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维罗纳(1 / 1)
对于每一个崇拜莎翁的人来说,维罗纳,都是天堂。
永远记得《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那句开场白:In fair Verona, where we lay our scene。
只是,如今身在维罗纳,我却在研究老祖宗的诗词歌赋。
咖啡厅门前的雕花桌上放着一杯浓郁的焦糖玛奇朵,而我,却在看一本《魏晋六朝诗选》。
魏晋风流确实洒脱绝艳,以至于让我沉醉其中,都忘记了期待在这风情的意大利小城,能邂逅一场《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的艳遇。
“请问这里有人吗?”
我心头一惊,如此洁净而干燥的男声,而且是,中文。
抬起头,映入眼帘的,是一张逆光的脸。虽然看不清五官,却可以清楚地感觉到,干净的素颜,和发自内心的沉静。他站在精致的小桌旁,一手自然地搭在镂空雕刻的椅背上,谦和地,似乎在朝我笑。“坐。”我几乎是鬼使神差地说出了这句话。
他向我点点头,算是致谢。
“你在研究国学?”他轻轻一笑。
“嗯。”我睁大眼睛看着他,点头。他的鼻子和下颌与我有几分相似,但是眉眼更清秀,更细致,苍白的皮肤也比我的莹白略显敏感和病态。
“在维罗纳?”他略侧过脸,挑眉。
“很有意境,不是吗?”我也学着他挑眉。
略微停顿了一下,他又问到,“你在看什么?”
“燕歌行。”
“曹丕的?”
这次轮到我愣住了。别说是在意大利见到的华人,就算是中国的一些中文系学生,提到《燕歌行》也未必能一下子就联想到“曹丕”。我不由再一次细细打量起眼前的男子:双瞳乌黑,叶眉成黛,袅娜娉婷,犹如从古曲中走来;却又清冷萧瑟,孤高绝傲,宛若铜雀台中伫立远望的凤凰。
“好难得。”我说,“在维罗纳,能见到一个人,知道曹丕的《燕歌行》。”
他浅笑。“你看的是第一首还是第二首?”
我心头又是一惊。能知道曹丕的《燕歌行》,已属不易,还能熟知两首,顿时让我心生知音之感。
“第二首。”我直接答道,“不知道为什么一般人都说第一首好,我就是喜欢第二首。”
“就是说,你觉得自己不是一般人了?”他笑道。
“如果‘一般人’的定义就是那些高校里所谓的中文系才子的话。”我淡淡地回答。对于自己的才学,我一直有着非凡的自信。自认,“才高八斗”这个词是可以用在我身上的。
“蒲松龄评曹丕,曾经用了一个‘庸’字。如果说,‘一般人’,指的就是曹丕那样的人呢?”他还是侧过头朝我笑。
沉默良久,我呷了一口咖啡,沉吟道,“那,我或许得算上‘一般人’了。”
他继续看着我,一双眼睛,好像水晶。
“不过蒲松龄只是个爱发牢骚的穷酸老头而已,他说的话,不足为信。”我不屑道,“曹丕的诗如西子捧心,岂是他这等日日梦想狐仙之事的俗人能够明白的?王夫之评《燕歌行》二首时说,‘倾情轻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私以为,这才是曹丕应得的评语。”
喘口气,又喝了一口咖啡。
他动了动眉梢,笑着说,“你对曹丕评价很高嘛。”
“是他应该的。”我不加思索脱口而出。“世人唾骂曹丕,不过是因为一篇子虚乌有的七步诗。而要是真正看过他的诗作,就会发现,他其实是一个很让人心痛的文人,”停了一下,又说,“或是一个让人不忍靠近的剑客,兼而有之。”
他笑笑,不置可否。
“以前同学写作文,总喜欢说他是个无情的帝王。但是我觉得,他先是一个诗人,然后是一个浪漫主义剑客,最后,才是一个帝王。”
“这么说,曹丕也太不称职了吧。”他耸了耸肩,“他的职业是个皇帝,而做诗,顶多算是业余爱好。”
“三曹都是业余爱好者。”我说。
“做诗人,曹子建是本职。”他说。
“曹植是个王爷。”我坚定自己的立场。
他还是微笑,没有再和我争辩下去。
“他们两个都是诗人。”静默了良久,他突然下了结论。“一个恣意汪洋,狂放不羁,像李白;而还有一个,沉郁清婉,精思逸韵,有几分李商隐的影子。”
“说得好。”我会心一笑,“我觉得,一个像貂禅,一个像西施。”
“怎么说?”
“貂禅闭月,华光初上,锋芒毕露;而西子捧心,顾盼摇曳,掩映动人。”
他的笑,张乐于野,泠风善乐。
“谢谢你的座位。”他站起身,像一阵烟云般,消失在忙碌的人群中。
冰凉的座椅,好像从没有人来过。
“Hey,中国小伙子!”隔壁桌的意大利美女走过来跟我打招呼。烫成波浪卷的红发,烟熏妆的眼影,□□。我注意到,从我坐在这里消磨古籍开始,她就已经坐在那儿了。
“一个人坐了一个下午,不闷吗?”
她涂着CD烈焰蓝金的嘴唇,笑得性感,而浓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