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1 / 1)
换句话说,一个组装计算机的工人,虽然投入还是和先前一样,但现在却取得了10倍的产出。显然,这种计算是极端荒谬的。
享乐主义者的这种逻辑运用到消费者层面上则更为可笑。既然计算机的性能较先前提高了10倍,那是不是意味着我打字的速度也会提高10倍呢?可是,我打字的速度还是和先前一样的。
在衡量生产力时,所计算的是消费品的生产,而非资本品的生产,因为后者的惟一目的只不过是为前者的生产提供便利而已,而这也是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消费品可直接被消耗或使用,而资本品则是生产消费品时所需要的生产资料。个人电脑显然属于消费品,但企业购买的电脑却是不折不扣的资本品。企业之所以购买电脑,无非是为了生产出更多的消费品。
2001年4月刊发在《每月评论》上的那篇文章还援引了艾伦格林斯潘这样一段话:
“在美国,投资收益率的大幅提高主要是得益于单位产品成本的下降。在新科技领域,美国的投资回报率之所以高于欧洲和日本,是因为后者面临着更高的人力成本。”
这正如2004年9月我所说的一段话,“时至今日,一个公司只需用低廉的外国工人取代国内工人便可以实现生产力的提高。这种所谓的‘生产力’虽然得到了提高,但美国的储蓄却大大减少,因为它是以经常项目赤字为代价的……因此,在分析师和媒体记者鼓吹这一被严重扭曲的‘生产力’数字时,美国的产出却越来越少,而失业率却越来越高。”
更为糟糕的是,这些高科技,原本指望它们提高生产力以实现经济发展平衡,而今却加剧了经济的不稳定,并有可能引发世界货币市场的动荡……据迈克尔曼德尔所著的《即将到来的互联网大萧条(The Coming Internet Depression)》(Basic Books, 2000)一书,现代通讯技术,连同购买力的转移(从美国转向欧洲和亚洲),“将对美元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外国投资者撤资的速度甚至要远远高于他们投资的速度。”
标题: GDP数字的背后内容:
谎言: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意味着一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现实:GDP基本无关经济的健康与发展。
一提到经济的发展(指健康的发展),人们可能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季度报告中所提到GDP。虽然这一数字扣除了通货膨胀的因素,但正如我们先前所说,基于CPI的通货膨胀率实际上根本经不起推敲。
追溯起来,GDP源于二战时的GNP(国民生产总值),最初是用来衡量一国战时的生产能力。先前从未有人想到它会成为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的指标,因为这一标准存在的缺陷多不胜数。
从定义来看,GDP是指美国在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所提供的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关于GDP和GNP的区别, GDP涉及的是一个地域上的概念,就是说在国内的范围里生产的,不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创造的财富都会记入GDP,即便是在北卡罗来纳州生产的宝马也被记入美国的GDP。(作为当前已很少使用的GNP,它指是一个国民的概念,不包括外国生产商在美国国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但包括美国公司在国外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由此来看,GDP实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出口减进口)相加之和。
在国内外,GDP虽然一向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实际上却存在一个重大缺陷,那就是它只是反映了经济总量的增长,忽视了自然资源的稀缺性,没有将环境和生态因素纳入其中,也未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考虑在内。而且,破坏性活动同生产性活动一样,都被计算在了GDP内。这样一来,横扫新奥尔良的卡特里娜飓风也增加了美国的GDP,尽管它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其他如预防犯罪开支、离婚费用、医疗费用和国防开支等等也都被记入GDP内。
GDP的另外一个严重缺陷就是它不包括任何的非货币性交易。比如说,维系一个家庭的正常运转是不记入GDP的,因为这无须支付薪水,而照顾老人和孩子,如果不是由家庭成员而是由保姆来承担,那就会记入GDP,因为雇保姆是需要花钱的。同样道理,志愿者的活动也不记入GDP,因为这并没有涉及到开支。
