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1 / 1)
通过对企业资源的再配置,优化价值链的过程管理,实现“及时制造,消灭故障,消除一切浪费,向零缺陷、零库存”的目标发展。
精益管理模式,以拉式生产为核心,深度结合信息化与精益生产,帮助企业实现持续改进。金蝶精益管理解决方案包括金蝶精益引擎组件和K/3ERP系统两个部 份,金蝶精益引擎组件全面支持精益思想,提供产品结构和单元定义、高级滚动计划、看板、VMI供应管理库存等业务管理功能,帮助中国制造企业实现从传统企 业向精益企业转变。该组件可独立于K/3 ERP,进行持续改善升级;同时该组件可和K/3 ERP结合使用,构成更完整、更全面的解决方案。通过精益管理,消除企业各种浪费和不增值活动,从而实现精细化管理,降低成本。
精益的战略目标是成本、质量与交货最优化。为达到这个目标,精益试图消除运营系统中的三大损失:(1)浪费;(2)波动;(3)僵化。消除浪费有助于减少成本;消除变异有助于改善质量;消除僵化,增强柔性有助于优化交付能力。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着难以数计的各种各样的浪费,但在生产现场中的浪费可以归纳为以下七种:①过量生产;②等待;③不必要的搬运;④过度加工;⑤库 存过剩;⑥多余的动作;⑦不合格品等一切不增值的活动。而从企业价值链的角度考虑,所有业务过程中消耗了资源而不增值活动都是浪费。精益帮助企业找出哪些 活动是真正创造价值的,而又是哪些活动在浪费,从而在生产、物流、基础结构、决策等过程中不断地消除浪费。
精益管理模式以拉式生产为核心,迥异于推式的传统生产方式。传统的推式生产:把客户需求根据生产工艺转换为工作指令,由上工序向下工序推动生产。传统的推 式生产一旦计划发生变化,难以快速调整,容易产生库存。精益的拉式生产:由最后工序以看板为中介拉动上道工序生产。精益的拉式生产一旦计划发生变化,只需 要调整最后一道工序,前面工序即可响应进行调整,极大减少库存。拉式生产采用典型的U型生产线组织,包含10条精益的原则:①拉动:传统的推式转为拉 式;②均衡化:通过单元线排程,对生产进行均衡化管理,以减少供应链及生产的波动带来的影响;③安灯:日文翻译过来,生产过程一旦出现问题,马上按灯停 止,直到找出问题为止;④标准化:标准化才能实现一个流;⑤目视化:比如5S,提高效率;⑥员工:员工都是多面手,发掘员工的潜能;⑦团队;团队协作;⑧ 现场:重视现场管理,管理人员大部分时间在生产现场;⑨行动:马上行动;⑩持续改进:精益求精。
金蝶管理模式的核心是精益引擎组件,包括:产品结构和单元定义模块、高级滚动计划模块、看板引擎模块、车间执行模块(可视化看板)、供应链执行模块 (Web平台)和VMI供应管理库存模块。金蝶精益引擎组件包括两个大的内容。一、精益执行系统:精益执行系统允许为生产和采购的看板设计和定义供应商看 板和生产执行看板。集成的精益的执行系统解决方案是一个图形排程板包含多层计划视图(公司,计划,单元)且允许排程活动用简单的拖拉。二、供应商看板 e-看板:一个协同的供应商门户,可以使供应商看到采购预测,接收和承诺电子看板的补充,监控所有的供应商看板交货日程,发运状态的看板的通知,打印发运 标签使得在客户工厂接收货物时方便扫描或RF。金蝶精益管理,将精益技术和信息化巧妙结合,通过不断消除浪费实现持续改进。
不同的制造企业由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管理的重点不同,需要明确不同的信息化策略。这是制造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也是制造企业个性化管理的重要内容。金蝶提供的订单管理模式、计划管理模式和精益管理模式是不同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最佳选择。
金蝶软件已经帮助中国众多的制造企业建立了信息系统,提升了管理,取得了成功。金蝶软件更愿意帮助国内更多的制造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为将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真正的制造强国贡献一份力量的。
基于成本驱动的ERP管理模式
金蝶国际软件集团高级副总裁兼首席咨询官 金卓君
基于成本驱动的ERP管理模式,体现了企业系统观的成本管理,通过引入目标成本管理,考核和激励推进业务和管理创新,实现目标成本。基于成本驱动的ERP 管理模式,在完整的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实现全面、科学的成本管理体系。基于成本驱动的ERP管理模式,将采取分布实施策略,不断细化成本管理,推动企业 ERP应用走向深入。
中国制造业的成本挑战及对策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工业化的产业主体,是社会进步与富民强国之本,高度发达的装备制造业是实现工业化的必备条件,也是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制造业在中国现阶段至少有五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是我们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
