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1 / 1)
在这一点上,我和夏杨的爸爸努力让自己做一个快乐的教育者,并从以下几个方面,避免可能对孩子施加的不愉快影响。
尽量避免自己的不良情绪。不在自己的情绪很糟时教育孩子,这时很容易把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
不在孩子情绪低落或刚刚哭闹之后,开始教育或强迫他学东西。
不在孩子执著于自己的兴趣时,强迫他遵从大人的意见,去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
营造快乐、鼓励、赏识的家庭气氛,让孩子在家庭中满足成就感和实现感。
努力做一个乐观、快乐、豁达的人。一个快乐的人,看孩子时更多看到的是他的优点,而一个不快乐的人,看到更多的是缺点。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大纲、教科书规定了学生要学的各种知识,但是没有规定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幸福。他的教育信念是“要培养真正的人!”拥有幸福与快乐,更具备创新精神和独立思维的能力。
在对夏杨的教育中,不管是我们和孩子发生矛盾的时候,还是对孩子实施道德管教的时候,我都遵循“快乐教育”的原则。我相信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将来不管干什么工作,他都会上进心十足、创造性十足、合作精神十足,他会不怕成长中的困难,他的人生应该是健康幸福的。
巧用“计谋”和暗示(1)
在中央电视台的颁奖晚会上,主持人张越问过我一个问题:“听说夏杨后来听到你向别人说你的教子经验的时候,才知道,原来他小时候认为很自然的一些场景,都中了妈妈的‘计谋’了。”
我说“我只不过是用他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来引导他。我是用他喜欢看到的结果,来掩盖我真实的教育意图。比方说,他刚上学的时候,放学后不喜欢写作业,喜欢去和别的小朋友玩儿。我就对他说,‘夏杨你赶快写作业,写完作业我带你去跟小朋友玩儿’,这样他就很快地把作业写完了。当然我是遵守诺言的。这样一次、两次、三次,他认真高效完成作业的良好行为得到不断的重复,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他就这样被‘暗算’了。”
“行为乃发自我们的基本欲望”。我不记得在哪里看到的这句话,但印象很深。“天底下只有一个方法可以影响他人,就是提出他们的需要,并且让他们知道怎样去获得。”这是美国著名成功学大师卡内基的话。
夏杨小时候曾经很向往去幼儿园,因为我经常对他说:“好好吃饭,妈妈就把你送到幼儿园,那里有许多小朋友一起玩。”“好好睡觉,幼儿园的老师就喜欢中午午睡的孩子。”把“幼儿园”当成一种对他良好行为奖励的“奖品”,而不是说“不听话就把你送到幼儿园”,当做一种惩罚。
在他高高兴兴地去了一天幼儿园之后,第二天就说什么也不愿意去了。他感觉到了幼儿园确实不如家里自由。作为父母可能在这个时候,本能的反应就是哄或训斥孩子一番,告诉他必须去幼儿园,除此以外,别无选择。我想,这样可以实现把他送到幼儿园的目的,但不是让他喜欢去幼儿园的方法。于是,我就和丈夫一起,想儿子喜欢做的事情,想起儿子最喜欢画画、爱和小朋友一起玩……
晚上我就和丈夫一起,在大大的餐桌上用水画拇指画。果然,他也感兴趣地凑了过来。我说:“不行啊,夏杨。我和爸爸都是小时候在幼儿园学过的,你还没上幼儿园怎么画啊?”为了让他对幼儿园更感兴趣,我又故意说:“在幼儿园学了,会有很多小朋友在一起玩着画,可有意思了。”这时,我发现小小的夏杨若有所思。
第二天,夏杨起了个大早,催着我说:“妈妈,快点,我要上幼儿园。”看,目的就这样达到了,过程中父母和孩子都很愉快。我“利用”的是孩子的渴望,而不是靠威胁和强制。
家庭教育的特点就在于它的“渗透性”和“随机性”。孩子是家庭中的一员,父母与孩子接触的时间最多,对孩子的教育就可以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计谋”和暗示教育是可以实现“渗透性”和“随机性”的好方法。
做妈妈的可以经常跟孩子动动“心眼儿”。实际上“动心眼儿”就是在讲究策略。女性有着天然的暗示本能,如果方法得当,是很有效的。所谓的暗示教育就是用语言、动作、表情等间接含蓄的方式,使孩子不自觉地接受某种意见或者做某一件事情。这种方法不直接对孩子提出某种要求,而是通过讲故事、打比方、做比较等方式,把父母的观点巧妙地表达出来。
