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第二章 生与死(1 / 1)
葛斯熙睡了个懒觉,七点半才起床。家里空荡荡的一个人也没有,他翻了翻厨房,连挂面都没找到,估计老头三顿全在食堂解决。昨天赶了百里路,他决定慰劳自己,去元福桥吃小馄饨。
元福桥是县城吃食最多的地方,离春晖巷也近。不过葛斯熙才走到半路就发现不对,前面两派人马占据屋顶,啾啾作响,横飞的是实弹。动手的两派枪法不好,没打中相隔百米的对手,中弹的尽是无辜路人。不少人被大白天的枪火吓着了,无头苍蝇般跑来跑去。
葛斯熙看了会热闹,准备离开时看见昨晚的女孩,她撑着把老油布伞从小巷子里钻出来,东张西望地似乎在找人。
杨廷榕出来找父亲和买药。东方红广播说保皇派打回城里,和造反派在向阳院开始了激战,而杨鸿生今天接受□□的地点就是那里。天亮后枪声越来越近,谣言也越来越多,什么五湖四海战斗队冲击了革委会,沿路打抢砸,打死不少人。这种时候杨廷薇还发起了高烧,家里连片阿斯匹林也没有,杨廷榕只好替妹妹烧好一热水瓶开水,出门想办法。
三九严寒的天气,县城的居民没见过真枪实弹的战斗,好奇者也不少。杨廷榕小心翼翼沿着墙根走,然而枪弹无眼,一晃神身边传来玻璃破碎声,同时房子里传出女人的尖叫声。她转头看去,发现那玻璃窗上溅满红的白的,稠稠地往下流。
打死人了!
杨廷榕的眼睁得滚圆,半声惊呼被她的拳头堵在嘴里。
幸好枪声渐渐小下来,随之而来的是瓦片战。双方把屋顶的瓦揭了下来,互相投掷。一时间跟孩子打架似的,地上全是碎瓦,粗语对骂源源不断。葛斯熙趁这时候赶紧冲到杨廷榕那边,“快走,他们的后援马上来了,还带着机关枪和手榴弹。”
杨廷榕呆呆地看着他。
葛斯熙以为她不相信,不由分说拉着她就跑,“真的,你没听说前几天两派人打算要武斗不要文斗,抢了部队的枪支弹药?”杨廷榕连忙说,“不是,我爸爸…”她不知道葛斯熙是什么出身,犹豫了下才说,“今天□□完据说还要游街。”
葛斯熙说,“他们已经走了。我来时遇到的,不过不知道哪位是伯父。”杨廷榕放了大半心,父亲这几年被批得斗志全无,绝不会在是非之地逗留。她跟着葛斯熙的大步跑得气喘吁吁,但怕他说的是真的,不敢喊累。
葛斯熙察觉到,放慢了步伐,“你几时回大队?最好早点走,乡下还清净些。”
杨廷榕也知道,“我家有点事,处理完就回去。”
此时已离向阳院有段距离,听不见枪声人声,葛斯熙松开她的手,把帮忙拿着的伞还给她,“下次别带了,没好好学物理?这个可挡不住枪子。”杨廷榕脸一红,“起码可以挡瓦片。”
葛斯熙看她手上尽是冻疮,想到家里还有盒特效药膏,是父亲给姐姐下乡准备的,结果拉在抽屉里。姐姐说过这个春节不回家,不如送给杨廷榕。他说,“你在这里等着,我去给你拿冻疮膏。”
杨廷榕原想说不用,但一路走来药房都关门,“冻疮膏留着你用吧,倒是有没有退烧药,我妹妹在生病。”
葛斯熙回到家,家里还是没人。药箱里没什么好药,估计全被姐姐带走了。拿给杨廷榕时他带着歉意,“只有两片阿斯匹林和一小瓶磺胺,不过这个冻疮膏真的有效,你记得晚上临睡前多抹些,抹完带副手套睡。”葛斯熙去的时间有点长,杨廷榕不知自己为什么坚信他绝不会骗人,所以等得很安心。她掏出小钱包想按市价付给他药钱,却被他挡住了,“别,药放着也会过期。□□教导我们,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你看我这么健壮,哪用得着吃药。”
杨廷榕看了看他不算宽厚的肩膀,忍不住一笑。她突然又想起件事,“你是…什么出身?”葛斯熙略微侧过头轻声说,“地主。”杨廷榕心想难怪他教养颇好,同是牛鬼蛇神的后代,对各自遭遇有点数,也不必多说了。她笑道,“我们知青宣传队过两天要去梅东演出,到时请你吃我做的新米团。”
葛斯熙说好,“到了梅东说找五大队的四喜丸子,都认识。”他脸形略微瘦长,笑起来眼尾上扬,是和气的老好人脸。杨廷榕走出老远,回头看他还站在原地,忍不住又是一笑。她用力挥挥手,示意再见,而他点了点头。
