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1 / 1)
学习也要有好的学习方法,恰当利用时间,劳逸结合,不会休息就不会工作;顺着自己的兴趣,去培养发展自己,把自己的特长发挥出来,兴趣所至事半功倍,兴趣不至事倍功半。
《庄子·天道》里还记载了一个叫扁的木匠,善于制造车轮而得心应手的故事:“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轮扁已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很多微妙的经验,只可意会于已心,不可言传于儿女。
纪昌学射的故事也最有说服力,他已进入了大射不射的最高境界。
[原文]
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三十六章
[要义]
要使其收敛,一定先使其扩张;要使他削弱,先使其增强;要使其废弃,先使其兴盛;要想夺取它,必先给予它。这是“反者道之动”在策略方面的落实应用。
现实生活中我们几乎都这样做,只是不注意罢了。射箭时为了收缩、弹击有力,一定要把弓尽力张满;呼吸时为了深吸气,必定先大呼一口气;考试前必定尽量松弛,为了休息好,在考场上能聚精会神,全力以赴,平时说的“拼命地玩,拼命地学”以及“不会休息就不会工作”,都是这个意思。我们同样可以说“将欲张之,必固翕之。”张翕是一对矛盾,一对反作用力,张得厉害,收得也厉害,反之亦然。拳击时为了出拳有力,我们往往向后缩臂;为了前冲有爆发力,赛跑或跳远时,我们往往也向后撤几步;书法家落笔必用逆锋,才使笔画遒劲有力……
[故事]
《韩非子·喻老》:“越王入宦于吴,而观之伐齐以弊吴。吴兵既胜齐人于艾陵,张之于江济,强之于黄池,故可制于五湖,故曰‘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晋献公将袭虞,遗之以璧马;知伯将袭仇由,遗之以广车,故曰:‘将欲取之,必固与之。’”兵败而不甘心的越王支持吴王极力扩张,以消耗其力量,好伺机入侵,正当黄池会盟吴王执牛耳得意洋洋的时候,越王大败吴国于五湖。虞国和虢国是盟邦,晋国出兵讨伐虢国,向虞国借路而送给虞公玉璧良马,大臣宫之奇劝虞公不要让晋国借路通过,说虞虢盟邦,唇亡齿寒,虞公贪图近利而不听,让晋军通过而灭掉虢国,晋国回过头来又灭了虞国。
[原文]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四十章
[要义]
宇宙万物之本原本体的“道”,是由于内部双方相反相成以运动、生化万物的,由于矛盾双方对立统一,决定了道和万物的运行发展道路是圆圈式复归的,万物最终返回“道”。道以处弱守雌、居下尚柔为用,“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个命题是对他的伟大辩证智慧的高度概括,这里的反一是指道体内部相反相成的双方,“一阴一阳之谓道”,道也是心物混一的阴阳抱和的太极;二是反又同返,是返还复归之意,万物从道那里出来,最后又都回到道那里去。“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二十五章)“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十六章)在“反者道之动”中,老子表达了他深刻的辩证智慧,宇宙万物都是对立统一运动发展的,而“弱者道之用”则是要人处于弱者的一方,但弱迟早要转化为强,最终取得胜利,用弱比用强具有更深刻的意义。
通观《老子》五千言,处处闪耀着辩证法的智慧光芒,可以说老子在揣摩《易经》、观察宇宙万物的基础上将辩证法规律彻悟神会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只是用高度概括凝炼的语言表述而已,和两千多年后的辩证法大师黑格尔一样卓越特立,而且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双重否定规律,都能在《老子》中历历可见,可以说黑格尔是钻研并吸收了《易经》和《老子》的伟大智慧才创建了自己的哲学体系。在逻辑结构上,《易经》是“分阴分阳,迭用柔刚”的一分为二体系,而黑格尔是正反合三段式的一分为三体系(扬雄的《太玄经》是仿易之作,已经是一分为三体系);在最高范畴上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就是老子之道的翻版,或者说是巴门尼德的存在之复制,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和巴门尼德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相似,都是第一个真正的哲学家,创建了形而上学意义上的本体,脱离了经验层次的以具体物质形态为本原的宇宙论,
