只见他汗涔涔地立在门口,叫了一声:“李书记!”
“哦,小谢,这么快?”
“这是您要的东西。”他一边说,一边把手中的资料递了过来。
我点点头,一边翻看,一边指了指座位,让他坐下。少顷,我才从资料上抬起头,问:“到这边工作还顺手吧?”
“到了一个新地方,总有一些新的思维、新的感觉,您知道的,这对一个记者来说,很重要!”
“喔?说说看,有什么样的新感觉?”
谢峰朝外间小办公室的丁伟看了看,压低声音道:“李书记,下面可是传得很厉害,说潘书记在眉江任市长期间有经济问题,这事都捅到省纪委去了……”
我忙打断他的话,“这个,你不能乱说,更不能乱传!”
“我要说的不是这个,下面传得更厉害的是,谁会接任市委书记,有人说是您,也有人说是江副市长。您看您才来不久……”
我再一次打断了他的话,“小谢,这些传言都是没有根据的。还是说说你吧。你刚来工作很快就能上手,这很好!”
“谢谢李书记的鼓励,我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那我就不打扰您了。”
“好的。”谢峰走后,我又埋头去看资料,心里却在想着谢峰说的那些话。
我之所以调谢峰过来,作为市委常务副书记,像《雪州日报》这样重要的舆论阵地是绝对不能没有自己的人在那里的,这是其一。其二,记者消息灵通,他们成天同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物打交道,下面有什么风吹草动,他们最先知道,这也是我所需要掌握的。此外,还有一层意思,现在尚不好说。
再说潘泓铮,据说他在任眉江市市长时,在一系列的“高楼建设”中,得了不少好处,而且数目不小,省纪委正准备着手调查。当然,这些情况只在私下流传,在正式场合,他还是雪州的市委书记,而且在他身上看不出任何将被调查的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