杨廷榕离家还有几步路,已经听到靠外两间房里的大嗓门们。窗户没关严,这些挂“红联”牌子的人,正在讨论向阳院大战的结果,“机关枪都上了,有个女人肚肠被打了出来,也不知道被谁拉下裤子,大冬天光脱脱躺在大街上,看的人不知道有多少。后来一个老阿姨受不了,帮她盖住了送去医院。”
杨廷榕皱了皱眉头,在踏进家门时迅速恢复到平板的表情。她尽量轻而快地走过通道,闪进后厢房,果然父亲已经回来,正守在杨廷薇床边给她喂开水。杨廷榕发现他脸上没有新伤,高兴地祝愿所有的小将们赶紧去狗咬狗,那就没空折腾别人了。
杨鸿生看长女回来,提起的一颗心才放下,小声地说,“你趁早回乡下吧,别留这里。”杨家向来娇惯女儿,两个女儿小的时候他不舍得骂;再长大些他觉得对不起她们,害她们受苦;到杨廷榕去插队,他的父爱倾注在幼女身上,和长女说话总带着商量的语气。
杨廷榕一边给妹妹喂药,一边对父亲说,“帮薇薇弄好报到的事我就走,反正现在田里没活了,天天也是学习报纸。”杨鸿生听见学习两字,眼睛发直,“你还是走吧,小心别人说你态度不端正,给你戴帽子。”杨廷榕知道父亲是惊弓之鸟,安慰道,“乡下比城里好,大队书记说了,不许村民欺负知识青年,要拿我们当自己的孩子看待。”有件事她没告诉父亲,她、蒋国欢,还有钱贵芳,三个小姐妹结拜了,发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被杨鸿生知道,肯定又要害怕,因为结拜是腐朽的一套,属于被批的旧思想。
杨廷榕每次回家,都能看到环境对父亲的影响,他从一个气宇轩昂的中年人,慢慢变成说话嚓嚓作响,弯腰缩颈的小老头,而且每讲一句话,就要左看右看,生怕被人听去,以后哪天抖出来成为罪证。她放下水杯,“爸爸你大清早就起来了,快休息会,我去弄东西给你们吃。”
两天后杨廷榕回大队,她和蒋国欢住一间房,被好朋友夜审了,“你回去才几天,在哪认识的小青年?”原来葛斯熙来找过她,骑自行车来的。蒋国欢激动地说,“自行车啊!而且他自己去买材料,自己拼装的,多么能干的人。”杨廷榕用手肘推推她,“他家是地主。”蒋国欢立马蔫了,“你说是不是真的有臭味相投这回事,为什么我瞧得上的人都出身不好…包括你也是,唉。”杨廷榕笑道,“明天我去告诉贵芳,你瞧不上她。”
钱贵芳家是贫下中农。蒋国欢呸了声,“她哪是真正的贫下中农,还不是她爷爷又抽大烟又赌钱,把家给败光了,反而排成分时落个好。像我多倒霉,老头子有一条街,几辈子吃喝不完,偏偏讲究克勤克俭,不是节日家里不进整块的肉整条的鱼,到头来全部充公,什么福也没享到。”杨廷榕小声说,“好歹公私合营那会你爸还风光过一阵,哪像我家才惨,破四旧,被别人冲进来把整盒借据烧个精光,从此一件件家具搬出去当掉换饭吃。不过你不知道,这次我回去遇到保皇派和造反派混战,死了24个人,大半是不相干的路人。人啊,只有活着才是人,死了就没了。”
她想起自家的大哥,沉默下来。
杨家蒋家是世交,蒋国欢比杨廷榕大一岁,和她从小无话不说,知道她又想起了先走的人,连忙调转话题,“你那个,也来了?”杨廷榕嗯了声,“不过才二天就没了,也不知道是不是你们说的大姨妈。”蒋国欢说,“瘦子一般都少。我和你说件我的倒霉事,那天队里让我们去搬谷,搬着、搬着汗淌下来,糊得我眼镜上都是水汽。我就低头,想让汗直接掉地上,谁知道眼镜啪一下摔地上,还被我踩了脚,直接断三截了。等春节回家,我第一件事要和老头子讨钱去配付新的。”她唉声叹气地说,“想到又要被他骂一顿,我宁愿跟你换个爸爸。”
杨廷榕乐道,“你志气太小,要换也换个当权派,我爸还是留着做我爸。”
蒋国欢也笑,“我也是说着玩,第一次投胎没办法选择,嫁人是第二次投胎,一定要看清楚。我跟你说,那个小伙子再好,他家庭是地主,你千万不能动心,到时苦一窝就惨了。”杨廷榕又是赶了半天的路,困劲上来打个呵欠说,“你想到哪去了,知青之间串门玩也是常事,哪有那么多歪歪腻腻。”
她隐约听见蒋国欢还说了什么,但没听清,一头栽进梦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