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1 / 1)
“做事先做人。”
一个人可能会很有力气,体格健壮,也可能会很有学问,学识渊博,但在生活中真正促使他们去克服困难、成就事业的,更多的则是他内心良好的品质。
一个身体健康、品行良好、热爱生活、学有专长的人,是一个健全的人,是一个有能力创造财富、贡献社会的人。
不管是培养自己的儿子,还是培养英才学院的两万名学生,我坚持的都是这样的“全人”教育理念。
在电视台举行的一次家庭教育报告会上,有一位观众问我:“你的儿子是剑桥大学世界顶尖实验室的博士,你的英才学院的两万名学生是高职学院的专科生。你经常说‘从爱一个到爱一万’,在你心目中,这种爱与自豪是一样的吗?”
作为一个母亲,对自己儿子的爱,当然是任何感情不能相比的。那份血缘亲情,在一个母亲的心中,有着怎样的分量,相信每一个做了母亲的人,都能体会;而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英才学院的两万名学子,虽然不是本能的血缘亲情,但那是两万个家庭的信任,是两万个年轻人的未来。这份沉甸甸的责任,让我担起了比培养一个孩子更重的担子。
在我心中,我的儿子和英才学院的两万名学生同样让我自豪。因为,我更看重的,不是学历而是能力,是一个人的精神储备和追求人生幸福的能力。每个人的能力大小有不同,一个人能做到自己的最好,能有生存的技能、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在贡献社会中能够获得自身的幸福,就可以说是人生的成功。
我很自豪,看到我的儿子正在健康地成长,甚至有可能踏上更高的国际平台;我也希望,英才学院的学子们,能有良好的技能、良好的精神风貌,不仅靠学历,更要靠能力、靠自信赢得自己的幸福人生。
对一个人的成长而言,精神比任何外在的资本都更为重要,更为有价值。它像我们生命旅途中的北斗星,指引着人生的方向。从孩子出生的那天起,我就决心用自己的努力,为孩子建立一个精神银行,让他在其中不断地存储各种精神“存款”,在人生的路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一个人的思想品德首先是在家庭中形成的。从夏杨小时候,我们就很注意自己的言行。在家里,我们会经常当着孩子的面,有意识地谈论一些社会上的人和事,但在谈论的时候,我们不是很情绪化地随意发表看法,而是通过对这些事情的分析,对孩子基本的是非观、道德观和价值观进行引导。
我们知道,我们的观点和看法,会影响孩子的价值取向,这种从小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包括在街上,我们要是看到一些事情,也是随时向夏杨发表我们的看法,这个看法本身,就蕴涵了我们的随机教育。
为孩子建立精神银行(2)
我们一家三口看电视、看电影之后,几乎都会有一场讨论。慢慢地,我们发现,夏杨在做事情的标准上,对事物的评判上,和我们认同的标准越来越相似,甚至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都和他搞历史学研究的爸爸一样。
当然,我们不是希望孩子是我们生活的翻版,他应该有他的独立见解、判断和选择。但我们希望,把那些在我们的生命中,曾经让我们受益的品性,以他最能接受的方式,在耳濡目染中,储存进他的精神银行。
有句话叫“言传身教”。在对夏杨的教育中,我们除了言传,也注意了利用孩子好模仿的天性。
父母的身后,时刻有一双小眼睛在盯着我们。父母的每一个举动,每一句话,都会影响到孩子。你怎样工作,怎样休息,怎样和朋友谈话,怎样与不和睦的人谈话,你健康的时候是怎样的,生病的时候是怎样的,悲伤的时候是怎样的,欢乐的时候是怎样的,很多事情都会被孩子注意到,而且进行模仿。
夏杨是一个很乐观开朗的人。他说:“这都来自爸爸的生理和心理遗传。”夏杨的爸爸有一种乐天派的天性,他总会把乐观的情绪传给大家,即使在他工作有很大压力的时候,他也是幽默不断。他经常跟夏杨聊天,对他说:“无论你碰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一定对未来充满希望。时间可以医治和恢复一切,要学会在挫折面前很快地给自己疗伤。”
对于父母来说,爱就是在精神上和物质上为孩子所做的一切。在夏杨的成长中,我经常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在精神上对他的关心,而不仅仅是在物质上的照顾。
每个人一生中总要经历很多东西。我很看重孩子从小在人生过程中沉淀下的品质,这也是属于他精神银行里的储蓄。我让他多参与,让他尝试和体验各种事情:好与坏、成功与失败……不在于结果如何,而是在过程中,他获得的领悟、体会、经验、教训和过硬的心理素质。
