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1 / 1)
“舜帝平四凶,德服天下。单凭你玄青几句话,怎么可以抹杀得了?”王男见玄青道人蔑视炎黄正统,对古人不敬,反击了一句。
王男俊秋出生河南,对炎黄正统极其维护;玄青原本蜀人,加上他又属法家,对中原儒道也有些微词。王男尊尧、舜、禹建立的华夏族联盟,认为三苗当时是与华夏不容的异族、属于南蛮,三苗族人狎侮先王,轻慢典教,反正道,败德义,加上服饰、宗教各方面都与正统相驳。
古籍关于史前时期的三苗记述繁多,可多是后人追记。由于当时并无文字记载,所以造成后人追记的传说看法大多都相互歧异;但是作为三苗之后的苗族,却用他们的民歌记录下了那段沉痛战争和迁徙历史。
少华的巴保爷的苗歌也唱出,三苗族人迁徙之路充满艰辛苦难,“各个村寨扭成一路,大家朝着一个方向去”,“手拉着手我们去渡河,手牵着手我们翻山越岭。”
在湘西苗族流传的史诗《休巴休玛》,也记录了苗族先民不断迁徙的历史。
当时的三苗实际属于一个部落联盟,正如今日的苗族一样,是有多个部族组成。三苗部落联盟在舜“窜三苗于三危”之后分化瓦解。舜放逐三苗之君(欢兜),分流三苗族人。他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使三苗之君与三苗之民分隔开来,以达到限制和削弱三苗势力的目的。
但对臣服和归降的族落,舜也实行“善留恶去,使分背也”区别对待,为归降臣服的三苗族人创造必要的生活条件,使之安居乐业,不再构成威胁。据《尚书·禹贡》载:“三危既宅,三苗丕叙”;注曰:“西裔之山已可居,三苗族大有次叙,美禹之功。”
留下臣服的人毕竟是少数,不归降的三苗族落自然不甘心流放,为了生存繁衍,迁徙是必须的,镇压和反抗当然也是有的。少华的巴保爷在王男、玄青随后的争论中也用苗歌唱到,“我们苗家的天完了!我们不愿跟夏人当奴隶!”
“那些夏鬼,抢光了我们苗家的财物,烧我们苗家的房屋,血跟沟流,血跟路流。我们苗家没有住处,我们苗家没有立足之地。别人有家,我们有苗氏没有家,我们象铁鹞子和燕子去游荡天涯。”
歌中的只言片语出自黔家苗歌《流离迁徙芦笙》,从中可以看出,到了禹夏时期对被放逐后的三苗族裔的确进行持续的军事打击。关于舜、禹时期的军事过程,《尚书·大禹谟》孔疏作了集中的串述:“《吕刑》称苗民作五虐之刑,皇帝遏绝,苗民无世在下,谓尧初诛三苗。《舜典》云窜三苗于三危,谓舜居摄之时,投窜之徂征,是三苗之民往干王诛之事,禹率众征之,犹尚逆命”。
据《淮南子·修务训》载:舜“南征三苗,遂死苍梧”;高诱注:“三苗之国在彭蠡,舜时不服,故往征之,舜陟方乃死。时舜死苍梧,葬于九嶷”。司马迁也采用了舜崩于苍梧之说,虽然他把死因说成是“巡狩”,但“巡狩”也可以是“征”的代名词。《史记》所载可作为《淮南子》舜征三苗而死之说的佐证。至于舜葬苍梧九嶷山的记载更是史不绝书。如《皇览》、《山海经》、《括地志》、《帝系》诸籍均有记及。
其中“三苗之国在彭蠡”是被放逐到崇山的一支(欢兜),他们近距离的迁移,即由崇山往东,曾达到今湖南常德一带,又沿水达到洞庭、彭蠡之间。后来周王朝视为隐患,宣王“乃命方叔南伐蛮方”。到战国时吴起发武力“南并蛮、越”,占有洞庭、苍梧等蛮、越之地。这支苗人被迫逃进武陵山区,刚发展强大一点,又遭到东汉王朝的一再进剿,又被迫“朝着太阳落坡的地方”逃迁,最后达到今湘西、黔东北、川东南和鄂西南一带。