小时候夏杨经常把小手弄得脏兮兮,我没有直接批评他,而是用讲故事暗示的方法,让他小小的心灵自己觉醒,去纠正他的行为。我给他讲小花狗找朋友的故事:小花狗想和小白猫做朋友,把手伸向小白猫,但小白猫看了看小花狗的脏手,皱着眉头走开了;小花狗想和小白兔做朋友,但小白兔看到小花狗的脏手,也皱着眉头走开了……小花狗很伤心,回家马上请妈妈帮助把手洗干净。小白猫、小白兔看到小花狗的手很干净,都向小花狗伸出了雪白的手,爱清洁的小花狗从此赢得了友谊和朋友。记得我给夏杨讲完了故事,他伸出他的小脏手,对我说:“妈妈,我不当小花狗。”然后,我就领他到水龙头洗手,他很愉快,因为他是自愿的,而不是被我训斥和强迫的。
在暗示教育的过程中,父母应该首先了解自己孩子的心理和性格特点,用有暗示的情景或有暗示的语言,来诱导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也不能过多地利用孩子的暗示感受性,动辄机械地“暗示”。这样有可能不利于培养孩子的阳光心态,甚至会产生心理障碍。
巧用“计谋”和暗示(2)
我对夏杨的暗示教育,在小时候和他十几岁后,是不一样的。小时候要稍直白一些,他的年龄越大,暗示的艺术性就需要越强。否则,运用不当,反而失去他对大人的信任感。
暗示总是和真挚的爱相联系。只有无私的爱,才能真正发现对孩子有益、有用的暗示。有时是为调动孩子在某一方面的潜能,有时是对他过错的批评引导。
教育是一种艺术,暗示是一种智慧。
如果父母动辄拉过孩子说:“来,我得教育教育你。你应该好好学习,你应该懂礼貌,你应该有自信心……”孩子有可能就烦了。谁都不愿意被硬性教育,但谁都会在“润物细无声”的引导中,不知不觉被改变。尤其是孩子那样一颗纯洁无瑕的心灵,更需要父母用科学的爱和耐心,与他一起绘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跌倒了,自己爬起来(1)
夏杨小时候,有一次朋友之间家庭聚会,我无意听到夏杨在对一个跌倒了的小朋友说:“摔倒了,要自己爬起来,是你自己不小心嘛!对不对?”当时我听了这些话,感觉很熟悉,恍然间,又回到了夏杨更小的时候。实际上,这是当年我们教育夏杨的时候,经常对他说的话。
夏杨的姥爷到现在还记得,他领着四岁多的夏杨玩,夏杨摔倒了,他赶紧去把他抱起来,给他拍拍身上的土。没想到夏杨自己重新又趴到地上,然后自己爬起来,对姥爷说:“妈妈说,自己摔倒了,要自己爬起来。”
虽然是幼儿的稚气和天真,但说明这种意识,已经像种子一样,在孩子的心田里生根发芽了。
经常看到父母一见自己的孩子摔倒了,忙不迭地去抱孩子,孩子还没哭呢,父母已经心疼得不行了,然后父母的情绪影响到孩子,本来没事的孩子反而哭起来了。
夏杨小时候摔到了,只要我们确定他是安全的,一般我和他爸爸都会冷处理,告诉他:“是你自己不小心,下次要注意了。”能自己站起来,就不去扶他。后来,在路上,他自己摔倒了,我们就在旁边看着,他自己站起来之后,也不哭,显示出自己很勇敢。
通过这些小事情,我们培养夏杨为自己做的事情负责任的态度。人一生的路,就是在不停的麻烦和困难中前行。每个人的路都需要自己来走,没有人可以一直陪伴着你。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经常存在着一个个温柔的陷阱,这是那些过分庇护孩子的父母,亲手挖掘的。掉进陷阱里的孩子,由于没有机会去经历自己的成功与失败,从而也失去了长大的机会。
有的孩子会利用家长的心软来进行“要挟”,有些孩子说:我要买什么。家长不买就躺在地上打滚;还有的孩子说:我累了,你抱我。如果家长不抱,就坐在地上哭闹……通过这些来争取一些不应有的机会,提出一些非分的要求,家长如果这时候心软一让步,就等于怂恿了他。小孩子都有这种天性,但不一定所有的天性都是正确的,有些是需要抑制的,否则,需要的时间久了,次数多了,就有可能使这个孩子养成用不良手段达到自己目的的坏习惯。
在夏杨###岁的时候,有一次,他的表妹摔倒了,坐在地上自己哭,不起来,夏杨俨然一副成人教育者的口吻,对她说:“你在这里慢慢哭吧,只要你哭,我就不理你。等你哭完了,我才和你一起玩。”
小时候,我们就是这样对待夏杨不恰当的要挟的。这说明,我们对他的教育,已经化为他的一种思想,而被他用来说服其他人了。
夏杨小时候,每当他试图要挟的时候,我们就进行冷处理,对他说:“好,夏杨你哭吧,哭完了,我们再跟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