我们希望把厚实的“精神存款”留给孩子,使他能够应对人生的岁月中所面对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可能发生的挫折危机。这笔“精神存款”有的是“近期支票”,有的则是“远期支票”,但都可以让他处变不惊。
我相信,父母的每一点善良、宽容、积极乐观、同情心、公正、民主的德行,以及勤劳、节俭的习惯,都会从孩子身上反映出来。这些品德和习惯无论多么微小,都会像星光一样,留在孩子的记忆里。
亲亲我们的小宝贝(1)
在一家快餐店的桌上,一片印有棕色字的绿纸片,引起了我的注意。
这是我的习惯,有字的纸总是让我的眼睛多停留几分钟。但这一次,我被上面的字吸引住了。
那是一首诗。
但你没有
有一天,我看着你微笑,我说“我爱你”并等着你说话,
但你没有;
我在对你做着鬼脸,并呼唤你。我以为你看见了我,我以为你会听见,
但你没有;
我要你到外头和我玩球,我想你会愿意,
但你没有;
我画了一张图要给你看,我想你会保存它,
但你没有;
我在树林后面做了一个堡垒,我想你会跟我在那里露营,
但你没有;
我发现了一些毛虫,可以一起出去钓鱼,我想你会去,
但你没有;
我需要和你聊聊,分享我的想法,我想你愿意,
但你没有;
我要求你和我,共享我的青春时光,我以为你会,
但你没有;
我的国家邀我参战,你要我平安返家,
但我没有……
看到最后一句,我的心像被什么深深地撞击了一下!眼睛霎时湿润了……
我把那张绿色的纸折叠起来,装进我的手袋。
就在当天晚上,我把那首诗抄录下来,送给了我的一位朋友。她正为了工作,准备把她六个月大的女儿,送到远在上海的外婆家。
在这个忙碌的社会上,多少孩子曾经像这个出征的青年人一样,渴望着父母像朋友一样的陪伴,但直到孩子长大,甚至直到他在“叛逆”中离家,遗憾仍留在心中。
我自己曾经在儿子夏杨六岁那年去英国学习,而他爸爸那一年也在上海进修。那一段时间儿子与我母亲生活在一起,尽管姥姥为他付出了很多,但父母暂时的“缺席”,还是让我一直感到内疚。尽管当时我们也真的是不得已而为之。
那一幕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记得我要去机场了,我把孩子送到学校,然后就在学校门口看他过马路进校门,我当时非常希望他能回头看一看我,但他头也没回地走到学校里面。我在国外的那两年一直在想:他为什么不回头看一看我?
十几年之后,在儿子的获奖英文作文里面,我知道了他是故意没有回头。他是这样写的:妈妈就要走了,妈妈送我到学校,我就自己下了车,走进校门。我没有回头。我怕自己会哭。过了一会儿,我走了出来,到处张望,发现车已经不见了,妈妈也不见了……
看到这篇作文时,我流泪了。我没想到小小的儿子能有这样的克制力,也没有想到我的出国会让孩子的心灵受到如此的伤害。
在儿童发展心理学中,谈到婴幼儿的依恋行为和依恋质量对孩子以后心理发展的影响。依恋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开端和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在正常家庭环境中生活的婴幼儿,如果能得到父母亲切而耐心的照顾,一般能与父母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在这种安全的依恋关系中,孩子能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积极地探究环境,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合作精神。
如果儿童的需求得不到抚养者敏感的反应,被忽视、冷漠甚至虐待,就会发展出非安全的依恋关系,对孩子后期的心理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尤其是儿童早期,母爱如果缺失,会对孩子的社会能力、认知及语言的发展,产生破坏性的影响。甚至孩子到了成年,可能会表现出人格失调、人际关系破裂、犯罪、父母角色意识和能力较差等特征。
所以,建立安全、舒适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也许有人会说,血缘之情哪用得着教育!实际上即使是亲生儿女,如果没有把无私的爱、科学的爱,在亲情教育的最佳培养期给予他,等他长大成人后,我们和他的心灵上,还是会有一些莫名的隔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