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1 / 1)
夏杨小时候,我总是让他到和他年龄相仿的小朋友中间去,让他在玩耍中知道,在一个小集体里面,自己怎样做才能受到认可。这种随机教育远比等他大了,告诉他应该怎样做管用得多。
一位记者问我:“你的孩子成长中好像特别顺,似乎没有让你烦恼、气愤或者惊心动魄的故事?”
其实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倾注了父母的心血。但因为在孩子成长的每个转折期,从婴儿到青春期的每个关键时刻,我都做了有准备的母亲,防患于未然,所以,他的成长是平静向前的。留在我们共同记忆中的,是那些平凡日子的温暖和欢乐。
总之,孩子生命中几个关键期的教育,犹如大自然的春天,是播种的最佳期。我们做家长的如果能把这片土地开垦出来,不失时机地洒上智慧的种子,将来的某个时刻,你会发现,曾经播下的种子已经在孩子身上发芽、开花、结果……
床前故事与整体识读(1)
冬天的夜晚,雪花飘飘。橘黄色的灯下,幼小的儿子依偎在妈妈的怀抱,听妈妈讲故事:“老爷爷要带着大猎犬到森林里去伐树,给小鹿一家盖房子。老爷爷在大雪中,来到了森林里,一大片树……”
咦?妈妈怎么没动静了?
儿子看看妈妈,妈妈已经歪头睡着了。
“妈妈,妈妈,你伐的那树呢?”小小的儿子摇着妈妈的胳膊,问妈妈伐的那树到哪儿去了。
这是当年我给两岁的儿子讲故事的情景。
儿子和丈夫到现在还跟我开玩笑:“你伐的树呢?”
几乎每个孩子在其成长的某一个阶段,都有喜欢听故事的强烈愿望,但不是每个父母都能够及时地抓住这个语言输入的关键期,对孩子进行语言的开发。国外很多教育专家都提出“床前故事”(bed-time story)对孩子语言和思维开发的重要性,在教育夏杨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去实践它,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那时候,我几乎每天晚上都会给儿子讲一个故事。不管多忙多累,也坚持下来。经常出现给他讲着讲着,自己已经迷糊了的情景。夏杨五六岁时,到亲戚家,晚上没人给他讲故事,就不睡觉了。
夏杨五六个月能坐的时候,我给他买了一套书,这套书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书名叫《我的第一本书》,那是夏杨床前故事的第一课。书中大大的图、鲜艳的色彩,是他早期识读的最佳读物。随着他的长大,我就不断地根据他的生理、心理、语言发育程度和理解力,选取各种读本。尽量去适应他,他才会感兴趣,否则,要么太难,会拔苗助长;要么太浅,信息量不足,他会失去兴趣。比如,他已经到了问“为什么”的阶段,你还在给他讲“这是苹果,那是梨”,他肯定就不会专心听了。
幼儿的思维是形象而具体的,他的头脑中总是充满着颜色、声音、形状等生动的形象,而且还会派生出拟人化的思维。他认为人能说话,动物也能;动物有尾巴,人也可以有尾巴。他们生活在自己的想象中,并且这种想象具有夸张性。所以,这个时期给孩子多讲一些童话故事,正契合了孩子思维发展的特点,能够较好地打开孩子的语言和想象之窗。
夏杨到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开始显现出了较强的语言能力。有一次,他竟然跟老师争辩起来,而且大有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阵势。看着那个小人儿,在那里用那么丰富的语言,跟自己“强词夺理”,最后,老师忍不住笑了。上学以后,他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都是比较好的。我想,这可能是和我们从小给他讲故事,对他的语言输入有关系吧?
