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1 / 1)
从“八·一五”日本投降,到翌年“五·二三”苏军撤退出境,如果把这期间
三国四方的碰撞结果用一个不等边四角形表示,毫无疑义,苏联的那条边是最大的
。
对于这片黑土地,实力强大的美国,毕竟有点鞭长莫及。
苏联很爱建立纪念碑,也很会建立纪念碑。比如在东北最大的城市沈阳,不管
你是谁,也不管你想不想看,只要去过,下了火车,就会看到一座高大的纪念碑。
这里想说的,不是这座理所当然应该建立的,也理所当然地被列为市级文物保
护单位的“苏军阵亡将士纪念碑”,而是另一种碑。
是“‘老毛子’太臊性”的那种碑。
是“‘老大哥’真能下得了手呀”的那种碑。
确确实实,对于那些“太臊性了”的大兵,苏军有关当局后来是很严厉的,有
的当场就处以极刑。特别是对糟蹋中国女人的大兵。
可对于那抢掠或指挥抢掠“日军所使用之一切物件”的官兵,斯大林处罚了哪
一个呢?
做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是从那个列强中最具侵略性,也最
贪婪的沙皇俄国脱胎而来的。我们很难说二者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也很难说其
间没有什么必然的的联系。我们只能说,做为这个国家,也做为共产党的领袖,斯
大林也未脱俗。因而,这一切也就都不值得大惊小怪了。
因为战争本来就是掠夺,掠夺财产,掠夺女人。在人类最早的战争中,不就是
把掳获的男人杀掉,而把财产和女人掠走,供自己挥霍和蹂躏吗?
斯大林得到了实惠,欲深深地刺激了一个民族的感情。这是无论开动什么样的
宣传机器,也磨灭不了的印记。
10月12日,延安《解放日报》头版报道:《由东北回家的博爱劳工说红军
对中国人民亲如一家》。
“和苏联老大哥会师去!”当年闯关东的老人,几乎个个都怀有这样一种真挚
而又热切的感情。宣传教育多少年了,在他们心目中,和“老大哥”的情谊是胜过
新生骨肉兄弟的。
在某种意义上,这倒与苏联卫国战争初期,一些布尔什维克曾坚信德国工人阶
级会筑起街垒,开辟国内战场反对希特勒,有点相像。
据说,16军分区被阻沈阳车站,手执转盘枪的苏军士兵抢他们的钢笔、橹子
时,一些干部战士就要和“老大哥”干。后来那个著名的“塔山守备英雄团”,曾
有个营长,无论什么人和他谈话,做工作,也转变不了他对“老大哥”的看法:什
么鸡巴“老大哥”,土匪!
在笔者家乡,有人就因为说了类似的话,1957年被打成“右派”。
注释
⑴伍修权著:《我的历程》,168页。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
⑵山东大学编写组:《中国革命史论文辑要》,1062页,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
(1987年)。
⑶“辰兄”及前面和后面电文中的“友方”,“友人”,都是指的苏军。
⑷“甲乙”即苏军和东北民主联军。
⑸同⑵,925页。
⑹摘自《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之换文》。见《八·一五前后的中国政局》,476页
。
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辽沈战役亲历记》
编审组编:《辽沈战役亲历记——原国民党将领的回忆》,502页。文史资料出版社
(1985年)。
⑻廖盖隆著:《全国解放战争简史》,175页。
⑼《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战史》(初稿)(以下简
称《4野战史》,)第1册、24页。广州军区司令部印(1960年3月)。
⑽《中国革命史论文辑要》,926页。
⑾《沈阳军区历史资料选编》,163页。
⑿(日)千里夏光著:《随军慰安妇》,代序,1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12月)。
⒀中东铁路原为沙俄所建,以哈尔滨为中心,西至满洲里,东至绥芬河,南至
大连。1898年动工,1903年全线通车。日俄战争后,长春以南段为日本占据。十月
