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秋风起兮白云飞(1 / 1)
七年后。
这年的夏天格外的长,再有几天,便至中秋,可窗外仍有蝉儿的哀叫声。未央站在窗前,想着七年前的这个时候,初桃没有留下一句话便撒手而去。事情已经过去七年,虽然夕儿的成长给自己带来了极大的安慰,她也早就习惯了现在悠闲的生活。可是初桃的死,未央一刻也没有忘记。
前几年她时常在梦里看到初桃,梦里的初桃,和她生前一样,一样乖巧,一样可爱。或许这就是所谓的“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平日在乔府内走过一些地方,未央也总会触景生情想到她。尤其在每年秋天,自古逢秋悲寂寥,她的怀念之心更甚。可是每次想到最后的最后,罪魁祸首还是自己,她便慢慢地将对乔述的怨恨转化成无尽的自责。
七年过去,未央也不再是当年那个冒失的公主。她走到桌前,缭乱的笔迹写下:
历稔共追随,一旦辞群匹。
复如东注水,未有西帰日。
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
相悲各罢酒,何时同促膝。
点下最后一笔,纸上多了一滴泪水。“西帰”二字的墨迹未干,就慢慢氲开。
“何,时,同,促,膝。”未央一字字又念了一遍。
此时门外传来清亮的童音,“娘——”,屋门应声被推开,夕儿跑了进来。安荷急急忙忙从后面追来。未央赶紧抹去眼中的泪花。
夕儿一下跑到未央脚边,“娘今天写了什么诗,夕儿也要学!”
“好啊,那娘教你一首,你可得记住了。”难得夕儿这么好学,未央便也成全了他。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未央便吟,边用镌秀清爽的字体写下,夕儿在一旁慢慢跟读。
“夕儿,这是汉代武帝所作,你拿回去好好揣思,这一代明君在这秋日的所思所想。”
中秋又至。南苑小花园。夕儿依偎在未央的怀里,安荷站在一旁。而坐在娘俩身旁的仕嘉脸色也更显成熟,他已经是一个八岁孩子的爹了。
初秋的傍晚凉风习习,天色渐沉,将圆未圆的明月,渐渐升到高空。一片透明的灰云,淡淡的遮住月光,整个园子里仿佛笼起一片轻烟,股股脱脱,如同坠入梦境。晚云飘过之后,天空中烟消雾散,水一样的清光,冲洗着柔和的秋夜。
未央望着怀里的夕儿和身边的仕嘉,虽说乔家的人早已破散,可是南苑的这个三人小家庭却是幸福相依,从未分开。至如今看来,当年未央的选择是明智的,至少,如果没有这个主动的选择,现在的未央,应该在平民坊跟着乔颂嘉郁郁不振。又或者,蒙父皇垂怜,被诏回宫中再嫁人妇,再或者,从此不嫁,站上大兴宫中权利的角逐场...
见未央呆了很久不说话,仕嘉轻声问道:“想什么呢?这么入神。”
未央一笑,“没什么。只是在想这如梦如幻之景,该如何描绘才好。”
“哦?哈哈,不妨考考我们的夕儿如何?”仕嘉摸摸夕儿的小脸蛋,滑嫩滑嫩,小脸上那一双透亮的大眼睛,跟未央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似的。“夕儿,这样的秋日之景,我们该怎样形容啊?”
夕儿眼珠子咕噜噜一转,仰天看向抱着自己的未央,发出求救的信号来。
“娘可是教过你的哟。”未央笑道。
夕儿见找不到救兵,无奈地低头,不一会儿便又抬头,用清亮的童声道:“秋风起兮白云飞!”
“哈哈哈哈”仕嘉听了甚为高兴,“我家夕儿真是懂得越来越多了。”
在仕嘉未娶静姝之前,乔家两个儿子,一家四口。如今的乔家,只剩下乔述、乔仕嘉、未央、乔夕,算起来也是一家四口。人事更迭,合合分分,来来往往,最后还是四口。
中秋的晚膳四人是围坐一桌的。晚膳过后,乔述说要一个人走走,未央与仕嘉便也不说什么。
乔述的步伐比七年前更显缓慢,他孤独地站在乔府大门口。曾经,这门槛每日不知有多少人想要踏入。为了攀附乔家的权势,多少奇珍异宝被送进这扇门。可是七年前的那一天,自己的一切又被送出了这扇门。
曾经每逢月圆之时,朝中大臣便纷纷派人前来送礼道贺,而如今...曾经的门庭若市,眼前的门庭冷落。这清冷的街道,冰凉的砖板,没有一丝温度。冷漠如斯,世态炎凉。风景依稀似旧年,同来望月人何处。乔述抬头看着皎洁的圆月,长叹一口气,不再想下去。七年了,不知道颂嘉过得可好。哎,如今多想无益。
七年的秋风,吹白了他的发丝,吹散了他的仕途,乔述不禁咳嗽了两声。想起以前若是他一咳嗽,乔母便会默默地为他披上披肩,扶他进屋。行云散后,物是人非,其物如故,其人不存。风景依稀似去年,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
乔述似乎又看到了夫人那瘦弱却坚强的背影,在眼前渐行渐远,他呆呆地望着,却无力挽留,他自言自语道:
“鹤唳苍凉,声传杳渺,怎道无边缱绻。
聊赖春光,浑然离去,心里还多怅惘。
若梦人生,更堪何时,独宿山孤地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