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 > 国学的天空 > 第五章 结交良友(二)

第五章 结交良友(二)(1 / 1)

目 录
好书推荐: 娘子,我饿了 情窦酸滋味 丫的,快来伺候老娘! 绝色本妃是神仙 萌妹已囚:三王爷的头妃 鞋定终身 魔幻学院:唐朝皇子在D班 霸宠:邪妃难驯 [死神]你好像还是说了,拜拜 至尊女神∶风流天下

曾子说:“君子以谈文论艺来与朋友相聚,再以这样的朋友来帮助自己走上人生正途。”

《论语》里所说的“君子”有两个意思,一是有政治背景、官位的人,如封建社会中的世袭贵族子弟;二是指有志于修德讲学、人格完美的人,如孔子的众多弟子。曾子此言所指是第二种人。君子以什么做标准呢?有一句话叫“君子立恒志,小人恒立志”,小人经常立志,代表他的志向很短暂,不能坚持下去;而君子只立一个志向,从读书开始不断往上提升,最后成为一个人格完美的人。而修养人格这件事是做不完的,坚持一辈子,都不一定能达到人格完美的标准。曾参认为,交朋友对于成为君子有直接帮助,“君子以文会友”,“文”包括各种文化艺术活动,以及各种技能。譬如你交到一个喜欢下棋的朋友,你自己本来不喜欢下棋,他带着你下棋,慢慢地你也喜欢下棋了;又或者你不喜欢读书,但是你的朋友喜欢读书,受他的影响,你可能也会喜欢读书了。所以曾子说,朋友之间要能够谈文论艺,才有交集,也就是有共同语言。而交这样的朋友目的是“辅仁”。“仁”指人生的正途,也就是“道”,亦即朋友之间要互相切磋勉励,在人生正路上相互扶持,以实现大家向善的心志,这才是交朋友的光明大道。

人生中所交的一些朋友,由于机缘所限,因缘不再,其实都是值得珍惜的。许多人对朋友存有幻想,渴望认识合乎理想、心意相通的朋友;但往往忽略朋友是相互的,我们希望有什么样的朋友,朋友也同样希望我们是这样的人。如果一个人缺乏自我认识的功夫,对自己的志趣都搞不清楚,又如何期待别人成为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呢?

3.信义兼顾

跟朋友来往,大家都知道“守信”很重要,但守信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到“义”。“义”代表正当性,也就是一般所说的道义。信和义有什么关系呢?子贡有一次问孔子,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可以称为士?士是古代的一个阶层,在大夫之后,也可以用来泛指一般的读书人。孔子提到三种人符合士的条件,最后一种是:

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论语·子路》)

说话一定要守信,行动一定要有结果,这种一板一眼的小人物,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光看字面的意思会吓一跳,难道说话守信有错吗?做事有结果不是很负责吗?为什么孔子会批评说这是一种小人物呢?问题出在“义”这个字上。把孟子的话拿来一并看,就知道儒家思想的深刻了。孟子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大人”代表德行完备的人,一个人的德行修养到完备的阶段,才有资格称为大人。孟子说,德行完备的人,说话不一定都兑现,做事不一定要有结果,一切都要看道义在哪里。“义”者,“宜”也。昨天适宜的,今天不见得适宜,对张三适宜的,对李四不一定适宜——要看变化的情况,配合适当的情况,做出正确的抉择,找出“应该”的所在。人间事物一直在变迁发展之中,如果没有通权达变的能力,言行都可能陷入困境。譬如我最近买了一把猎枪,一个朋友跟我要好,他说你下个月把猎枪借我去打猎吧。好朋友当然没问题,我答应你。但就在这一个月里,朋友患上了抑郁症,有自杀倾向。时间一到,他来找我,说你答应要借我猎枪,现在借给我,实现你的诺言吧。这时候我应该怎么办呢?如果一定要守信,把枪借给他,他后面发生了什么事,我难道不用负责吗?“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守信是我现在跟你约定将来要做的事,但是现在到将来之间,还有一段时间,可能出现各种不可预料的变化,到时候要根据实际情况,再做出合适的抉择。《庄子》里面也提到一个人,叫作尾生,这人很守信用,他跟一个女孩子约会,约在桥下见面,结果洪水来了,他在桥下抱着桥柱不走,淹死了。为什么?他说我约定了跟你在桥下见面,就不能去桥上啊。但事实上这个女孩子迟到恐怕是因为风雨太大,或者家里反对,换了我们,当然上桥啊,不然回家算了,但是尾生很守信用,结果淹死了。

