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血红雪白 > 第12章

第12章(1 / 1)

目 录
好书推荐: 细说明宫十六朝 光明古卷:流光劫 妖异人间之整容 大兴皇朝 因缘妙美人 莫可言说的爱 压六宫 恶魔的吻痕 七宝明月楼 我家的妖孽大人

1928年参加革命,身上留下大小不下10块伤疤的老红军,是战争这所大

学培养出来的游击专家。他没念过书,当然不喜欢咬文嚼字,何况这个口号的意思

是再明白不过的。他虽感力不从心,但执行命令决不含糊。

11月15日,13军54师攻占九门口,52军25师迂回成攻,占领义院

口。

曾任一机部副部长,现为全国政协委员的徐冰州老人,当时是7师政委。他和

参谋长阎捷三(离休前为后勤学院副院长)主张撤退。副师长龙书金(最后一个职

务为新疆军区司令员)是员虎将,沉思良久,也说撤吧。

杨国夫脸上的麻子有些变色。未了,终于叹口中气:撤……

再不撤,就只有向南突围,闯不了关东了。

11月中旬,自治军副司令员吕正操,率李天佑等人去营口设防,“拒敌于国

门之外”。走到鞍山,被苏军截住,汽车也被扣下。李天佑在苏联吃过黑面包,会

俄语。一番口舌,“老大哥”放行了,他们也不去了--山海关那边的“国门”已

被突破了。

从昆仑关到山海关

--战犯录之一

杜聿明是十一月八日到达山海关前的。

正是国军被七师的“新式武器”打得晕头转向之际。

十三军军长石觉说∶共军火力非常强大,且战术神妙。攻打沙河前,十分钟就

将村落房屋尽数摧毁,一个连伤亡殆尽。这位抗战中有名的“逃跑将军”汤恩伯的

心腹,建议杜聿明重新考虑是否攻打山海关。

杜聿明接到的情报正好相反∶“山海关共军武器破烂,没有炮火。”⑷杜聿明

带领十三军团以上军官,和那个“伤亡殆尽”连的连长,亲去沙河前沿调查。

这对杜聿明是不稀罕的。从抗战到内战,他经常亲临前线调查、指挥。一九四

二年在缅甸,半夜三更,他驾着吉普闯过日军炮火封锁区,坐到同古前线堑壕里,

向士兵和营连军官了解战况。他带过的部队都有这种作风,也没人敢唬他。

那个连长是真懵了。问他哪个村庄被毁,他说北边一个。进村后,无一间房屋

损坏。再问,就乱指一气。

杜聿聿明决定:以13军为正面主攻,54师出九门口向共军侧后包围攻击;