[原文]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四十一章
[要义]
太大的方没有角棱,大器物很晚才成就,太大的音响几乎没有声,太大的形象没有形。这种“大(至,善,上)囗无(不)囗”的表述是伟大的智慧、卓越的辩证,虽然乍听起来,似乎自相矛盾。我们可以继续推出很多类似的命题,大用无用,大孝不孝,大忠不忠,大智无智(大智若愚),大名无名,大明不明(大明若暗),大白不白(大白若黑),大仁不仁,大勇无勇(大勇若怯),大圆不圆,大得不得,大德不德,大道无道,大学无学,大公不公(大公若私),大富不富(大富若穷),大贫不贫(大贫若富),大美不美(大美若丑),大恶不恶(大恶若善),大善不善(大善若恶),大真不真,大假不假,大礼无礼,大义无义,大信无信,大勤不勤(大勤若懒),大巧不巧(大巧若拙),大辩不辩(大辩若讷),大直不直(大直若屈),大正不正(大正若歪),大能无能,大贪若廉,大思无思,大圣不圣,大爱无爱,大恨若爱,大敌若友,大仇若亲,大旧若新,大近若远,大厚若薄,大器不器,大才不才,大福若祸,大祸若福,大醒若睡,大睡若醒,大卜不占,大隐不隐,至誉无誉……“大囗不囗”命题的深刻义蕴是:一样事物登峰造极了,便发生质变和自我否定,从而以其对立面的形式表现出来,或者说走向了其对立面;由于一样东西大到顶峰,因而脱离了原先的层次,而跃升到新的高的层次中,不在原先的层次中发挥作用了。是合体用而言,包形下形上两个层次的太极命题。《老子》在四十五章又说道:“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即是一样的辩证命题:极其完备的事物却总是像有所缺失有所不足似的,但功用无穷;极其充实盈满的事物却总是虚怀若谷,但总也用不完。极其正直的人,却好像弯曲似的;极其灵巧的人,却好像愚钝笨拙;极其雄辩的人,却像木讷说不出话的样子。
[故事]
这种深刻的辩证命题也往往让一些品行不好的人钻空子,耍诡辩。如不孝之子反对别人的训责却恬不知耻,大言不惭:“你懂个屁!我不孝顺吗?这是大孝不孝哩!”如此等等。
地面的方无限延伸,超越了目力所及的范围,便看起来是没有棱角的。同样的道理,大圆不圆,地球本来是圆形的,但由于是非常之大的圆,远远超出经验层次的范围,人们便无法感觉其圆了,平时践履多是平原,倒叫人觉得地球是平面的形状。
大富豪往往显出很穷困很节俭很吝啬的样子。古代很多万贯家私的大财主穿得比普通老百姓还朴素,早晨起来坚持背着粪筐转街头拾粪,因为他知道“种地不施粪,必定瞎胡混。”平时三餐也粗茶淡饭,决不会吃喝嫖赌,他深知“充饥还得家常饭,遮冷挡寒粗布衣。”“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饭后连刷锅刷碗的汤水都喝到肚里去,吃了不疼撒了疼。大便小便总是撒到自己的田里,肥水不流外人田。晚上纺线借着月光,怕点灯耗油。白天到田里干活,歇晌时就在青草里捉蚂蚱,还用草梗穿蚂蚱腚,穿成一串好卖钱,不穿腚拉了屎就折斤两……
而一些穷鬼却喜欢显富,打肿脸充胖子,吃了上顿不知下顿在哪里,还能挥霍。《孟子·离娄章句》:“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古人都说善易者不占,也就是大卜不占的意思,善于研究《易经》的,如孔子、老子,都是研究其中的哲学义理,并不是流于数术小道。再说深通易学的人不用借助于具体操作的卜筮工具便能预知事情的大概,观看天地周围的环境事物便知事情之吉凶悔吝。知道大体情况,内中有数,再去努力,便能基本成功。不须要太明了,太明白反而不敢行动了,“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人不能按着棋谱的路线和人对弈,同样人也不能按着卦爻符号去生活,不要让卦束缚住手脚,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