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1 / 1)
有一个问题应该值得我们关注一下:看电视和玩电脑游戏成了现在的孩子最主要的娱乐形式。研究报告说,现在的儿童很少有自由时间自娱自乐,原因有多种:有些父母担心孩子的安全;另一些孩子的日程被排得过满,他们不是去上课,就是去参加有组织的课余活动。
玩也是学习(3)
国际儿童游戏权利协会(IPA)曾经发表研究报告说,现在儿童正在遗弃的那些简单的娱乐活动,如爬树、建沙堆城堡等,正是孩子们成长不可或缺的。所以,为了使当代儿童,能够重新拾起他们的父母孩童时代的传统娱乐项目,一个由专家和名人组成的委员会推荐了三十二件在十岁前应做的事。让我欣慰的是,夏杨小时候,这些游戏中的三分之二我都带夏杨一起玩过。
在此,我也把它推荐给朋友们。希望我们的孩子,在这样的娱乐中,留下童年最欢乐的回忆,得到更适合他们特点的综合训练。
孩子在十岁前要做的三十二个游戏:
⊙ 在河边草地上打滚。
⊙ 捏泥团。
⊙ 用面粉捏小玩意儿。
⊙ 采集青蛙卵。
⊙ 用花瓣制作香水。
⊙ 在窗台上种水芹。
⊙ 用硬纸板做面具。
⊙ 用沙子堆城堡。
⊙ 爬树。
⊙ 在院子里挖个洞穴。
⊙ 用手和脚作画。
⊙ 自己搞一次野餐。
⊙ 用颜料在脸上画鬼脸。
⊙ 用沙子“埋人”。
⊙ 做面包。
⊙ 堆雪人。
⊙ 创作一个泥雕。
⊙ 参加一次“探险”。
⊙ 在院子里露营。
⊙ 烘蛋糕。
⊙ 养小动物。
⊙ 采草莓。
⊙ 玩丢棍棒游戏。
⊙ 能认出五种鸟类。
⊙ 捉小虫子。
⊙ 骑自行车穿过泥水坑。
⊙ 做一个风筝并放上天。
⊙ 用草和小树枝搭一个“窝”。
⊙ 在公园找十种不同的叶子。
⊙ 种菜。
⊙ 为父母做早饭并送到床前。
⊙ 和人小小地打一架。
读书是一种习惯(1)
2002年冬天,一个来自中国的少年,面对剑桥大学世界顶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用英语流利地回答着他们提出的稀奇古怪的问题:
生物在进化的过程中为什么没有进化出轮子?
人在照镜子的时候为什么左右是相反的,而上下不颠倒?
生物如果不是由现在以碳元素为骨架的有机物组成,而是由硅的有机物组成,世界将是什么样子?
你会怎样制造一个脑子?
……
这是夏杨在以生物、物理、化学、数学四个A的成绩通过了英国A-Level考试之后,参加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自然科学专业每年在全世界只招收二十余人的面试时,被问到的问题。
当时夏杨被提问的问题,不在他的书本上,也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学生有广博的知识面和灵活的思路。夏杨利用他日常阅读积累下来的大量常识,以及平时思考锻炼出来的发散思维,很巧妙地回答了这些不循常规的问题,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和赏识,成为当年极少被剑桥三一学院录取的中国学生。
剑桥面试的传统,就是要看看学生的知识面是不是广博。知识面来源于学习能力,学习能力的背后,包括他的阅读能力。所以,夏杨在求学路上关键的一步,得益于他的阅读能力。
从小夏杨就是一个“小书虫”,长大后可以说是博览群书。现在,他的书架上摆满了这样的书:《生命是什么》、《进化起源的七条线索》、《认知科学揭秘》、《名人传》、《权利意志》、《道德经》、《战争论》、《孙子兵法》、《三国演义》……
小时候是我和他一起读,从床头故事,到整体识读,他自己翻着看。后来他具备了初步阅读的能力,我还经常带他到书店,选一些最适合他的书给他读。逐渐地,书就成了他童年生活里的一个好朋友。
读书是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在人的一生中越早养成越好。而习惯不是被告知,不是父母说“你得多读书”,然后就有好效果的。如果孩子的家庭和学校不能强化读书的乐趣,不能在日常生活的重复中,养成习惯,他们是不会突然在某一天,奇迹般地喜欢起读书来的。
我认识一位朋友,整天愁她的儿子不喜欢读书,她也想了不少办法,比如,儿子读一本书,给他二十元钱,但还是不行。有一次,我到她家,发现她家里除了她给儿子买的一些书,其他有限的几本书,就是关于养鱼、食谱的,还有一些通俗杂志。
我明白了。
