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1 / 1)
幽默诙谐的文章(他曾经写道“当一个蟑螂也能感受到爱情无法得到回
报带来的痛苦时,那这世界可真是变得不道德了”)。
并且,詹姆斯和冯特的工作方式也完全不同。冯特招募了一帮学
生作他精心设计、严密操控的实验。新人们到冯特实验室的第一天,要
先排好队站着,然后由冯特依次向队伍中的学生们发放实验操作要求说
明。一周结束后,冯特会像一个法官或评审一样,听取学生汇报实验结
果,如果学生的实验结果与导师的理论不相符,就有可能被判不及格。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詹姆斯喜欢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讨厌将自己的
想法强加给学生,有一次他曾经抱怨他的同事“以自己最虚伪的一面对
待学生”。
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家丝毫不掩饰他们对彼此的憎恨。詹姆斯文风颇具
诗意,甚至有评论称他像个小说家一样写心理学论文。对此,冯特完全不
为所动。当应邀评价詹姆斯的作品时,他说道:“他的作品很美,但那不
是心理学。”对此詹姆斯作出回应,指责冯特每本书都会改变自己的理论,
评价道:“不幸的是,他永远也不会遭遇自己的滑铁卢……如果将他像虫
子一样切成很多段,他的每一段肯定都能自己爬行……你杀不死他。”
尽管冯特追随者众多,詹姆斯寡不敌众,但他坚持自己的立场。当
几乎欧洲的每个心理学家都沉迷于研究各种根据冯特经典的铜球实验演
变而来的奇怪实验时,詹姆斯仍穿着他的红格纹裤子游荡在哈佛校园
里,鼓励学生们思考人生的意义。
他的坚持没有白费。如今,翻开一本当代心理学课本,你很难发现
关于冯特或者他的铜球的记载。然而,詹姆斯的思想至今仍然被广泛引
用。并且,他被视为当代心理学之父,其代表作《心理学原理》1890年
首次出版以来,就被誉为“迄今为止最具文学性、最具启发性、同时最
具聪明才智的心理学书籍”。并且,此书现在仍是行为学研究的必读书目。
哈佛心理学系将其建筑命名为“詹姆斯楼”,并且每一年心理学协会都会
颁发“威廉·詹姆斯奖”,奖励在心理学领域作出最杰出贡献的学者。
詹姆斯最杰出的贡献,也许应该是他发现了大部分人认为理所应当
的现象背后的秘密和实质。1892年,他反思了了解人类心理的方法的重
要性,并且举了一些例子,说明当时引起他注意的一个现象:
我们为什么在高兴时而不是在生气时微笑?我们为什么不能像跟一
个朋友谈话一样,面对一群人说话时仍能侃侃而谈?为什么一个妙龄少
女会让我们陷入疯狂?也许一个正常人会这么回答:“我们当然会笑,我
们看到一群人时当然会心怦怦直跳,我们当然爱那个有着美好灵魂更有
美丽外貌的少女,爱总是让人变得丧失理智、难以捉摸!
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引导詹姆斯创建了他最有争议同时也最具革命性
的理论,扭转了我们对人类思维的理解。
控制情绪的秘密
19世纪80年代末,詹姆斯将其关注点转到情绪与行为的关系上。
在不谙此道的人看来,这个主题对一位世界知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而
言,是一个奇怪的选择。
常识告诉我们,某些事件和想法会让你产生某种情绪,而这种情绪
反过来会影响你的行为。举例来说,你可能会发现自己深夜走在一条完
全没预想到的黑暗街道上,或者突然被叫进老板的办公室得知自己工资
得到提升,或者突然记起你五岁时有一次从楼梯上摔下去。也许黑暗的
街道让你感到焦虑,涨工资让你感到开心,摔下楼梯的回忆让你感到心
烦意乱。最后,这些情绪影响了你的行为。感到害怕,你可能会出汗;
感到幸福,你可能会微笑;感到心烦,你可能会哭泣。从这个角度来看,
感觉和行为之间的联系很直接,并无什么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