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节 杳娘之死(1 / 1)
“陛下准备在宴会时毒死百官”的消息一经传开,将士们中间像炸开了锅似地,再加上司马德戡等人的宣传笼络,参与逃亡计划人数越来越多,大家议论这件事也由开始的秘密转为公开。最后将吏们甚至在大庭广众之下也毫不避讳。终于连居于深宫里的宫女也知道这件事了。这个宫女叫杳娘,由于为将士们做寒衣的棉花不够了,在去领的路上听到一群骁果在说这事。她大惊失色,对一起的小燕说:“他们这是要造反啊!我们赶快去禀报娘娘。”
小燕不以为然的说:“哪有要造反的还这么明目张胆?一定是说着玩儿的。”
杳娘说:“这种事可不能掉以轻心,宁可信其有不能信其无,还是禀报的好,以防万一。”
小燕说:“我看你还是省省吧!真要是有人反了,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弄不好还会落个扰乱军心的罪名,那个时候你可要吃不了兜着走。你入宫时间不长,是不知道皇上的性格,这不是我们这些做宫女的人该过问的。”
杳娘不说话了,心里仍不同意小燕的说法。到了后宫,杳娘一咬牙,还是去见了萧后,说:“禀报娘娘,不好了,外面那些骁果们,都在准备造反,请娘娘明察!”
萧后一听,“呼”的站了起来,瞬间恢复了正常的神色,想了一会儿对杳娘说:“容许你去禀奏皇上。”其实萧后此时的心情很是矛盾的,她不亲自去禀报皇上这件事,是明白皇上会因为她的禀报儿迁怒于她,怪她多事,她对皇上早就失去了信心。现在天天为将士们逃跑而头疼的他,早就被近几年来发生的事磨损的心智,没有了应对困难的决心和力量;如果不去禀报皇上,于心难安,毕竟这关系到生存的危亡,出于一个经历过数次政治动荡的她,太明白突发事件的背后隐藏着多少决定性的因素,而目前皇上的状态,去应付这种事根本就是去打无准备之仗。因此,犹豫了片刻给了杳娘一个“容许你去禀奏皇上”的答案,这背后又有她的多少无奈。
在后世一些迂腐的儒学家的观念里,把萧后定性成一个懦弱的人,多半可能与萧后这次的表现有些关系,认为她不能勇于抗争隋炀帝的“刚愎”。然而这个定位,恰恰说明了这些所谓儒学家的伪道学,他们在拿孔子心目中的圣人形象或者说是一种藏在心底的一个信念的标准来批评萧后这个有血有肉的女人。而这个标准,据孔子自己来说,是他自己都尚未达到的高度,试问那些伪道学家能达到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拿自己都无法做到的标准去批评别人的人,他永远理解不了孔子思想的精髓。
得到萧后容许的杳娘,去求见了皇上,她并没有理解萧后这句“容许不去禀报皇上”里的深意。皇上对待宫女还算和善,所以杳娘去见皇上时并没胆怯,甚至还有一点儿邀功的侥幸心理,要知道这告发谋反可是奇功一件呐!所以她把她在路上听到将士们关于叛乱的对话都说给皇上听,然后等着皇上的奖赏。可是。杳娘没有等到皇上的奖赏,却等来了皇上的勃然大怒。皇上说:“这是你应该管的事吗?来人呐,把她给朕拖出去斩了!”
杳娘登时吓得魂飞魄散,连忙跪着向前移了几步哀求道:“皇上饶命啊!奴婢知道错了!”话还未说完,已有武士上来把她拖了下去,杳娘一路凄惨的哀求声没能挽回她的命运,终于以一声“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