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1 / 1)
亲亲我们的小宝贝(2)
那时候我从书上看到,孩子零到六岁是和父母耳鬓厮磨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总希望黏在父母的身上,不仅身体的成长需要父母的关心爱抚,心灵也同样需要父母细微的呵护和开发。这个时期的他,是以自我意识为中心的思维,他会问这问那,有很多的要求,是我们父母为他付出最多的时候,但也是我们在潜移默化当中,培养亲情实施教育的最佳期。
我想:人生几十年,把几年的精力花在孩子身上,这是一件值得去努力的事!所以,在孩子生命的初期,我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到了儿子的身上。
我很庆幸,在孩子学龄前,我的空余时间是比较充足的。因为在大学里当老师,不需要坐班,又有寒暑假,使我能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陪伴儿子。
星期天,我骑着自行车带孩子到公园,到大自然中去,到很多场所去,让他在生活中,接受新鲜事物的刺激教育。同时,在随机教育中,我和他培养了可以彼此心领神会的一种亲情,经常是我的话说到三分之一,他已经知道接下来我要说什么了。这种和他之间从小就有的默契,一直到今天他二十多岁了,仍是如此。
以孩子为主体,陪孩子快乐成长,这是我在孩子亲情教育中掌握的一个原则。夏杨小时候,我跟他说话时,总是尽量蹲下身来,看着他的眼睛,很耐心地问他想做什么,需要什么。我觉得那时我是他所需一切的提供者,承担着不可推卸的使命。
正因为有那一段我对夏杨的陪伴,所以到他以后上中学,尽管他学习忙我工作也忙,陪他的时间也少,但我跟孩子之间,那种默契的亲情和理解,已经根深蒂固。
在孩子生命的初期,妈妈是需要多花点工夫的,等到他可以进入社会教育机构,比如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去独立学习,有专职教育者去教育他的时候,妈妈就可以腾出时间来做自己的事,去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我一直相信,亲情教育是很关键的,而亲情建立的关键期,就是在孩子的学龄前,尤其是孩子三岁以前。父母如果与孩子之间没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其他教育也难以实施。
日本有一位父亲,从儿子出生的那天起,他就没出现在儿子的面前。以后,在儿子成长的岁月里,他也很少和儿子一起嬉戏玩耍、促膝谈心,因为他是一家大企业的副总管,忙工作一直是他生活的主要内容。儿子长大后,他发现与儿子之间总有一种无形的隔阂。退休之后,往日的繁忙、前呼后拥的应酬离他远去,他感觉很难融入家庭生活,自己曾经充实的生活一下子空了,最后患老年抑郁症,留下一封遗书,离家人而去。
这是我的一位从日本回来的朋友,告诉我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日本的媒体曾经就这一事件专门进行讨论,呼吁忙碌的父亲们能够调整状态,兼顾家庭生活,为自己以后能在家庭的港湾里享受亲情做努力。
其实,我倒觉得这个事件不只值得父亲们思考。现代社会,忙碌的父母太多了,他们无暇顾及儿女,把孩子托付给祖父母或者寄宿制的教育机构。我们为事业的成功付出了努力,因为那是生活的一部分,但也别因此而错过与孩子亲情培养的最佳时期。
我不赞成把很小的孩子送进寄宿学校,我总觉得寄宿学校像一个“文明监狱”。虽然它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秩序感、独立性,但我一直认为人与人的不同,就要看他八小时之外在做什么。孩子在学校里八小时上课,八小时睡眠,还有八小时的业余生活。虽然在学校的业余生活也可能很丰富,但只是单一的环境和固定的一群人。而一个负责任的父母,在家庭中可能会给孩子提供更丰富的业余生活,包括去不同的场合,见不同的人,还有父母与孩子之间随时的沟通、交流。
在亲情培养的最佳期,孩子的人格健全、性格塑造、习惯养成、安全感等,都来源于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父母之爱。如果这时候把孩子变成留守儿童,或者寄养在教育机构,实际上是放弃了父母应尽的责任,因为唯独血脉亲情是任何人无法代替的。
亲亲我们的小宝贝(3)
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随时向他提供教育的机会,同时也是培养点滴亲情的过程,错过了很可惜。生活即教育,有机会和孩子生活在一起,才有机会进行随机的生活中的教育。