第二是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产业;
第三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
第四是劳动就业的主要部门;
第五是国家安全的一个基本保证。
中国制造业在改革开放25年中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它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强大的国内需求,另一方面就是国际产业的转移。如今从珠三角到长三角的这片土 地存在着世界上最庞大的劳动力群体,他们生产出了占据世界市场70%的玩具,60%的自行车,50%的鞋,世界上五分之二的个人电脑,以及三分之一的电视 机和空调等等。中国低成本的劳动力,使在中国进行的劳动密集型生产具有多数发达国家企业所无法企及的竞争优势。美国《商业周刊》曾经一度还以“China price (中国价格)”作为的封面标题,认为中国价格是“最让美国工业界胆战心惊的词汇”。
但中国制造业在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正在面临内外部环境的急剧改变,“中国制造业的成本危机已经来临”。这是在过去的一年里,人们几乎每天都听到类似的评论。
北京大学教授周其仁在研究中谈到,中国制造业要素成本的急速上升已经成为事实,2005年“民工荒”的出现意味着关键的劳动力市场正在发生变化, 中国天然劳动力成本竞争优势的正在削弱。同时,油、煤、电等关键能源的紧缺,使企业的成本普遍大幅增加;长三角、珠三角的一些地方,土地成为很多公司的限 制因素,温州工业用地拍卖甚至出现了100万元一亩的记录。除此之外,环保法规、出口壁垒等情况的出现,对于多数中国企业在短期内无一不意味着净成本的提 升。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低技术含量还将是中国制造业的主流。对于大多数中国制造企业而言,低成本战略仍是其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杀手锏”,所以,在逐步提高产品技术和品牌含量的同时,如何有效的全面控制企业营运成本,仍是中国制造企业关注的首要问题。
为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企业纷纷投资建设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系统),其目的也是寄期望通过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现代信息技术, 有效整合企业的资源,提高运作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重构成本竞争优势。
中国制造企业ERP应用面临的问题
“ERP”即“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源于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MRPⅡ(Manufacturing Resources Planning,制造资源计划),90年代在欧美企业得以普遍应用,全球500强几乎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ERP的实施,由于ERP 全方位地整合了企业的内外部资源,使企业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内部运作效率,降低成本,更快更好地应对市场的变化,使众多企业获得了成功,被誉为“提高企业 竞争力的银子弹”。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国际化市场竞争大环境的形成,我国一些大型企业在80年代开始引进和实施ERP的早期模式MRP、MRP-II。到了90年代中后 期,为了提高企业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了不同程度的ERP实施和应用。从而使企业资源计划( ERP) 成为国内应用软件市场增长最迅速的部分之一。
根据市场调研机构IDC统计,1997年整个中国地区的ERP市场规模为784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6.5亿。据统计, 2005年国内ERP的销售达到59.72亿,呈现高速增长态势。据预测,到2009年,中国管理软件的市场规模将达107.94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17.4%。
目前,在中国本土市场可以看到各种品牌的ERP软件:国外的、国内的;有适合大型企业复杂管理的ERP产品,也有适合中小企业应用的ERP产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