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优越的本地人(1 / 1)
可想想,为什么自己对生活日渐膨胀的欲望却要另一个人去承担和兑现?
就因为对方是自己最初的选择,对方就应该无怨无悔地去变成自己想要的模样吗?
如果是这样,那婚姻当真是霸道地可以,也无理地彻底。
想到这里,曼华叹了口气。她突然觉得:如果一个女人能自己满足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欲望,不寄希望于身边的男人,那么她应该就不会对任何人失望吧。
时光带走了太多的东西,而留下的,我们也终于彻底厌倦了。
或许,这才是最终走到陌路的原因吧。
“你有男朋友吗?”神游的思绪被婶婶突如其来的问话打断。
“还没呢。”曼华如实回答。
“真要抓紧了,都27了吧。我们这边过了25,都没人愿意帮着介绍了。”
虽然这样的好心提醒曼华已经在过去几年内听了不下十次,但此时再听,曼华还是会觉得有些尴尬。只能傻傻地笑笑,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好在,身边的女人又自顾自地接过了话:
“不过,曼华,千万记住不要找家境不如自己的。这不是嫌贫爱富,而是真的不合适。结婚这事还是要讲究门当户对的。不然你会发现很多观念和习惯都合不来,矛盾会很多。”
听到这里,敏感的林曼华又一次听出了言外之意,因此只是再次选择傻笑,并不打算说什么,可思绪却很自然地跳跃到了两年前。
那时自己才刚开始工作,作为本地人的婶婶时常会很积极地为自己张罗着相亲。
当时初入社会的曼华对相亲这种形式还是有些排斥的,总是一再推辞。终于有一次,曼华没能扛住婶婶的热情,应承了下来。
记得那天自己正在上班,婶婶在电话里说地特别真诚,听说是她一特好的朋友介绍的,她们都觉得十分合适。而曼华也觉得老这样一再辜负婶婶的好意有些不好意思,所以她第一次答应婶婶周末见一面。
直到此刻,曼华还清楚地记得,那个周末去婶婶家之前自己特意去理发店将一直不怎么打理的头发吹了个微卷的发型,还很用心地将自己好好收拾了一番。
可谁知道,直到在婶婶家吃完晚饭林曼华还没见到那个传说中的当事人。
当时,曼华只觉得有些困惑,倒也没放心上。本来自己也只是不想驳婶婶的好意才来的,并没作什么指望。可让人意想不到地是:当晚在客厅收拾桌子的曼华,居然听到了房间里婶婶和她朋友打电话的全部内容。
然后,她瞬间凌乱了。
即使是现在,曼华也还是想不明白,当时的婶婶到底是出于什么原因和动机要选择开着房门打开免提和那个介绍人聊着以下的话题:
“喂,那人怎么还不来啊?”
“哎呀,人家不愿意来了。说是不想找外地的。”
“哦。也是,还是本地人比较合适些。”
“是啊,让你侄女在她老乡中找找吧,一个地方的容易相处些。”
“嗯,也只有这样了。再有合适的你也帮我留意留意啊。”
“呃……估计没有合适的了,基本都要找本地人啊。”
“哈哈。我懂了。也确实啊,外地人矛盾太多。”
“是啊,你最理解里面的苦了,也不能害别人啊。”
“好吧,那先这样啊。”
“嗯,好,拜拜。”
听到上述内容之后的曼华自己都不知道那晚是怎样走出婶婶家门的,自始至终婶婶都没有开口向自己解释什么,而曼华也假装什么都不知道地保持沉默。
她收拾好厨房和客厅之后,便简单地和婶婶道别,连夜回了公司宿舍。好像那一晚她不过是去叔叔家吃了顿便饭,其余什么都没发生一般。
回去的路上,林曼华神情呆滞地望着城市街道到处闪耀的霓虹,突然好想家。无论那片贫瘠的土地让多少人嫌弃和扭曲,至少在自己的眼中,那里永远是自己的家乡,无关乎贫富和贵贱。
有那么一瞬,曼华愿意相信婶婶是无心的。
或许,她只是想通过这个方式告诉自己:再怎样将自己视若珍宝,在这个世俗的社会里,自己其实并不高贵。也或者是那个骄傲的女人不知该如何向曼华解释这次的爽约,才选择借别人的口说出来。虽然方法笨拙了些,但至少,自己是真的省事了。毕竟,经过这件事之后,婶婶定不会再给自己张罗着介绍男朋友了。
也好,倒也落得清静。这样想来,曼华也算释然了。
果然,从那之后,婶婶再也不提相亲的事了。
此时此刻再次想起,曼华无限感叹。
一晃眼,两年过去了,而婶婶还在一如既往地在强调和证明着同一件事:她和自己的家乡不是同一个世界的。
回神的曼华眼角无意中扫过桌角糖糖可爱的照片,曼华忍不住不死心地再次问道:
“婶婶,你们真的非离不可吗?”
