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1 / 1)
接着,安徽、上海、广东、福建、湖南、重庆等省市也相继独立。然而,主要战场则在江西及南京,所以历史上又称“赣宁之役”。
袁世凯任命段芝贵为江西宣抚使兼第一军军长,督率李纯、王占元等部攻击江西,又派海军次长汤芗铭率领长江舰队攻击湖口、九江等地。革命党人李烈钧及林虎、方声涛等率部迎战。
袁世凯任命冯国璋为江淮宣抚使兼第二军军长,督率杨善德、施从滨、雷震春、倪嗣冲各部沿津浦路南下。任命张勋为江北镇抚使,率军直逼杨州,合围南京。任命海军总长刘冠雄率领海军舰队南下,攻击吴淞口。革命党人黄兴、陈其美、柏文蔚、纽永健、 居正、冷遹等率部迎战。
二次革命虽然声势浩大,但领导者没有发动广大的人民群众参加,宣布独立的各省之间又缺乏统一的指挥,因而在北洋军强大的武力打击之下,讨袁军很快陷入混乱和失败。8月18日,李纯攻陷南昌;9月1日,张勋、冯国璋攻陷南京,先后撤销独立。孙中山、黄兴等被迫又一次逃亡日本。
经过制造宋案和镇压二次革命,袁世凯认为政敌已除,更加嚣张,一步步向独裁和复辟帝制迈进。
1913年10月10日,袁世凯以暴力威逼国会议员选举他为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
1913年11月4日,直接下令解散国民党。
1914年1月10日,宣布解散国会。
1914年5月1日,公布《中华民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集权总统制,正式废除国务院官制,取消国务总理。
1914年5月23日,宣布恢复清代官制。
1914年12月,公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造成总统终身制。
1915年2月,通令全国学校一律恢复“尊孔读经”,以“尊孔尚孟”为教育宗旨。
1915年8月,授意亲信杨度纠合孙毓筠、严复、刘师培、李燮和、胡瑛组织“筹安会”,鼓吹恢复帝制。杨度等被称为“筹安会六君子”。
1915年10月至12月,制造全国选举,赞成君主立宪,向袁世凯上推戴书,劝进皇帝位。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正式发表接受皇帝位的申令。13日,在中南海居仁堂接受百官朝贺。31日,改总统府为新华宫,定1916年为洪宪元年。就这样,袁世凯强奸民意,终于当上洪宪皇帝。
但是,就在袁世凯洋洋得意,准备登上皇帝宝座的时候,已遭到全国人民及各派政治力量的强烈反对。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革命党虽然宣布“恢复民主共和制度”,策划各地武装起义,但仍未提出反袁要求,内部组织无力,脱离广大群众,没有起到组织全国反袁力量的领导作用。相反,以梁启超为首的民主派进步党人却掌握反袁运动的领导权。1915年12月初,梁启超的学生、原云南都督蔡锷摆脱袁世凯的控制,由北京潜返云南,策动都督唐继尧及国民党人、原江西都督李烈钧等共同讨袁。24日,他们在云南护国寺召开军事会议,组织讨袁军,因寺而取名护国军。护国军由三个军组成:蔡锷任第一军总司令,李烈钧任第二军总司令,唐继尧任第三军总司令。25日,正式通电宣布云南独立,发布讨袁檄文,护国战争正式爆发。
1916年1月,蔡锷率第一军入四川,与北洋军曹锟、张敬尧部激战于叙州、泸州、綦江之间;李烈钧率第二军入广西,与桂军陆荣廷部联合,进逼广东。贵州、广西宣布独立,四川、湖南、广东等省形势紧张。因中国国内形势的变化,帝国主义都改变了支持袁世凯称帝的态度。北洋集团内部也出现分化,袁世凯的亲信大将段祺瑞托病请假赴西山,冯国璋则坐镇南京作壁上观,两人均密令前方将士屯兵不前,不为袁世凯卖力。袁世凯开始感到大事不好,在3月22日被迫宣布撤消帝制。袁世凯称帝,前后共八十三天。
袁世凯虽然取消帝制,还想继续当大总统。但护国军不答应,声明袁世凯称帝是叛国的罪人,不能再当总统,要他辞职。4月间,护国军迫使广东督军龙济光宣布独立,西南各派反袁力量于5月8日在广东肇庆组织护国军务院,代行国务院职权。唐继尧任抚军长,岑春煊任副抚军长;梁启超、刘显世、陆荣廷、龙济光、蔡锷、李烈钧、陈炳锟、戴戡、罗佩金、吕公望、刘存厚、李鼎新等任抚军;梁启超兼政务委员长,章士钊为秘书长,唐绍仪为外交专使。不久,各省相继独立,最后,连袁世凯的忠实心腹陕西督军陈树藩、四川督军陈宦、湖南督军汤芗铭,迫于广大人民的压力,也先后宣布三省独立。时人戏称“起病六君子,送命二陈汤”(“六君子”与“二陈汤”又都是中药之名)。
