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1 / 1)
模范团团长开始由袁世凯自兼,为了提高袁克定在军中的威望(袁克定因骑马坠地而成了跛子),到第二期便把团长职务让给了袁克定。1915年,袁世凯加快复辟帝制,更极力排斥段祺瑞,经常说他气色不好,想是有病,应当休息。段祺瑞无奈,只好以“养病”为名避居西山,不久又提出辞呈。袁世凯假意挽留,到了5月,下令派王士珍署理陆军总长;6月,借故免去徐树铮陆军次长的职务;8月29日,袁世凯正式批准解除段祺瑞陆军总长的职务,由王士珍继任。
段祺瑞被解职后,袁世凯复辟帝制,终于当上洪宪皇帝,但是遭到全国人民的愤怒声讨。云南护国军兴,各省纷纷独立,袁世凯很快陷入众叛亲离,岌岌可危的困境。袁世凯打算请出段祺瑞,替他应付局面。他先任命徐树铮为将军府事务厅厅长,借以讨好段祺瑞,然后再请段出山。但是,段祺瑞却以“宿疾未痊”,拒不受命的做法。袁世凯不得已,最后放弃帝位,再亲笔写信请出段祺瑞,委以参谋总长,后又委以国务卿,希望他帮助自己维持总统的职位。但是袁世凯紧握军权及用人权不放,段祺瑞不过是个有名无实的政治傀儡,他当然不肯为袁世凯效死力。
1916年5月下旬及6月初,袁世凯因忧愤病生。6月5日,袁世凯自知死期将至,传命徐世昌、段祺瑞、王士珍及表弟张镇芳、长子袁克定等到病榻旁交待后事。徐世昌问及总统继任人,袁世凯只说出“约法”二字。袁克定急忙追问:“金匮石屋?”袁世凯此时只能把头微微一动,似表示同意。原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约法,规定总统不能行使职权时,由副总统继任。这个约法已被袁世凯下命废止,另搞一个新约法,关于继任总统的人选,规定由现任总统提名三人,写于嘉禾金简 ,藏于金匮石屋,待总统死后取出,从中选定一人为总统。袁克定所问的“金匮石屋”,显然指袁记约法所规定的做法。
6月6日,袁世凯死后,大家打开金匮石屋,见嘉禾金简上写着黎元洪、段祺瑞、徐世昌三人的名字。据后人透露,袁世凯是在几天前将袁克定的名字换上段祺瑞,因为他意识到不会有人推举和辅佐自己的儿子当总统的,害得袁克定白做了一场黄粱美梦。
名单找了出来,究竟应选谁继任总统?老于世故的徐世昌当然不便也不会推举自己,并认为在这个时候段祺瑞也不是合适人选,最好让北洋派及护国军都能接受的副总统黎元洪继任,利用他来收拾残局。徐世昌的主张一提出,段祺瑞也不便再说什么,表示同意。段祺瑞并不是不想当总统,他是意识到自己的威望和实力还不足,如果由他继任总统,必然会招惹冯国璋的忌恨和争斗,以及西南护国军的反对,不如把手无寸铁的黎元洪扶在傀儡总统的位置,自己以内阁总理的身份独揽大权,利用责任内阁之名,行军事独裁之实,这是他同意推举黎元洪为总统的主要原因。
二
1916年6月7日,黎元洪继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总统。在这里,有必要简介黎元洪其人,因为他走上政坛,身居高位,有一段颇为离奇可笑的经历。
黎元洪,字宋卿,祖籍安徽,本籍湖北黄陂,后人也称黎黄陂。1864年生于汉阳。14岁随父上直隶。19岁考上北洋水师学堂,毕业后在广甲舰任职,甲午海战中死里逃生。1895年投两江总督张之洞,备受器重。1905年擢升为第二十一混成协协统。黎元洪平时表现出治军严整、刚正不阿、和善开明,在湖北军政各界留下良好印象。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当晚,黎元洪亲手处决了两名准备参加起义的士兵,并威胁部属说:“谁敢造反,如此下场。”10月11日,革命党人攻占武昌,黎元洪已知局势难以控制,换上便装逃往随从参谋刘文吉家躲藏起来。不料,革命党人找到刘文吉家,把黎元洪从床下拽了出来,把他带到楚望台的起义军临时指挥部,后又把他簇拥到咨议局会场。黎元洪以为要把他处决,不料,会场中全体与会者起立,鼓掌欢呼,黎元洪不知所措。原来,革命军攻下武昌,急需组建军政府,革命党人张振武、蔡济民、吴兆麟等及原咨议局长汤化龙等清朝旧员商议,要推出一位众望所归的权威人物来控制局面,发号施令,后来想到了黎元洪。当黎元洪明白事情的原委后,连声高喊:“休要害我,休要害我!”死活不肯在安民告示的都督名下签字。最后,革命党人李翊东用枪对着他的脑袋,逼他签字,他还是不肯签。李翊东干脆将笔夺过,在布告下端划了个黎字,布告于是发出。到12日、13日,汉口、汉阳光复,黎元洪见局势已定,也表示接受出任军政府都督一职。10月16日,黎元洪在武昌阅马场正式宣誓就任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都督。后人都笑他是个“枪口下逼出来的都督”。