当然我也理解有些父母是工作太忙,没有选择,真的也很遗憾。尤其是现在农村、城市里都有很多“留守儿童”,父母或为了生存或为了事业的更好拓展,远走他乡,留下孩子和老人在一起。这种情况很让人担忧,因为有儿童教育专家做过一个调查发现,长期跟老人生活在一起的儿童,约有百分之八十以上都存在着或重或轻的心理问题。
别给亲情留下遗憾,在孩子最需要我们的时候,给他更多的爱,但不仅仅是简单的爱。
告诉孩子一个真实的世界(1)
很多年前,一个学贯中西、风雅倜傥的父亲,带着女儿在四处游历中,经历着世间的每事每物:
在上海时,他带九岁的女儿去风月场所。看那些风尘女子游弋在男人的世界,女儿讶异的眼神透露着她的不解。父亲告诉她,这些人的生存方式可以给予人文的理解……
在美国时,女儿还差几个月就可以小学毕业,他又带着她去欧洲,探火山口、参观教堂、看脱衣舞……
在她高中毕业时,这位父亲不让她读大学,要她十七岁就踏入社会……
这个父亲是著名作家林语堂,那个小女孩是他的二女儿林太乙。
这是林太乙在她的《林家次女》一书中,写到的一些她小时候经历的情景。
林语堂认为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大课堂,在学校里能学到的东西,不如校外所见所闻得到的知识多。他在一个特殊的时代和特殊的家庭背景中,以他特殊的教育方式,让女儿凡事经历、凡事学习、凡事发问、凡事自省。童年经历的一切,成为林太乙成长的基石。
这个没上过大学的女孩,气质宁静娴雅。在十八岁的时候,就开始在美国的耶鲁大学教授中文,最终成为这个大学的中文教授。她曾经担任美国《读者文摘》中文版总编辑,撰写了《林语堂传》等许多的作品。
很多年后,著名作家刘墉在他的一本书《靠自己去成功》中写到:
“……我更强调的是,家庭和学校是向社会延伸的,所以既然年轻人到社会上,别人不会为他读书睡觉而关上电视,为考虑他有应酬而不交代事情,他就该学会早早适应在喧闹的环境中读书、在应酬之间工作,甚至在同一时间办好几件事。
“我是很宠孩子的人,正因为宠,所以我不会为她读书而关上电视,不会怕她危险而不准她去爬山,更不会怕她受苦而阻止她去‘魔鬼夏令营’。
“当有一天,她大了,要离开我,我会心疼,但不会不心安,因为我已经早早就把外面世界的门打开,让她看见好的,也见到坏的。”
用这么多的文字,摘录下两个和我们时空距离都很遥远的父亲的爱女之道,并不是说他们的教子方法就一定值得我们去效仿。毕竟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的个性,都有不同的家庭成长背景。但是两个父亲,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诠释着同一种对儿女的爱——推出的爱。
小狐狸刚生下来,毛还没干,还站不稳呢,狐狸妈妈就开始疯狂绝情地把自己的孩子往外赶。不管狂风、不管暴雨,小狐狸就这样被妈妈抛到了这个世界上,不得不自己去面对它的生存世界了。
在我准备做妈妈时,我虽然还不知道两位大作家的教子方法,但我明白狐狸妈妈的“无情”,是动物界的一种自然之爱。人类同属于动物的一种,虽然人类的文明把更伟大的爱赋予了母亲,但有一种爱却是共同的。那就是,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立的,越早推出,越早独立;越早独立,就越能找到自己世界的精彩。
还有,对于孩子来说,试卷上考不到的,社会会考到。
所以,我认为的母亲的三种爱中,除了无私的爱、科学的爱,还有就是推出的爱。
现在经常有朋友对我说:“夏杨像个大人,你们家什么事他都能参与,什么事都能帮上忙。”
的确,夏杨对我们家的家庭事务有十足的热心,从小到大,他经常问我的一句话,就是“妈妈,怎么了?”不管是我高兴的时候,沮丧的时候,还是他感觉家里有什么事的时候,他都会很关切地问一句。有时候我和他爸爸一起商量事情,他也会问:“有事吗?”然后,我们会根据事情的轻重,有分寸地告诉他一些情况。
我认为孩子有知情权,而且应当从小让他有参与意识。这是对他的尊重,可以在参与中培养他的责任心;更重要的,家庭是孩子走向社会的演练场。家庭教育不是关起门来的教育,而应该像刘墉说的“早早就把外面世界的门打开,让她看见好的,也看见坏的。” 在真实的生活和世界中,一步一步锻炼孩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告诉孩子一个真实的世界(2)
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中,我没有太刻意地让孩子回避什么。我经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是“夏杨,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