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1 / 1)
你也许会想,一天或者几天的实验后,冯特最终将合上他的笔记
本,撰写实验报告,继续下一个更有趣的研究。这想法很不错,但是很
遗憾,你想错了。事实上,未来几年,他一直在观察数以百计的人对于
这个实验的反应。就像物理学家试图鉴定一种物质的基本成分一样,冯
特和他的团队试图发现人类意识的基本元素。冯特要求部分实验参与者
在他们在听到球碰到桌面的声音时立即按开关,要求另一些实验参与者
在他们完全意识到球撞击桌面的声音后再按下开关。在第一种情况下,
观察者们要将注意力集中在铜球上;而在第二种情况下,他们要将注意
力集中在自己的思想上。当实验参与者较好地完成相应要求时,冯特认
为,他们的第一个反应是简单的反射,而第二个反应则牵扯了人们有意
识的选择。当然,不出意外,许多实验参与者一开始无法分辨这两个不
同情况的细微区别,所以他们往往会被要求完成上万次试验后才能进入
实验阶段。
通过对铜球实验数据认真、艰苦的整理,冯特最后得出结论,认为
反射反应平均需要十分之一秒,但参与者们留下的关于球落地声音的印
象非常模糊。与之相对,有意识地听球声音时,参与者的平均反应时间
是十分之二秒,但他们对于球落地的声音的印象清晰得多。
在解开了以上关于人类反射反应的谜团后,冯特后来又投身于数百
个相似的实验中。他的方法相当有影响力,十九世纪几乎每个涉足人类
思想意识学术研究的人都会步他的后尘。在全欧洲的心理学实验室中,
研究人员几乎听不到自己对于铜球实验响声的思考。
但是,在美国,一位叫威廉·詹姆斯的年轻哲学家、心理学家没有
这么做。
威廉·詹姆斯是个非凡的人物。他于1842年生于纽约,父亲是一
位独立、富有、人脉广泛、有点怪癖的独腿宗教哲学家,致力于五个孩
子的教育。因此,他的童年时光多数接受的都是私人教育:参观欧洲顶
尖博物馆和画廊,与亨利·梭罗a、阿尔弗雷德·丁尼生b、霍勒斯·格里
利c等文化名流交游。
威廉·詹姆斯早年习画,但在二十多岁的时候放弃艺术,进入哈佛
医学院学习化学与解剖学。1872年,时任哈佛校长、同时也是詹姆斯家
族多年好友的查尔斯·艾略特聘请詹姆斯在哈佛讲授脊椎动物生理课程。
在那里,詹姆斯很快发现,自己被人类心理之谜深深吸引。于是,1875
年,他参与了美国首个心理学课程学习。此后他评价说:“我听过的第一
节心理课是我自己教授的心理课。”
詹姆斯认为冯特的研究工作过于琐碎,为此甚感惊愕。他坚信心理
学研究应该与人们的生活相关。詹姆斯彻底背离铜球实验、反应时间等
传统实验做法,转而将精力集中在一系列更加有趣并且实用的主题上,
如:信仰上帝是否正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自由是否真的存在。
冯特和詹姆斯的不同,不仅仅表现在他们研究人类思想的方法上。
冯特比较死板沉闷,其课程严肃庄重,作品乏味拖沓。而詹姆斯则不拘
小节、朴实无华,经常“戴着绸帽,拄着手杖,身穿长袍和红格纹裤子”
在校园漫步、运动。他经常会开些玩笑,说些轻松幽默的题外话,以至
于他的学生甚至觉得该建议他严肃一点。并且,他还会写一些浅显易懂、
a亨利·梭罗(1817—1862),美国著名作家、自
然主义者、改革家,代表作为《瓦尔登湖》。
b阿尔弗雷德·丁尼生(1809—1892),维多利亚时
代最具特色的诗人,代表作品为组诗《悼念》。
c霍勒斯·格里利(1811—1872),美国著名报
人、编辑,《纽约每日论坛报》的创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