革命后,长春以北段由中苏合办,“九。一八”后为日本所占。
⒁⒂(美)江南著:《蒋经国传》,139、140页。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4年
)。
⒃(美)埃德温·哈特里奇著:《第四帝国的崛起》,90页。世界知识出版社
(1982年)。
四、且战且退
这是最初的内战,是决定关东命运的举足轻重的搏战。
复杂多变的局势,像局势那样多变而又经常互相矛盾的政策,使这段已经刀镂
斧刻写在了黑土地上的历史,某些章节至今还放在抽屉里蒙受灰埃。
最初的结果,是杜聿明的两个军6万多人,把林彪的10多万人,一路赶出山
海关、兴城、锦西、锦州、义县、阜新。后来又增加五个军,就把林彪赶出四平、
长春,一直赶到松花江北。
有些部队,闯进关东就开始退关东。有时也停下来放一阵枪回头再跑,直跑到
人家不追了,才算站住土八路的铁脚板。
几乎所有的关东大中城市名字前面,都曾被冠以“保”字。有的还提出要“像
保卫马德里”那样的“保”。结果是保什么丢什么,丢得丧气又泄气。
局势之严峻,有人曾以“有遭遇西路军危险之可能”比喻之。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
胜利,就孕育在这难堪的“丢”与“跑”之中。
第8章:“独霸东北”
10月19日,中央在给东北局的电报中说:“国民党已知我党在东北建立武
装,因此,他急于派军队及党、政人员到东北和我斗争。我党方针是集中主力于锦
州、营口、沈阳之线,次要力量是在庄河、安东之线,然后掌握全东北。⑴”10
月23日,又指示东北局:“竭尽全力,霸占全东北。”⑵王振奎老人听过高岗作
报告:“勾子”(即屁股)靠着苏联,只要把脸面前海上陆上几个口子一堵,东北
就是我们的了!
就是这样简单。
截止11月20日,在苏联政府决定执行中苏条约规定,将长春路及沿线大城
市交由国民党接管前,中央和东北局的政策,一直是“独霸东北”。
一个鼓舞人心的响亮的口号。
一个一厢情愿的口号。
“拒敌于国门之外”第一枪打响在天下第一关。
交手前,13军派代表乘吉普车下通牒,要冀东部队撤出山海关,让他们出关
接收东北。土八路没客气,送上门来的枪下了,车留下,人训一顿,开着“11”
路回去了。
11月初,国民党军队大规模进攻前,山东7师赶到了。不同建制的六个团万
余人,面对全美械装备的13军和半美械装备的52军,双方兵力为1:6。
7师到玉田后,接到中央和东北局电报,命令火速到山海关增援。本已人困马
乏的部队,立即加快步子,每天120里急行军。
疲惫之师也不含糊,上场就演拿手好戏。
7师干部战士不少是矿工出身,摆弄炸药就像女人摆弄锅碗瓢盆。炸碉堡,毁
铁路,在渤海地区用这种“土大炮”搞得鬼子心惊肉跳。如今又如法炮制,对付除
了人全是美国货的13军。一连两天晚上,山海关西沙河国军阵地上,“炮声”动
地,火光冲天,炸死炸伤和俘虏100多人。
第一次缴获美国武器,大家爱不释手:这美国家什是好哇!
国军哪领教过这个,懵了:土八路用的什么新武器呀?是“老毛子”给的吧?
后退10余里。后来弄明白了,气得直咬牙:土八路就拿这破玩艺儿唬人哪!又硬
起来,逼上来。
土八路也犯起嘀咕:这顽军怎么和山东那些顽军不一样,还敢和咱拼刺刀?那
印着“昭和”字样的炮弹的火力,简直就没法和这“USA”相比,把黑夜都打成
白天了。
在叫得很响的“独霸东北”的口号下,有个口号叫“拒敌于国门之外”⑶。
今天听着不伦不类,当时大家也有些不理解。
八年抗战,一直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打运动战和游
击战。这回变了,到这里就挖工事,拉开架势和敌人打。这可是大姑娘坐轿头一遭
。是大姑娘就得有这一遭,革命胜利迟早也得打正规战,问题是随着抗战胜利,这
种正规战就到来了吗?“拒敌于国门之外”,是拒一段时间就走人,还是战至一兵
一卒?部队都摆在山海关一带土地上,兵少战线长,几乎没有纵深可言。硬碰硬,
能拒得了吗?
开头,沈阳来电报,说锦州会源源不断补充兵员弹药,还有大炮。这挺令人鼓
舞振奋,却只见电报不见人。几次要求增援,增援上来的都是国军。
7师师长杨国夫(离休前为济南军区副司令员),高大,壮实,脸上有几颗麻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