这并不是说跟朋友约定的事情,可以说了不算,而是说你要考虑实际的情况,不能光为了自己守信,或者怕别人说我不守信用,就绝对不能更改,以致出现坏的结果,这样一来就变成教条主义了。儒家的智慧是非常活泼的,会考虑到各种情况的变化。孔子为什么说“言必信,行必果”是小人物呢,因为他没有注意到人生是充满变化的,看似一板一眼,其实可能忽略了“义”。《易经》的“易”就是变化的意思,在变化之中,你要找到不变的规则,并配合各种情况做出适当的选择,而那个不变的规则,就是“我要真诚”,秉持一颗真诚的心跟人互动,然后再视具体情况而定。

孔子曾经说过,他跟古代很多伟大圣贤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古代的圣贤都有某种特殊的表现,最后可能为此牺牲生命,而孔子认为自己是五个字:“无可无不可”。我没有一定要怎样,也没有一定不要怎样。有些人听了,觉得这种态度恐怕有点滑头吧。但是你不要忘记,人生本来就是充满变数的,你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什么时候该上台,什么时候该下台,不是你说了就算的,要看各种实际情况的需要,可以行则行,可以止则止。如果一定强调“言必信,行必果”,看起来好像坚韧不拔,其实是不懂得通权达变,因时制宜。儒家的思想告诉我们,交朋友守信用当然很好,但不能忘记要有灵活的智慧与坚定的原则。

孔子还有一个学生叫作有子。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论语·学而》)你跟别人约定的事情,要尽量合乎道义,说的话才能实践。相反,如果约定的事情没有正当性,违背社会的礼仪或法律,你就算说了也不能够实践。所以我们与朋友交往时,不要轻易去说我答应你什么什么事,而是一定要考虑到这件事是否接近道义,接近道义才能够去实践,否则就算约定了也未免失信。

4.益者三友

朋友就像一个人的镜子,可以反映出他的兴趣、嗜好、志向与品位。朋友不只是镜子而已,他还会进一步敦促人走向更美好充实的人生。孔子说有三种朋友有益: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论语·季氏》)

与正直的人为友,与诚信的人为友,与见多识广的人为友,那是有益的。

第一种“友直”,“直”代表真诚而正直,心里有什么话直接说出来,使你知道我的所思所想。朋友之间的交情是基于酒肉、利害,还是道义,就以此为判断标准。朋友如果“直”,他看到你有错误或者可能要犯错,会直截了当说出来提醒你,他不会不好意思说,或者找各种借口来替你掩护。这种朋友像镜子一样,通过镜子可以看到自己的缺点。一个人如果能找到这样的朋友,就不容易犯错。但是这样的朋友也会带来压力,古代有一种说法叫“畏友”,让人敬畏的朋友。这种朋友一说话,你马上觉得有压力,但是事后必须承认,他说的有道理,说的是对的。有这样的朋友,你应该很感激。

第二种“友谅”,“谅”代表诚信、体谅。这种人说话算数,值得信赖,另外也比较能够体谅你的心情,知道你的委屈,能够在适当的时候给你安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夏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三段话中的“信”,都指出交朋友要诚信。说到诚信,也牵扯到一个人能不能长期坚持理想的问题。譬如早年穷困的时候有些理想,后来又富且贵,还能够坚持理想吗?我们年轻时交的朋友往往很单纯,尤其是在学校里认识的同学,但是进入社会以后,十年二十年不见,大家再见面的时候,所谈的内容往往是谁在社会上比较有成就,谁得到了什么荣华富贵。这代表什么?代表这样的朋友无法坚持年轻时的理想,在诚信方面不见得合乎标准。

至于体谅,人生难免无过,所犯之过是出自无心,出自无知,还是出自恶意?只有出自恶意之过,是不能轻易原谅的。朋友知我甚深,自然可以分辨这些,并在我需要时伸出坚强的支援之手。不过体谅是双方面的,不能只是一味地要求别人。体谅也包括自己能做的事情绝不请别人代劳,因为朋友并非工具或手段,而是要同舟共济的。

目 录
新书推荐: 怪谈降临:炮灰她靠狂烧冥币杀疯了 汉厅笔记:Excel卷穿大汉 我的灵光往事 重生后,我把绿茶闺蜜按在地上摩擦 甜疯!禁欲总裁日日撩我夜夜梦我 古韵逆途 荒野探险的那些事 宿命引 官场法医,从解剖尸体开始! 荆州,荆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