一个孩子是否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父母的行为习惯有很大的关系,家长很多时候,会有意无意地成为孩子的效仿对象。有的家长对孩子说:“你快去读书!”而自己却在那里打麻将,或者在看电视,孩子即使在读书学习,也不会专心。
夏杨从睁开眼睛那一天,看见的就是我读书的场景。还在月子里,我一边抱着夏杨,一边看我搜集来的那几十本育儿书籍。他几个月大的时候,看见我给他翻看图画,他也想去翻动。等到他能阅读的时候,光他能看的书,摞到一起,就已经和他一样高了。
夏杨三四岁的时候,他爸爸带着全国各地的高校老师,编了很多关于世界现代史研究的书。我记得当时他爸爸坐在写字台前,看各地寄来的书稿,夏杨就骑在爸爸的脖子上,看着他爸爸审稿。夏杨开玩笑说,当年爸爸编的十二本书,是他骑在爸爸脖子上,“驾驭”着他爸爸编成的。
然后,小小的他就开始模仿爸爸编书。拿来一些纸,画上一些画,然后在封面上写上他自己是作者,妈妈是主编,让我们帮他标明“著作权”,订成一本书。这些模仿行为,就是他无意识读的过程,也是他养成读书习惯的过程。那时候,他今天学一个字,明天记两个字,五年下来,几千字也就有了。
实际上,并不是夏杨天生聪明,天生爱读书,也不是他的意志力有多强。他早期识读的成功,得益于在玩耍中,无意习得的一种好习惯。
读书是一种习惯(2)
夏杨小时候,他的姥姥给他讲故事前,总是对他说:“快认字,你认字认多了,就能看书中好多的故事。书上有好多好多有趣的事,等你会看了,你就给姥姥讲。”用他感兴趣的东西,去吸引他,多次重复,以图养成他的好习惯。类似这样的“暗示”引导,我们经常使用。
夏杨小时候读的科普读物和童话故事书很多,像少儿版的《十万个为什么》等。有一段时间到了如饥似渴的程度,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以至于后来为了让他锻炼身体和与同伴玩耍,我们要把他往外赶。在家里他随手拿过书来就读,不管是出远门,还是跟我们外出与朋友就餐,他都要带一本书,只要有时间就拿出来看。他的阅读速度很快,有时候一本新书买来,当天就看完了。我说他看书比“吃”书还快。大量的阅读,训练出了他“一目十行”的阅读速度。
读书成了他的一种乐趣,一种习惯,成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阅读习惯和时间的利用率,使他的知识量快速增长,阅读范围也越来越广。还在读中学的时候,他已经把沃森的《双螺旋》、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二月河的《康熙大帝》、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霍金的《时间简史》等都读了……
记得他上高中的时候学习政治经济学,对剩余价值、价值规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后他让爸爸从大学的图书馆借来了《资本论》。开始我们以为他装样子,曾悄悄从门缝窥探他是否在“真读”,结果发现他真的在很认真地研读。
有一次,他“求”我:“妈妈,帮我把作业抄一抄,我真的已经全会了。我还得写一篇文章。”后来才知道,当时,他是写了一篇关于剩余价值的文章,发表在《时事》杂志中学生版上了。再后来,他对企业的资本运作、管理模式和市场营销开始感兴趣,包括文字阅读材料和音像资料,我们没来得及看的,他已经用最快的速度看完了。
有一次,我们买回来一套四十集的《A管理模式》光盘,准备研修一下,没想到他在作业之余,一口气就看完了,并且把他的感想跟我们讲,告诉我们在工作和管理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假期回国的时候,他又把我买的一套VCD《资本市场》从头看到尾。现在不再是我们帮他买书,而是他在给自己选书时,给我们推荐书和光盘了。我意识到,快速阅读能力已经使他具备对大量资料,包括有声资料的迅速理解能力。
当年经济条件不是很宽裕时,我们也是把买书当成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开支。记得我刚刚办英语辅导班时,挣了二百四十元钱,就全部买了书。要知道,那时我们的工资每月只有几十元,家里的家具、电器都不全呢!当年我们从德州往济南搬家时,最主要的家产就是三千多册图书。
现在,我们家里每个人去买书,都是一摞一摞地往家买,因为没有时间整天逛书店了,也因为经济条件允许了。买了,就快速看,或精读或泛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