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1 / 1)
他给智力下的定义是:“一种处理信息的生理心理潜能,这种潜能能在某种文化环境之下,会被引发去解决问题或是创作该文化所重视的作品”。按照这一定义,智力是看不到,也无法测量的。这些潜能能不能被引发出来,还要看他所处的文化所提倡的价值观、所提供的机会,以及个人在自身或其他人的影响下做出的选择和决定。
父母和老师就是孩子这些潜能的发掘者。
加纳德教授认为人类具有八种不同的智力:
语文智力、逻辑—数学智力、音乐智力、肢体—动觉智力、视觉—空间智力、人际智力、内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一般父母都重视语文和逻辑—数学两种智力,并以此评价孩子聪明或不聪明。而实际上,每个人都各自具有不同智力的潜能,这些潜能需要在丰富的后天环境中,被激发出来。尤其是孩子早期的教育,更应该是一种全面的教育,学识、生活、能力、人格、体格……多元的学习内容与途径,才能激发孩子的多元智能。
我认为“学习”是一个大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
父母在教育孩子中应承担起“三种角色”,就是前面提到的示范者、教育者和提供者。我就是在这个承担的过程中,捕捉机会,试图给孩子创设一个丰富的后天学习环境。
很多朋友看到的,是夏杨的课业成绩。其实我和丈夫最看重的却是他的全面发展。他的中学老师表扬他,说他是一个健全的孩子。他的判断能力、自我学习能力、适应能力都比较强,他的课业成绩不是在苦学中获得的,而且他比较早地具备了一种处事的能力,跟人交往真诚善良,懂得规则;做事勤勉认真,并且效率较高。
2006年夏天,夏杨在剑桥大学本科毕业以后,到位于香港的一家世界著名投资银行做暑期实习。当时在这家银行实习的,都是哈佛、耶鲁、斯坦福等世界名校的学生,好多是学金融专业的。夏杨学的是生物,但他的工作能力和处事待人方式,得到了管理者的赏识。他是四十多个实习生中,唯一被录用的来自英国的学生。
“学习”是个大概念(2)
世界日新月异,未来迎接孩子们的大环境,将会更加多元和更富挑战性。我不希望儿子在应试的高压下,成为一个模式化的产品,而是希望他能够在保留自己天性的基础上,具备适应未来社会的一些特质。这些特质是我在一篇文章中看到的,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Y:Young(年轻的) Yearning(热切希望的)
O:Optimistic(乐观的)Observing (善于用心观察的)
U:Upright(正直的) Universal (具全球观的)
N:Natural (自然的) Notable(卓越的)
K:Knowledgable(具有知识的)Knowing (能洞烛先机的)
E:Efficient(高效率的)Energetic(充满活力的)
R:Respectful(彬彬有礼的)Royal(尊贵气质的)
连在一起,刚好是younker ——“青少年”。除此以外,还有抗挫折能力等等诸多特质,也在其内。
我是个很宠孩子的母亲,从小到大,我没有打过一次孩子,更没有因为孩子的学习苦恼过。我经常听有的父母说“我拿这个孩子没办法,他从小就不知道学习。”似乎只有整天捧着书看的孩子,才是爱学习的孩子,而且还得看父母认为的“正书”。我认为,在孩子上课和课后作业时间里,孩子应该认真对待和完成学业,而在课余,并不在乎他具体做什么,而在乎他做了这件事情和做这件事情的过程当中,能够沉淀下来的,对他终生有益的东西。
生活即学习。
只有被灵魂所接受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瑰宝。给孩子一个自由丰富的生活空间,更能激发他的潜能。
接纳并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用科学的爱,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想象力、创造力、独立思考和敢于提问的质疑能力……
对孩子们来说,这样的“学习”,应该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事!
