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1 / 1)
但两位老人向幼儿园提出一个要求,要来幼儿园陪孙子一段时间。从此他们天天抱着孙子来幼儿园,一步不离孙子,做孙子的“保护神”,为孙子服务:帮要上厕所的孙子脱裤子;帮要喝奶的孙子冲奶粉,一勺一勺的舀给孙子喝;孙子中午吃饭,爷爷奶奶一个喂菜一个喂饭,馒头掰成一口一口的,米饭几乎是数着米粒往嘴里填;中午睡觉爷爷奶奶要给孙子脱下衣服、鞋子,盖上被子,哄孙子睡着后,才轮着打个盹……
第113节:影响孩子一生的教育智慧(113)
老人忙前忙后不亦乐乎,根本不听老师的劝告。
直到有一天,幼儿园组织了家长开放活动,看到豆豆不会洗手,不会用杯子接水喝,不会脱鞋子,不会擦鼻涕……总跟着别人后面拖拖拉拉。老人才真正的意识到娇惯对孩子的危害。
教子智慧: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是孩子习惯形成的摇篮。对于孩子过于溺爱只会使他们成为温室里的花朵,一旦暴露于阳光之下,就难以适应和生存,因此,家庭成员应该积极为孩子创造适宜的家庭环境,通过日积月累,让孩子的良好生活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这将让孩子一生都受用不尽。
客人吃了最大的梨
有一个叫桑迪的孩子,父母经常教育他要尊老爱幼。家里每次买回梨子,桑迪都会把最大的梨送到奶奶跟前,奶奶笑着夸奖孙子:“桑迪真是个好孩子,奶奶牙不好,你吃吧。”接着,他又会把梨送到爸爸和妈妈面前,他们都有不吃梨的各种理由。最后,梨又回到桑迪手中,于是,桑迪拿着那个最大的梨坐在椅子上独自享受。这时,家人都会快乐地看着这个孩子吃梨。
一天,爸爸的朋友来家作客,懂事的桑迪马上从装水果的盘子里挑出了一个大梨,送给客人吃。那个朋友高兴地说:“你们家的孩子真懂事。”虽说这个朋友不是很喜欢吃梨,但出于对桑迪的尊重,他还是接过了那只梨子。谁知,他刚咬了一口就惹来了麻烦,只见桑迪生气地冲着客人喊:“你怎么这么贪吃呢?太不要脸了!”那位朋友感到很尴尬,咬在嘴里的梨咽也不是,不咽也不是。他脸上露出了迷惑不解的神情,这孩子怎么这样啊!
桑迪恼怒地坐在一旁,不停地盯着客人手中的梨。这最大的梨向来是虚晃一枪,最终会落到他手上,他这次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再说也没遇到过这种事,于是跟客人急了。
桑迪的父母自然更是尴尬万分,他们也没有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于是赶紧向朋友解释,说这大梨向来是谦让一番,最后必定又会回到桑迪的手中。那位朋友终于明白了其中的缘由,于是赶紧起身告辞。父亲看着朋友离去的身影,无奈地叹了一口气。
第114节:影响孩子一生的教育智慧(114)
教子智慧:
父母不能只教孩子在形式上做出某些动作、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在实际生活中,也要身体力行,而不单单是停留在口头,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的教育不仅会使孩子难得真谛,而且往往适得其反。
你再等一下吧
一天,妈妈正在厨房蒸鸡蛋羹,小惠闻见香味跑了进来。
“妈妈,我要吃蛋羹。”
“再耐心等5分钟吧,蛋羹还没有蒸好。”
“我饿了,现在就想吃。”5岁的女儿冲着妈妈嚷了起来。
“小惠,你怎么这么不听话,蛋羹没有蒸好怎么能吃呢?这样吧,你先去吃块面包,呆会我再叫你。”
“不,我想吃蛋羹。”
妈妈明白,女儿的自控能力非常差,难以抵制内在的欲望和外在的诱惑。为了让她明白什么是等待,妈妈只顾忙自己的活,不再理她了。
过了5分钟,女儿又跑了进来,拉着妈妈的手问:“5分钟到了,我可以吃蛋羹了吗?”
