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结交良友(一)(1 / 1)
1.真诚相待
西谚有云:“没有一个人是一座孤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沟通是不可或缺的,各式各样的朋友会在一个人生命的各个阶段扮演重要的角色。中国古代以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为“五伦”,朋友也是其中重要一伦。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的确,有些朋友因为家庭、事业、学业、理想而各奔东西,无法长相聚首,只能借鱼雁或书信问候,但是心中却清楚地知道对方总在祝福自己。若是得遇机缘,重新会面,自然会有快慰平生之感。
朋友之间的来往是一个结缘的过程,所谓“广结善缘”。这个“缘”可以因为我们是同学、同乡、同事,或是同道——有相同的人生志趣,甚至是同游——一起出去游玩,而产生友谊。结缘之后,就要惜缘,珍惜两人之间相处的情意。因为通常我们交朋友,都是分开之后才开始思念,想到以前念书的时候,有个什么样的朋友,大家相处得如何愉快,只是当时没有很好地珍惜,现在再想见面已经不容易了。
惜缘之外,也要随缘。人生之事,因缘而聚,随缘而散,一切顺其自然。譬如大家快要毕业了,那就毕业吧,你不能说我们这一班同学感情特别好,大家一起再多念一年,这是不可能的。不管缘分如何,人与人之间,没有说谁一定要跟谁做朋友,谁一定不能跟谁做朋友。一般来说,交朋友分为四个层次,最下一层叫作“酒肉之交”,大家一起吃饭、喝酒、享受;往上叫作“利害之交”,一起做生意、合作,合则两利,离则两害;再往上叫作“道义之交”,“道”代表人生的方向,“义”代表正当性,亦即每一次我所做的正当选择,跟你选的或想的一样,譬如中国人津津乐道的“桃园三结义”,刘备、关公、张飞三人就是道义之交;最高一层叫作“生死之交”,一般称作知己。美国作家亨利·亚当斯(Henry_Adams)说:“人的一生,能结交一位好友,已属难得;能结交两位,可谓幸运之至;至于结交三位,则根本不可能。”如果把朋友界定在“知己”的层次,这段话确实反映了人生经验。我国古人不也说人生得一知己,可以死而无憾吗?可见,知己是以生命来相互交换的,是交朋友的最高境界。
不论结交哪一种朋友,交朋友的原则是一样的,四个字:真诚相待。其实,真诚不但是对朋友,对任何人都应该真诚。西方有一句话说得好,“你对朋友是以性格互相裸露”,在朋友面前,我的性格不穿衣服,不需要伪装,不需要化妆,我是什么性格就让朋友直接知道;相反,如果朋友之间不能以真诚的态度相处,就是虚与委蛇,浪费生命而已。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
孔子说:“说话美妙动听,表情讨好热络,态度极其恭顺;左丘明认为这样的行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内心怨恨一个人,表面上却与他继续交往,左丘明认为这样的行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左丘明是鲁国的史官,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左丘明认为,一个人如果表面上对朋友热情、友善,心里却藏着对朋友的怨恨,这样的行为是可耻的。朋友交往有时难免会出现误会或怨恨的情况,譬如听别人说你在背后批评我,这样会产生误会;或者你有好的机会没有告诉我,没有让我跟着你一起发财或得利,这时会出现怨恨。心中有了疙瘩,却把它隐藏起来,表面装着若无其事,跟他继续做朋友,孔子认为这样不好,这样缺乏真诚。你说那如果真诚的话,我把意见直接说出来,误会可能更严重了,甚至两个人会翻脸,那怎么办?说实在的,真正的朋友要能够做到“肝胆相照”,很多时候是不打不相识,你没有把真话说出来,你怎么知道别人会拒绝呢?也许他在气头上不愿意接受,但过了一段时间,会发现你也是为他好,对于你的真诚反而会非常感激。