播种在生命的春天(1)
当女人成为母亲,花儿便成了树。
母爱的绿荫是母亲用汗水和辛劳浇灌的,把一个幼小的生命抚养成材,这个过程的确很辛苦。如果我们用无私的爱和科学的爱,在他幼小的世界里,为他打开一扇窗,就能让他幼小的生命去触摸这个真实多彩的世界。
因为有了不做被动父母的意识和那些科学育儿的书籍,我开始了做母亲的学习和实践过程。我没有照本宣科,而是结合自己孩子的特点,不断总结着自己的体会。
我在书上看到,说人的大脑神经元有一千亿个,它们之间联络的网络就是受到外界刺激迅速形成的。如果不好好利用,神经元的这种组合会或快或慢地消失。人在出生时,先天有各种各样的无条件反射,像膝跳反射、眨眼反射等。美国曾经对一组新生儿进行实验,扶着他们的两腋,把他们的脚放在桌面上或其他平面上,他会作出迈步动作,两条腿好像能协调地交替行走;还有,如果让新生儿俯到水里,他会本能地抬起头,同时做出协调的游泳动作……儿童最初的这些本能活动,可以成为孩子最初学习的基础,只是婴儿长大到几个月时,这些本能活动就会相继消失。所以幼小的时候给他更多的新鲜刺激,非常重要。
孩子在婴儿时期是通过感官来接受外部世界的。他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是在接触外部世界中发展的。比如,通过触摸他的皮肤,使这种信号传递到大脑,刺激大脑神经元变得活跃。
这个缤纷的世界对于刚出生的孩子来说,是陌生的。有的家长说孩子躺在襁褓里,除了睡就是吃,要么就是望着光光的天花板,不可能实施什么教育。但我认为,实际上这是对孩子进行教育的好机会。当然这个教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认字、做算术、读诗,而是针对孩子的年龄、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适时适当的教育。所以我认为把幼小的孩子紧紧地包在小包裹中,是不科学的。孩子醒来,如果只是望着天花板的话,是对他生命的荒废。
记得夏杨小时候,从出生的医院回到家里,我马上就给他穿上小衣服,然后松松地放在小被子里,让他自由活动他的身躯。有时候,我也拉着他的小手小脚做做操,刺激一下他的耳朵呀、嘴唇啊、掌心啊等等,让他大脑的各个区域都产生兴奋,加强大脑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当时没有现在这么多玩具,我就在家里剪了很多彩纸,用绳子在房间里来回拉几道,让躺在床上的孩子,看到一个多彩的空间。用色彩刺激来丰富他的视觉,同时训练他视觉集中的能力和对物体追视的能力。
我记得,这些色彩斑斓的纸条挂久了,他就不再感兴趣,也不盯着看了。而当我换一个新色彩的东西时,他就用很新奇的眼光去注视。这说明婴儿也跟成人一样,注意环境的新变化,喜欢新鲜的刺激。
二十多年前的婴儿玩具很不丰富,我只能自己动手给儿子做了。现在每当年轻的女友们生了宝宝,我总是喜欢到琳琅满目的玩具商店,去挑选各种各样的儿童玩具。我会一个柜台一个柜台地挑,把那些安全而又最能够给婴儿新鲜刺激的玩具买下来。
我们住在德州时,满屋子的玩具,当然没有现在的玩具这么高级,但我们也是倾尽全力,除了自己做的,还有到处搜罗来的。只要能给孩子新鲜感的,我们都会把它拿到夏杨的面前。
记得夏杨爸爸的一位同事身体不好。夏杨的爸爸看人家吃完的药盒挺好玩,就把它们拿回家,给夏杨玩。有时候他还会在药盒里放上东西,故意弄出点响声来,小夏杨就显得特别兴奋。
我们的传统家教中有许多好的方法,可以锻炼孩子的听觉。比如藏猫猫,在婴儿时期训练他的方位听觉,按照声音寻找物体,辨别声音的来源,是汽车发出来的,还是小狗发出来的,还是打雷下雨的声音?这些方法是大人在随意之中给孩子的一种感官刺激,对他听觉的丰富很有益。夏杨的爸爸是个很有童心的人,夏杨小时候,他跟夏杨玩,经常跟他藏猫猫,学各种声音。夏杨没多大,也就跟着会模仿很多动物的声音了。
播种在生命的春天(2)
夏杨小时候,我经常让他摸不同质地的东西,让他用小手去抓小米,把小手放在冷水里,再放到热水里(当然是安全的热度),放到温水里。我还让他摸光滑的汽车,绒毛的小狗玩具等,触摸这些热的、冷的、软的、硬的、轻的、重的,通过触觉的训练,给他的大脑不同的刺激。
记得有一次,我让一岁的夏杨用小手抓西红柿,把很多西红柿都抓烂了,我的奶奶就批评我:“哪有你这么惯孩子的!”实际上我是有目的的。在他把那个西红柿抓烂时,他的小手,已经尝试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这就是新鲜刺激。他通过触觉刺激,唤醒脑部的神经元,激发可能的多元智能组合。在我看来,几个西红柿的价值,远不如孩子从这一行为中得到的益处大。
有时候,我特意让他抓很小的物件,像抓小豆粒、大米粒,撕报纸……以此达到手、脑、眼的协调,锻炼手关节小肌肉的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