袁世凯破坏共和,复辟帝制,弄得众叛亲离,四面楚歌,忧怒成疾,经疹断为尿毒症。5月中旬,病势加重;6月初,病情更重。1916年6月6日,北洋军阀首领,窃国大盗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唾骂声中可耻地死去,时年57岁。
本章叙述了北洋军阀集团形成的原因及过程。北洋军阀集团并没有因其首领袁世凯的病死而消亡,在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集团产生了大分化,各派系混战了十年之久,其后,有的又演变为国民党新军阀,继续参与中国政坛的搏斗,从这一点来说,本章只可以算作全书的引子。
第二章 皖系军阀
一
1916年6月6日,北洋集团首脑、窃国大盗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咒骂声中可耻地死去。袁世凯在世时,凭着他的资历、声望和手段,尚能控制整个北洋集团。袁世凯死后,北洋集团群龙无首,很快走向分裂,其中主要的派系,是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冯国璋为首的直系以及张作霖为首的奉系。这三个军阀集团,互相牵制,互相争斗,长达十年之久。我们在第二章里先谈到皖系,并不是因为最强大,而仅仅是在袁世凯死后,皖系首先控制了北京政权。
皖系军阀首领段祺瑞,字芝泉,安徽合肥人。1865年生。他的祖父以办团练镇压捻军起家,官至淮军统领。其父也在旧军中任过管带。段祺瑞幼承家训,也立志从军,1885考入北洋武备学堂炮兵科。由于学业精良,毕业后被派往德国,在克虏伯炮厂学习。一年后回国,被派往威海随营武备学堂任教习。在旧军中,武备学堂的毕业生并不受重用,段祺瑞当了五年的教习。1895年底,袁世凯受命到天津小站练兵,除了自己的亲兵亲将,他也起用一批武备学堂的毕业生。1896年初,段祺瑞与王士珍、冯国璋等调到小站,很快受到袁世凯的赏识和重用,不久越级提升为炮兵统带兼炮兵学堂监督。一次,袁世凯请德国军官观操,那军官用马鞭指着王、段、冯三人称赞说:“他们不愧为杰出的将才。”因此,王、段、冯三人被吹捧为“北洋三杰”,后来,更形象化地称为“王龙、段虎、冯狗”,段祺瑞因而有“北洋之虎”的美誉。
段祺瑞遇上袁世凯,如鱼得水,尽力为之效力。袁世凯也对他倍加重用,先后任命他为常备军第三镇翼长、第四镇统制、第三镇统制、北洋武备学堂监督、保定军官学校总办、第六镇统制等。此外,袁世凯还把义女张佩蘅嫁给段祺瑞作续配夫人,这样,袁、段的关系又更深入了一层。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清政府被迫起用被开缺回籍的袁世凯。段祺瑞被任命为湖广总督,统领湖北前线各军,协助袁世凯向革命党人不断施加压力,并胁迫清帝退位,使袁世凯当上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段祺瑞也被任命为陆军总长。1913年7月,段祺瑞还曾担任代理国务总理。
袁世凯当上民国总统以后,精力分散,无暇专管军事。“北洋三杰”中的王士珍退隐正定,安于山林生活;冯国璋在镇压“二次革命”后外调南京,任江苏都督,在中央长期任陆军总长兼总统府军事处长的则是段祺瑞。随着职务的提高和权力的增长,段祺瑞已不甘对袁世凯俯首听命,更不愿当一个有名无实的陆军总长,因此,对一些大事,他往往擅自决定,并在军中培养自己的势力,他的亲信学生和部属,如除树铮、靳云鹏、傅良佐、吴光新、曲同丰等,都担任了要职,在陆军中隐然自成派系。其中徐树铮(江苏萧县人,1880年生),是他的得意学生,长期在他手下任职,1914年迁陆军部次长,成为他的重要助手和智囊,被称为段祺瑞的“灵魂”。
对段祺瑞执掌军权,实力膨胀,袁世凯深有疑虑,但当时他正准备恢复帝制,不得不依仗段祺瑞。袁世凯长子袁克定热衷于实行帝制,希望能当上皇太子及皇位的继承人,他托阮忠枢去游说段祺瑞,想让段祺瑞率北洋将领来一次联名通电,拥袁称帝,不料被段祺瑞一口回绝。袁世凯得知此事,当然对段祺瑞更加忌恨,决定逐步夺回他的兵权。1914年5月,袁世凯听从袁克定的献计,成立了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硬把正隐居正定的王士珍请出担任办事处坐办。陆军总长、海军总长、参谋总长及大元帅所派高级军官,均为该处办事员,须每日到府办公。如此一来,陆军部名存实亡,总长段祺瑞退为办事员,袁世凯把全国兵权又总揽手中。1914年10月,袁世凯又建立陆军混成模范团,作为自己的亲军,以进一步加强军事集权,逐步把段祺瑞的势力排挤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