“我们已经分居大半年了。”婶婶淡淡地说。
这一次,曼华终于彻底死心了。
那次谈话之后,曼华的生活又恢复了平静的模样,至少,表面上看是这样。
家里的每个人都怀揣着各自的心事出出进进,却不再愿意试图去解释或改变什么。叔叔和婶婶心照不宣地不再在曼华面前掩饰任何内容了。
曼华知道,大家都在等,等一个时间点——一一个让大家理所当然各奔东西的时间点。
这样平静的等待让见惯了吵闹的曼华有那么一刻真心觉得:这样的日子其实也不错。如果能一直这样维持着原状永远地等下去,也很好。
可生活终究是一个永不停息的过程,永远不可能定格在某一点。甚至,很多时候它连直线都不常走。
而下一个路口的转角处,该转的弯终究是逃不过的。
离婚前的叔叔和婶婶好像都很忙,很多时候曼华都见不到他们的人,常常很晚才回来大清早就出去。在家的日子也基本就是各干各的,没什么交流,也不知道忙些什么。
林曼华终于明白:这样的婚姻,它的结局其实只会有一个。虽然很残酷,人们也会有不舍和挣扎,但最后的结局还是会如期而至。
或迟或早,逃不掉的。
在这样的结局里其实大家都有错,又好像都没什么太大的错。唯一没错却不得不一起承担结果的便是作为小孩的妹妹了。
每每想到这里,曼华就很怜惜地想要好好对待这个可能还不知道等待自己的是将会是什么的九岁小女孩。
在“挽香”的惬意时光总会让曼华喜欢白天多于晚上。由于自己已经知道眼前的这个家即将解散,所以每天晚上回来曼华都觉得有些悲凉。加上叔叔为了妹妹,还在家里刻意隐瞒,更为这份分散前的悲凉加上了一种压抑的氛围。曼华知道,叔叔只是想让只有九岁的妹妹晚一点知道,能多瞒一天便是一天。
可这样有用吗?若琐碎的生活将所有的爱都磨灭了,那些过去的美好还能在灰烬中重生吗?
最关键的是:他们,还愿意回去吗?
这样的诘问注定没有答案,而生活会用活生生的现实告诉我们最终的结果,只是等到那时,我们除了接受,便没有任何还手的余地了。
可即使是在尘埃尚未落定的现在,曼华也是无力改变任何事情的。唯一能做的便是好好照顾那个同样无能为力的九岁的妹妹。
虽然是暑假,但妹妹在上暑期班。每天早晨七点多便被送进了辅导班,直到下午五点才被接回来。到了晚上,一般都是曼华陪着妹妹看书、写作业。九岁的小孩课业负担并不是很重,但现在的小学生要同时学习英语和汉语拼音,难度自然比自己小时候高了很多。
慢慢地,这位懵懂的妹妹也越来越喜欢曼华这个大自己很多的姐姐。
平时还好,只是每到睡前,曼华都很头疼。
因为,这个时候便是坑爹的讲故事时间。
刚开始几天,曼华还能尝试着绞尽脑汁地回忆曾经看过的各类童话。但很快,曼华就发现:自己那些久远而模糊的记忆早已不能满足眼前这个古灵精怪的小女孩。无论是《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还是《小王子》、《窗边的小豆豆》,只要是曼华能想到的,这个只有九岁的妹妹基本都听过。对故事情节的熟悉程度甚至已经远远超过了含糊不清的自己。看来,传统的童话已经完全勾不起妹妹的任何兴趣了。曼华在有些哭笑不得的同时,也不得不暗自佩服现在小孩子的接受能力。
想想自己的童年。会觉得,其实,八零一代人的童年生活还是蛮艰苦的。那时的物质条件并不富足,书籍也并没有现在这般齐全和精致。加上,看童话的时光真的离自己很远了。
几晚下来,曼华明显已经感到力不从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