自然资源的消耗会增加GDP。
收入分配则被完全忽略。如果一个家庭拥有整个国家的收入,而其他人一无所有,那么这个家庭的收入会增加GDP。
和制造污染一样,清理污染也会增加GDP。“艾克森-瓦尔迪兹”号油轮漏油事故就增加了美国的GDP,因为我们是花钱雇人清理的。
同理,借贷消费也会增加GDP,即便这些外债是由我们的后代来偿还的。
此外,GDP数据也经常会被统计人员篡改。比如说,政府可以通过活期支票账户增加GDP等等。正如先前我们所谈及的生产力神话一样,如果一个企业花费了100亿美元购置了一批电脑,而这些电脑与先前购置的电脑相比,性能提高了5倍,那么政府在记入GDP时,100亿就成了500亿。在某些人眼中,这或许是一种理所当然的计算方法;但在我看来,这就是明目张胆的操纵。
尽管GDP存在种种缺陷,但它还是被用作衡量一国经济增长的指标。美国的庞大的债务之所以被认为是正当的,就是因为它和GDP之间的比例与先前相比并未发生大的变化。
殊不知,真正创造财富的那一部分(如制造业、矿业等)在GDP中所占的比例正在不断萎缩。在我们的GDP中,有超过70%得益于消费,而这在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崩溃,因为支撑我们消费的是庞大的外债,而不是国内的生产。
标题: 消费者信心:巨大的反讽内容:
谎言:消费者信心推动经济健康发展。
现实:消费者信心推动经济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消费者被误导,消费者信心指数毫无参考价值。
一名滑冰者满怀信心,因为他以为脚下的冰很厚,而实际上则很薄。显然,在这种情况下,他一定会掉进寒冷的冰窟中。脱离了实际的信心是注定要遇到麻烦的。
回到我们的话题,如果消费者缺乏信心,怯于投资和消费,那么一国的经济就会陷入停滞。而当人们决定停止消费开支时,那么经济就会陷入衰退。
毋庸置疑,消费者信心象征着一国经济的健康增长,虽然它会经常地被政府利用,以服务于自身的利益。
真正的问题就在于消费者信心会被政府发布的虚假数据所强化。一旦被误导,消费者会毫无顾忌地通过借贷大肆消费,因为他们认为当前的经济正处于健康运行之中,而经济的健康发展自然也会带动收入的水涨船高。
但经济毕竟不是净生产者,一国及其国民所承受的能力是有限的。就美国而言,个人收入实际上是在逐步下降,因为高收入的制造业岗位正被低收入的零售业和其他服务业岗位所取代。由于消费者信心缺少与之相对应的基础,所以未来的情况会越来越糟,甚至还有可能演变成一场灾难。
现在,消费者所需要的是减少信心。在憧憬未来的同时,他们也必须做到未雨绸缪。而华尔街却刚好相反,它希望无限度提升消费者信心,希望消费者放心大胆地借贷和消费。
在撰写本书时,我刚好看到了美联社在2006年4月29日刊登的有关美国2006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的数据。
“2006年第一季度,美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按年率计算达5.3%,高于原来估计的4.8%,更大大高于去年第四季度的1.7%,为2003年第三季度以来增速最快的一个季度。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个人消费开支第一季度增长了5.2%,略低于原先估计的5.5%,但大大高于去年第四季度的0.9%,为过去两年半来最快增速。”
此外,报道中还援引总统布什的话说:“这一快速增长标志着我们的经济已经驶入快车道。”
接下着,依然是更多的好消息:“虽然经济高速增长,但通货膨胀率适中……剔除食品和能源两项后的核心价格上涨2%,低于2005年第四季度的 4%。”
报道中的惟一适度之处便是有关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的论述,他表示“在接下来的几个季度中,美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将逐步趋缓,但却依然可以创造大量工作岗位”。然而,在这些报喜不报忧的新闻报道中,既没有提到能源价格,也没有谈及房地产市场。如果能源价格持续上涨,或者房地产市场泡沫最终破裂,那么美国的经济都将遭遇重创。
到那时,不知道还没有这样的报道?
标题: 导语内容:
出于职业的需要,我一直都在和证券公司的客户打交道。在此过程中,我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他们大多只担心自己手中财产的价值,而很少关注美元本身的价值。
这原本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因为在一个经济运行良好的社会中,可靠的购买力不应该成为问题,国内投资者也无须担心美元的价值。
面对美元不断贬值的事实,人们依然置若罔闻,这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了政府运作的高明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