其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黎元洪当上副总统兼湖北都督。南北议和结束,袁世凯篡夺了革命党人用鲜血换来的辛亥革命果实,登上临时大总统的宝座。黎元洪也当上了中华民国的副总统,授衔陆军上将,仍兼湖北都督,坐镇武昌。黎元洪虽然大权在握,但他也深知自己的底细,有些武昌起义元老并不把他放在眼内。为达到排除异己的目的,黎元洪与袁世凯合谋,杀害了张振武和方维,造成民国第一大冤案。1913年二月革命爆发,袁世凯调兵南下,湖北再度成为南北双方争夺的重要战场,黎元洪全力投向袁世凯,帮助袁世凯打败国民党人。尽管黎元洪已甘心投靠袁世凯,但袁世凯派段祺瑞到汉口,以“蹉商要政”为由,迎驾黎元洪北上。谁知,到北京以后,黎元洪使失去了行动自由,成了袁世凯的政治俘虏,只能挂着个副总统的空衔,过着几乎隐居的生活。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被推上了总统的位置,但是,北京政府的实权,却由国务总理段祺瑞所控制。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段是安徽人),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军事集团。徐树铮、靳云鹏、曲同丰、傅良佐被称为“皖系四大金刚”。此外,段芝贵、吴光新、卢永祥等都是皖系干将。段祺瑞凭借其军事实力,控制着北京政权,控制全国。但是,黎元洪自当上总统以后,也不甘做政治傀儡,争欲执掌实权,于是,黎、段的冲突不可避免,演出了一场府(总统府)院(国务院)之争。
黎元洪上台后,重提裁兵,想将全国军队集中于中央,并削弱段祺瑞的军权,但身兼陆军部长的段祺瑞极力阻挠,使裁兵终遭流产。后段祺瑞任命亲信徐树铮为国务院秘书长,黎元洪只得勉强让步。徐树铮上任后,根本不把大总统放在眼中,平时只到总统府催黎元洪盖印,凡事不须他过问。为反击段祺瑞的嚣张气焰,黎元洪授意总统府秘书长丁世铎制订划分府院权限的文案,主张大总统对国务院自由行使职权,这次,段祺瑞不得不稍作让步。不久,徐树铮又借故打击内务部长孙洪伊,一连四次,手持“孙洪伊着即免职”的命令亲赴总统府,请黎元洪盖印,均遭拒绝。最后,段祺瑞亲自出马,黎元洪依旧不准。段祺瑞盛怒之下弃职离京。黎元洪想请出徐世昌组阁,但徐世昌不肯得罪段祺瑞。黎元洪感到事态严重,不得不向段祺瑞屈服。结果,在徐世昌的调停下,徐树铮、孙洪伊及丁世铎同时被免职,段祺瑞才官复总理原职。
1917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战临近尾声。日本和美国出于各自的利益考虑,在中国对德的关系问题上,分别支持主战的段祺瑞和主和的黎元洪。日本政府对德宣战,并怂恿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参战,是以企图攫占德国在华的权益,从而进一步控制中国。段祺瑞则企图以参战为名,向日借款扩充军备加强实力,借日扶持编练“参战军”;黎元洪为首的主和派反对参战则企图利用全国反战舆论打击主战派。结果,两派你争我夺,各不相让。黎元洪请出徐世昌、王士珍、冯国璋出面帮忙,但三人也不敢得罪段祺瑞。结果,3月14日,北京政府正式宣布对德绝交。
之后,段祺瑞又积极准备对德宣战,遭到黎元洪及各方人士的反对。4月,段祺瑞以开军事会议为名,召集安徽督军倪嗣冲、福建督军李厚基、江西督军李纯、湖北督军王占元、河南督军赵倜、吉林督军孟恩远、直隶督军曹锟、山西督军阎锡山、山东督军张怀芝、察哈尔都统田中玉、绥远都统蒋雁行、晋北镇守使孔庚等到北京,成立督军团,以图逼迫黎元洪同意参战,但黎元洪依然拒绝。5月10日国会审批此案时,段祺瑞又指使军警流氓数千人组成“公民请愿团”,包围国会,胁迫议员通过。黎元洪不堪忍受段祺瑞的所为,在美国公使芮恩施的支持下,于5月23日下令免除段祺瑞的国务总理和陆军总长职务,任命伍廷芳为国务代总理,王士珍为京津临时警备司令。
段祺瑞被免职后,退避天津,指使九省督军脱离中央宣布独立,并授意在徐州的长江巡阅使张勋入京倒黎。于是,张勋通电拥护总统,自愿充当府院之争的调停人。黎元洪在皖系压力下内外交困,孤立无援,只好同意由张勋作“调人”,并明令张勋入京“共商国是”。
张勋,江西奉新人。早年投清军。1895年到小站投靠袁世凯。清末曾任云南提督、甘肃提督、江防营统领、江苏巡抚、署理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