夏与三苗相处的时间极长,或友好利用一面,或武力征服一面;或利用、或消灭,原无一定。《吕氏春秋·上德》:“三苗不服,禹请攻之,舜曰以德可也,行德三年而三苗服。”
虽然舜、禹也曾以德服人,可在三苗臣服时期,禹不仅为三苗另择首领,而且还规定三苗“不得就官”,《尚书·益稷》载禹自述己功时说:“弼成五服,至于五千,州十有二师,外薄四海,咸建五长,各迪有功,苗顽弗即工”;这句话的意思是,禹不给予服后三苗之君封号,这样,三苗之君就不能利用禹的封号以重其威权,以易于统摄其部属。
舜也曾强迫三苗族与自己的中原部落同化。据《吕氏春秋·召教》载:“舜却有苗以更其俗”。舜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消除三苗族类的民族意识,便于其驱使和奴役,并防范反抗活动。
对于这段历史,苗歌中也有唱到,“我们讲苗话,夏人要咒;我们吹芦笙夏人要骂;我们穿麻布衣服夏人要乱叨;苗家穿裙子夏人也要乱造。我们苗家伸不起腰,我们苗家抬不起头啊。”
来自山东的大个不太相信的看着少华的巴保爷说:“可尧舜禹历史上的种种丰功伟绩,在俺老家可广为传诵啊!没你们苗歌里唱的那样。”
“成王败寇,历史总是被胜利者所写。”玄青看着面红耳赤的王男回答大个说,“如果非得定论什么,只能说是一代君王万骨枯。不过尧、舜、禹比起假仁假义的黄帝确实是强上数倍。”
玄青将炎黄的始祖——黄帝说成是假仁假义,又一次让几个少年睁大了眼睛。王男脸上更是露出怒色,刚想同玄青辩驳,樊风却抢在他之前,插嘴问道:“师傅,前面你说了一大堆三苗的事情,这会怎么又扯上黄帝了?”
“呵呵,你急什么?如果三苗与这事无关,我又何必说他。”玄青不紧不慢的说。
这时坐在玄青旁边的少华巴保爷哔奎忽然站起身,对玄青鞠躬一拜。
玄青受不起,赶紧扶住他,“哔先生,您这是做什么?小生哪里受得起……”
少华的巴保爷由衷叹道:“玄青师傅,今天你一席让我茅塞顿开,我真心的佩服呀。”
“哪里,若不是樊风将几日来发生的事情告诉了我,我也不会有心去翻阅古籍。”玄青谦虚的回答,他看着少华的巴保爷,嘴角轻轻一扬似乎已经猜出些什么。
巴保爷这时又说:“苗族来源三苗,三苗又属九黎的后裔,这样算起来,自然是与那雷老五有莫大的关系了!”
巴保爷一语,少华听得仔细,听到他说起“雷老五”,立刻想到自己阿巴昨日斗貔貅时也曾提到,于是疑惑的问:“巴保爷,雷老五是谁?”
巴保爷说:“雷老五就是黄帝,黄帝是条恶龙,会放雷,五行排行第五,所以我们苗人叫他是雷老五。”
苗族中的这个打龙传说,竟与中原文化如出一辙。黄帝生于姬水,所以姓姬,又姓公孙,名轩辕,族落属有熊氏,《春秋合诚图》有云,“轩辕,主雷雨之神也。”;《史记·五帝本纪》“正义”云:“母曰附宝,之祁野,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怀孕,二十四月而生黄帝于寿丘。”;《大象列星图》:“轩辕十七星在七星北,如龙之体,主雷雨之神。”;《河图帝纪图》:“黄帝以雷精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