以52军25师为迂回部队,向山海关东攻击前进。截断共军后路。

其余为预备队,随战况推移向山海关推进。

他成功了。

一列载着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的火车从秦皇岛驶来。被成功鼓舞着的杜聿明,

坐在他那节卧室、餐厅兼指挥所的车厢里,用那双因熬夜太多而充血的眼睛,望着

掠窗而过的站牌:山海关、绥中、兴城、锦西……

那清一式的站牌,那随处可见的深蓝色“仁丹”广告,那初冬冷淡的阳光下宁

静的河流,那背阴处覆盖着薄雪的山岭,化作军用地图上交叉纵横的曲线和指纹似

的等高线,化作象征城市的大小不一的圆圈,化作覆满大地的黄绿色军服,化作像

血一样的火和像火一样的血,化作高脚杯和“青天白日”,“云麾”勋章悦耳的碰

撞声。

他陶醉了。

他不知道林彪也正在向锦州走来。

但他知道他迟早是要碰撞的。

他知道这位赫赫有名的共产党将军的份量,他就是冲这种份量来的。

“米脂婆姨绥德汉”。不知米脂出过多少美女,也不知绥德出过多少好汉。但

杜聿明这位男子汉出自米脂而不是绥德,却是无疑的。

如今舞台、银幕和一荧光屏上男子汉很多,而且大都锋芒毕露,一览无余。有

的甚至洋人不洋人,国人不国人,像个莫名其妙的天外来客。个头中等偏上,脸膛

方方正正的杜聿明,在军服笔挺,马刺丁当的将军丛中,与众不同的,也许就是那

种内在的传统的儒将风度。连那位张牙舞爪的卡夫东,也称他“是一个很有教养的

人”⑸杜聿明的男子汉气概,表现在他的业绩上。

一九三三年一月,日军占领山海关后,分兵三路进攻热河。十七军二十五师,

就是此刻杜聿明麾下的五十二军二十五师,从蚌埠赶到古北口阻击日军。穿着草鞋

的南方籍官兵,在腊月的冰天雪地中与日军的飞机大炮对垒。师长负伤了,副师长

杜聿明代理指挥。激战三昼夜,二十五师伤亡四千余人,日军伤亡二千多。

这不是一次胜仗,就象后来远征缅甸退走野人山一样。他是负者,也是英雄,

悲壮的英雄,历尽万难而万难不屈的铮铮男子汉。

不过,使他建立功名的,毕竟还是一九三九年底的桂南昆仑关大捷。

当时,杜聿明是中国唯一的机械化军五军军长,对手是曾经参加过南口、忻口

、太原、台儿庄、广州战役的坂垣征四郎的第五师团。激战十余天,昆仑关得而复

失,失而复得。日军炮弹纷纷落在指挥所附近,几次在杜聿明身边爆炸。他抖落地

图上的泥土,拭去望远镜上的烟尘,眉头不皱。

谁都知道,这个坂垣师团也吃过林彪的苦头。

不用仔细观察,就会挺有趣地发现,做为统兵几十万的将军和东北内战的一对

对手,杜聿明和林彪有许多相似之处。

都是黄埔毕业。都被称为儒将。都是各自领袖的爱将。都是抗战名将。连抗战

中建立功名的地方也那么相象,一个叫昆仑关,一个叫平型关。

平型关和昆仑关都是进攻战。林彪是占据有利地势打埋伏,一个冲锋压下去,

是战略和战术上的出其不意,打的是巧仗。杜聿明是仰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的昆仑关,是实打实,硬碰硬的攻坚。对手同样是号称“钢军”的坂垣师团,林彪

攻的是21旅团辎重队和后卫部队,杜聿明攻击的是12旅团主力。战果也不相同

。平型关歼敌1千多人,昆仑关歼敌4千多人,旅团长也被击毙。但是,平型关战

斗中的土八路,装备根本无法和杜聿明的机械化相比。而且,平型关战斗是在中国

军队节节败退时爆响的一曲凯歌,其敢打必胜的男子汉气概,坚定全中国人民的抗

战意志和信心,都是非同一般的。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是武林中的话,论的是武功,而不是将才。如果真

要比较这两位抗战名将的优劣高下,或许还真的需要他们比试一下。

果真有这一天,那就不仅是他们的不幸,更是全民族的悲哀了。

这一天果真有了。

“我有一个根本意见”

--4A电报⑹之一

历史已经证明,这一段是至关紧要的。

林彪用并不需要多少天才,却是少不得的意志、胆略和果断,写下了黑土地内

战序幕揭开后的第一笔。

“一战解决问题”11月19日上午,两辆灰绿色,长鼻子像生了癞疮似的剥

落许多漆皮,如今在全世界的博物馆都难见到的日本老式汽车,“吭吭哧哧”地从

设在三经街的东北人民自治军总部门前启动了,“吭吭哧哧”驶出了沈阳的“洋灰

马路”,拐上通往辽西的“电道”(日本人在东北修了许多公路,老百姓称之为“

电道”,形容其平坦、快。柏油路则称之为“洋灰马路”……今天一些老人还这么

叫)。

前面一辆敞篷的,坐的是警卫人员。后面一辆带篷的,车厢里是以李作鹏为首

的参谋人员,还有林彪的秘书季中权。

林彪坐在驾驶室司机旁边。

他戴顶钉着两个扣子的灰布军帽,裹件日本黄呢大衣,倚在靠背上。

对窗外本来就没有什么看头的结了层白霜的大地,他似乎全无兴趣,对车身的

颠簸好像也无动于衷,两道给人印象深刻的浓眉下,一双不大的眼睛似睁不睁,这

是一张瘦削、清秀、白净,看上去要比39岁的实际年龄小几岁的脸。这是一张看

上去城府很深,使人难以捉摸的脸。这是一张若不是他的名字,人们也会认为是平

淡无奇的脸。这是一张如今35岁以上的人都是非常熟悉,也非常讨厌、,可以使

孩子想到大灰狼,使大人想起中国历史上所有丑角的脸--简直就是面目狰狞!

那时候,人们可不觉得讨厌,更谈不上狰狞。

谈到这张脸,在黑土地上与这个人打过交道的老人,有的说“亲切”,有的说

“严肃”,有的说“令人肃然起敬”,有的说“也看不出什么”。

谈到这个人,有的说他“不像个将军”,有的说他“更像个学生”,有的说他

“就像个大姑娘似的”。

一位老人说他第一次见到林彪,是在第一次反“围剿”前。他是红3军的,林

彪是红4军的一个师长,都驻在吉安东部一个镇子里。一天有人说林师长做报告,

他跑去一看,站在讲台上的怎么是个孩子呀?!一口湖北话,挺尖、挺细,一字一

句的,把“日本”叫“二本”。他也听不明白,脑子里转来转去就是一句话:这么

个清清瘦瘦的孩子,怎么能当师长呢?

目 录
新书推荐: 抗战:爆兵打的鬼子说这仗没法打 抗战之我是一个工业人 炼狱之刃 抗战:开局无限物资,老李麻了 重生78年,从组装豹2坦克开始 淞沪战场:让守仓库,咋成军阀了 抗日:从火烧靖国神厕开始 年代剧:老曹的潇洒人生 1949:火红年代的县委书记 民国之制霸上海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