人是会变的。人的变,若不是由于外在的环境,就是由于内在的观念。外在的环境也包括朋友的劝告,所以古人“以友为镜”来提醒自己做得对不对。内在观念的改变,要靠多读书。读书可以帮助一个人明白道理,明理之后会知道个人情绪是一回事,做人的原则是另一回事。我们交朋友有时会因为各种外在的干扰,友谊变得比较复杂。譬如朋友一起做生意,到最后说不定可以共贫贱,却不能共富贵;也有的朋友一开始觉得彼此没什么话好说,后来碰到一些人生困难,才发现“患难见真情”,像西方人说的:“A_friend_in_need_is_a_friend_indeed。”患难之交,才是真朋友。
不过,对朋友进行劝告也要懂得适可而止。子贡有一次请教孔子怎么样交朋友,孔子说了一句话:“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颜渊》)朋友如果有错,你要真诚地劝告,委婉地劝导,但是他如果不听,你就要停下来,以免自取其辱。为什么?因为朋友之间是相互平等的,如果地位不平等,变成你来教训我,那你就是我的老师了,变成了老师跟学生的关系,不再是朋友关系了。朋友之间尽管有互相劝告的义务,但如果对方不听,多言无效之后,你最好闭口不谈,不要再勉强了。
2.志趣相投
除了真诚之外,交朋友还要依据什么样的原则?根据孔子的说法,志趣是非常重要的。志趣是什么?就日常休闲生活来说,譬如今天放假,你要爬山,我要游泳;你要下棋,我要打球——这样两个兴趣爱好不一样的人,很难凑在一起。又譬如一个人的志趣在艺术,若结交喜欢科学的人当朋友,大概会很辛苦,所以要找跟自己有类似志趣的朋友。
子曰:“无友不如己者。”(《论语·学而》)很多人以为是“不要交不如自己的朋友”。乍听之下,这是很好的建议,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嘛,我们应该多交比自己强的朋友,提升自己的水准。但仔细一想,问题来了:如果你不交不如自己的朋友,专去找比你优秀的人做朋友,那么这个人是否也要根据相同的原则,拒绝跟你交友呢?他也可以“无友不如己者”啊。如此一来,天下人在交友之前,都要相互比较,比较难免会有高下之分,结果是:很少有人或没有人可以找到朋友了。
这当然不是孔子的意思。“不如”可以解为“不及、比不上”,也可以解为“不像、不类似”。根据后者,则“无友不如己者”是说“不要结交不像自己的朋友”。“不像自己”是指在志趣上与自己分道扬镳。譬如就志向而言,有人要服务社会,有人要拼命赚钱;有人要追求学问,有人要游戏人间。再就兴趣来说,室内的下棋、打牌、品茗、阅读、看电视,室外的登山、旅游、打球、慢跑、交际应酬等,亦是人人有别,或是大同小异,或是小同大异。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由志趣的差异最后衍生到人生抉择的不同。如果贸然选择志趣不相投的人做朋友,不仅事倍功半,也可能貌合神离,甚至反目成仇。天下许多仇人都是朋友演变成的,可不慎乎?所以,交朋友一开始靠的是缘分,像同乡、同学、同事,甚至一起出去游玩,都可能成为朋友,但后面的发展要看志趣是否相近了。志趣不相近,勉强在一起,友谊恐怕也很难维持长久。
除了志同道合之外,儒家谈交友,还要兼顾“互相责善”,以“善”来互相期许、要求。孔子说:“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论语·子路》)“切切偲偲”指彼此切磋勉励,“怡怡”指和睦共处。兄弟姐妹因为有同样的父母,是天生命定的亲人,个性再怎么不合,也要设法和睦相处。朋友是自己找的,有些是好朋友,有些可能是坏朋友;有的朋友因缘深厚,可以一辈子来往,有的缘分短浅,说不定从学校毕了业就分开。这时你要问,我交这些朋友是为什么呢?孔子的回答是“朋友切切偲偲”,交朋友绝对不能只在一起浪费时间,或是一起游玩而已,而要随时互相切磋勉励,走向人生的正确方向。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