这时蛋羹确实已经蒸好了,但为了让女儿学会等待,妈妈并没有马上给她,而是让她再安静地等一会儿。
“蛋羹虽然蒸好了,但它现在很烫,不能吃。你再等一下吧。”
“我不想再等了,我现在就要吃。”小惠哭闹起来。
“小惠,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如果再这样纠缠,我就不给你吃了。”
女儿非常生气,她冲出厨房,跑到自己房间里哭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妈妈把蒸好的蛋羹从厨房里端了出来,然后对女儿说:“香喷喷的蛋羹好了,现在可以吃了。”
等了一会儿,女儿还是没有反应,妈妈知道她的气没有消,也并不理会,继续做其他的事。又过了一会儿,小惠悄悄地从房间里走了出来,到餐桌前吃起了蛋羹。
教子智慧:
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但是在爱孩子的同时要注意方法。如果父母只会满足孩子的要求,那么父母就会成为孩子的奴仆,即使忙得四脚朝天也不能满足孩子。因此,家长要利用“等一等”的方法,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自控能力。
第115节:影响孩子一生的教育智慧(115)
凡事都需专心去做
宾塞是一个活泼好动的男孩,人们常可以看到他在小溪里捉鱼,在山坡上追赶兔子,在球场上也能看到他的身影。似乎他一天都在玩耍。
你也许会想,这可是一个淘气的孩子,一定不喜欢学习。如果你这么想,那就错了。宾塞的学习一直都很好,因为他一直记着父亲的话:专心地做一件事情,并把它做好。在他玩耍的时候,他会尽情的淘气调皮,可一旦回到家中,他就帮妈妈做些家务活,然后会非常专心的学习:或是看看书,或在石板上写点东西。他是一个幸运的孩子,很早就明白了:绝对不能在同一时间既工作又玩耍。
可他的朋友尼尔森却不一样,他总是喜欢一边看着电视,一边学习。甚至有的时候,还要听着音乐。每一次,在外边玩耍,尼尔森的心里都不踏实。因为他的功课还有一些没有做完。
就这样,三心二意的尼而森总是不快乐。功课完成的很慢,不能与宾塞他们一起去快乐的玩耍。
教子智慧:
集中精力,专心地做一件事情,并想方设法把它做好。让孩子从小养成这样的好习惯,对孩子一生的成长都会大有益处。孩子做好每一件事,不仅会使孩子产生成就感,增强自信,而且也可以使他们的生活丰富和快乐起来。
先将鹅卵石放进去
一天,教授在桌子上放了一个装水的罐子,然后又从桌子下面拿出一些正好可以从罐口放进罐子里的鹅卵石。教授把石块放完后问他的学生:“你们说,这罐子是不是满的?”
“是!”所有的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
“真的吗?”教授笑着问。然后再从桌底下拿出一袋碎石子,把碎石子从罐口倒下去,摇一摇,再加一些,再问学生:“你们说,这罐子现在是不是满的?”
这回他的学生不敢回答得太快:“也许没满。”
“很好!”教授说完后,又从桌下拿出一袋沙子,慢慢地倒进罐子里。倒完后,他再问班上的学生:“现在你们再告诉我,这个罐子是满的吗?”
第116节:影响孩子一生的教育智慧(116)
“没有满。”全班同学这下学乖了,大家很有信心地回答说。
“好极了!”教授又从桌底下拿出一大瓶水,把水倒进看起来已经被鹅卵石、小碎石、沙子填满了的罐子。
当这些事都做完之后,教授正色地问他班上的同学:“你们从上面这些事情中学到了什么重要的道理?”
一位学生回答说:“无论我们的工作多忙,行程排得多满,如果要挤一下的话,还是可以多做些事的,这门课讲的是时间管理。”
教授听到这样的回答后,点了点头,微笑道:“答案不错,但并不是我要告诉你们的重要信息。”
说到这里,这位教授故意停顿了一下,用眼睛向全班同学扫了一遍说:“我想告诉各位最重要的信息是,如果你不先将大的鹅卵石放进罐子里去,你也许以后永远没机会把它们再放进去了。”
教子智慧:
做事不分轻重缓急的人,终难有所作为。家长必须让孩子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抓住大的方面,认定重要的事情,把住关键的环节、时机,并且要首先把它付诸实践,只有养成这种做事习惯,才能把事情做得圆满。
马马虎虎一词的来历
宋朝有一个画家,画画时粗心大意,很不用心。
一次,他画了一只老虎,刚刚把虎头画完,就来了一个人,让他帮忙画一匹马,于是他就在虎头下画了个马身子。
“你画的是什么啊?是马还是老虎?”那人问。
“不用管那么多,你认为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马马虎虎吧。”这位画家说。
那位听了,生气地对他说说:“怎么能这样凑合呢,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