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人传实3(1 / 1)
牛德仁的感觉是对的,林森根本就没有进中草药的打算,也没了再用他的心,只是一时不好说出来。当时苦留牛德仁只是门诊部一时无人的权宜之计,也有考察比较之心,看他和池来发谁更适合门诊部。当然如果两人都让他满意的话还可以往其它门诊部调,他缺专家,更缺真才实学的专家,但前题是得能配合门诊部的运作。
按说中草药比中成药和西药利润大,那是指别人开的医院和诊所,在他这门诊部里例外。这些动辄上百元一盒的专科药的进价低得很,低得让不知情的打死也不敢相信,而一旦被病人知道了估计打死他的心都有。这些都是商业机密,别说医生不知内情,连那些小股东也蒙在鼓里。那些药本身不值钱,成本也低的可怜,但申请生产批号的费用这个窟窿可大可小,主要是看关系和运作,有关系会运作,窟窿就小,没关系运作不好,关系不畅,那窟窿是深渊,是无底洞,有时你把整个企业塞进去都填不满。药物最终到患者手中多少钱并不是药物本身值多少钱,而是看它需要多少钱去运作,又得用多少钱才能让它到患者手中,因为你的药再好,如果没人用还不是同废品一样。其中九曲十八弯的内幕是三天三夜也说不明白的。
一瓶三十多元的克林霉素出厂价不到二元,一知名药厂生产的克林霉素用后使人致命,闹得全国人民口诛笔伐,事件后曾被人赞为英雄的厂长被迫暴出的内幕。从报道得知,主要责任人自缢谢罪而没了下文,死了死了,一死百了,入土为安,死者为大,谁还有心去跟死人计较。再说人死了你都不放过,那谁还敢把你当人,谁还敢和你交往。东北一红火国有药厂被有权人和有钱人借改制之名分赃,生产假药被暴光后已有人举报了线索,在顺着假药的“藤”肯定能查出很多“猫腻的瓜”的情况下又不了了之。这才出现了馒头厂都去生产药的转制,反正都是进口物品,与拿瓦刀的改行拿手术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门诊部的药是直接从自己内部药厂进的,没有经过任何多余的渠道,不敢说是无本的买卖,可以说是一本万利。杏林堂名义上是门诊部,除了外科、妇科、男性科治疗费占一定比例外,其他科室主要是以卖药为主,说得确切点,更多的像药店。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池来发医术不错,秉性善良,性格温顺,门诊部内科有这么一个人把关,林森心里踏实的许多。至于牛德仁,也许是院长出身,发号施令已成惯性,一时半会恐难以刹得住车,虽是打工,要想让他屈于人下仰人鼻息只怕比登天还难。固然是中医主任医师,对门诊部来说是有他不多,无他也不少。
“牛院长,我们是真舍不得你走。自然你有了更好的去处,我们也不好强留,只爱忍痛割爱。不过等我们有了更好的梧桐树的时候,还望你这金凤凰能倦鸟知返。”虽无留人心,更无伤人意,山不转水转,谁知哪天又转到一起,所以林森摆了一桌为牛德仁饯行。对人的称呼,他也一直用曾经有过的最高职称,没有职称的便统称专家,不管真的假的,只要岁数大的都是专家。
牛德仁辞职的理由是同学与人合作新开了一家医院,中医科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打电话让他去救场,俗话说救场如救火,无法拒绝。而目前门诊部也没有草药,在这地方呆着也是白拿钱,等以后进了草药需要人的时候,把那边安顿好了再来。而事情的真象大家都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谁也不去捅破这层窗户纸,也留着以后没准什么时候相互需求时再相聚的余地。
牛德仁说:“我也不想离开大家,老同学那边开了金口,我也不能不给面子。虽然在这呆的时间不长,还是学了不少的东西,对林老板和何主任的经营方式是顶礼膜拜,我看过不了多久你们这门诊部就能变成医院。到时候如果你们中医科缺人的话给我说一声,能回来我还是要回来的,老婆在,不远游,落叶总是要归根的。”牛德仁与池来发一样,也是邻县的,只是不在一个县罢了。
“牛院长行政业务都是内行,要是自己开家医院一定比我们强。如果我们有医院,牛院长到那时自己还没开医院,我们肯定会请你来当院长。”何伟贵由衷地说。他知道牛德仁的过去,也相信他的能力。
“谢你吉言了。那咱们就一言为定,将来我要是能开医院一定找二位合作,如果你们开医院没有中医大夫,我就来给你们打工。”牛德仁爽声大笑道。因为伟贵说中了他的心事,他真的想有一家自己的医院。
池来发不知他们哪些是真,哪些是假,犹如看戏一样,又分不清戏里戏外,闹不明白自己是演员还是观众,是在戏里还在戏外。
其实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戏,社会是舞台,人人是演员。
送行宴在欢声笑语中散了席,曲终人散后池来发很长一段时间池来发仍不能从人生如戏中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