人的语言能力是一种技能,是孩子在与其他人互动中,训练出来的一种能力。我发现幼儿对于这种不断重复的文字很迷恋,夏杨小时候一个故事能反反复复听好多遍。比如《三只小猪》、《小红帽》、《小兔乖乖》,这些故事里都有小动物和重复性语言,孩子在大人的反复诵读过程中,进入童话般的意境,在优美的语言和景象的描述里,孩子的心灵得到陶冶,想象力得到驰骋,语言能力得到发展。
现在各种儿童读物越来越多,很多书中漫画语言越来越多,我不太赞成父母把漫画语言搬到孩子的床前故事中,我觉得在孩子的早期识读中,还是应该让孩子接触韵律感较强的优美文字,而漫画语言太简单,缺少抑扬顿挫的韵律感,不适合幼儿的早期识读。有一种说法,孩子在胎儿时期,在母体内听到妈妈有节奏的心跳声音,他有安全感。出生后当他接触到有节奏的韵文或音乐时,他好像又回到妈妈的怀抱。
夏杨在幼儿时期特别喜欢听有节奏感的故事,我在诵读过程中,有时会像替换练习一样给他改一下某个词或词组,夏杨自己有时候也进行一些替换,这样可以提高他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
有时候他还会用图画把听到的故事表现出来,然后让我给他配上文字,尽管他画得很幼稚,但我还是认真地给他写上一段文字,让他把故事描述出来。我给孩子买了不少故事磁带,像孙敬修爷爷和鞠萍姐姐讲的故事。我自己在给孩子讲这些故事时,也经常根据故事情节,模仿不同的声音,扮演其中的角色,用不同的语气,把各种动物、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出来。如果在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用一种语调一种口吻,语言没有感染力,则不能满足孩子好奇而又想象力丰富的需求,他就不能充分感受到故事中的情感表达,也就难以达到早期语言、智力开发和书面语识读的效果。
床前故事与整体识读(2)
一般有语言天赋的孩子说话早,也喜欢说个不停,听到有趣的事情能记住,并且能说出来。孩子小时候听故事比较多,语言文字的输入多,输出的时候就丰富。有的孩子之所以很大了还不会表达,语言很贫乏。先天因素是次要的,更重要的原因是输入量不够。所以我觉得,一定要尽可能多地给孩子输入可理解性的语言。从小有了大量的输入,将来他的语言表达,不论是口头输出,还是书面输出,就能做到出口成章,下笔有神。
夏杨小时候,很早就开始自言自语“嘟嘟噜噜”说话,有时候连我也听不懂。但我从书上看到,这是孩子在说他的一些内在思维内容,是语言的一种外化。等到他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他的语言内化了,思维时就不再发声了。
我们经常看到小孩子一边玩耍,一边自言自语,而很少看到思维正常的大人,会一个人对自己不停地说话。夏杨小时候,我很放任孩子说的这些“自言自语”,让他在“玩语言”的过程中,不断地对语音进行自我训练,使他的语言在一个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然后能够用流利的、发音正确的语言表达思想。夏杨在三岁左右,就能够自己很明确地向医生表述自己的病情了。我觉得这和我从他出生,就对他有意识地进行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有很大关系。
也许有的家长会说:“我这么忙,哪有时间给他讲故事?”当然,如果实在太忙太累了,可以让孩子听磁带,看VCD动画片。但我还是想对那些年轻的爸爸妈妈说,每个夜晚的床头,那盏温馨的灯下,在孩子很快就长大,不再需要你为他去做这些之前,能够和孩子一起在故事中度过,也是一种难得的幸福。
即使把“床前故事”当成是对孩子的一种投资,也是很有价值的投资啊!
夏杨四五岁的时候,跟爸爸到一位大学教授家串门儿。大人在谈话,他一个人在客厅里,拿一张《人民日报》,煞有介事地看起来。教授问他:“你能看懂吗?”他竟然一口气读了一大段。
那时,夏杨已经认识好几千个字了。别人问我:“你是怎么教的?”我说我从来没有正式教过孩子认字,甚至我们自己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认识那么多字的。我们从来没有正儿八经地坐下来教他识字。他认字靠的是随机学习,整体识读。
我认为,早期教育,不是局限在教孩子认字、背唐诗、做算数。识字、算数是教育内容之一,但不是唯一;是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识字、算术是小学的任务,不是幼儿阶段的任务。我认为学龄前是孩子口语发展的最佳期,而正式的识字阅读教育是在学龄期。
现在很多父母包括很多幼儿园,把学龄期的课程加给了还在上幼儿园的孩子,我觉得这样可能会对孩子将来的课业学习适得其反。因为孩子对新鲜、未知的知识感兴趣,如果在学龄前就给他开始小学的课程,那上学之后,如果他已经掌握了那些内容,上课一坐坐几十分钟没有新的知识点,没有新的知识含量,他就失去了好奇和兴趣。我是在生活中让夏杨认字,但关于笔画、拼音等都刻意让他回避。所以,他刚上小学,有一个阶段迷上了字的笔画。别人说一个字,他能够马上把它的笔画数出来。速度之快,让亲戚朋友都很惊讶。
研究发现,九个月到两岁之间是孩子理解语言的最佳期,而两到四岁是孩子语言表达发展的关键期,因为我了解了幼儿这一阶段生理、心理、语言发展的特点,所以在夏杨小时候,我就不失时机地在整体识读中,开发了他的语言和阅读能力。
夏杨几个月大的时候,我会指着房间的灯,对他说“灯”;指着天空对他说“天”……类似这样的话,只要我和他在一起,总是适时地说给他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