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 第四十八章(1 / 1)
武成六年冬,高祖禅位。翌年新年,我正式登基,改元文和,大赦天下。封长子成雍为晋王,封长女成珠为安平公主。书宰相擢升司徒,加封一等开国柱国公,其二子也分别擢升为工部郎中和左鹰扬司阶;焦永轩转吏部考功郎中;邓雄飞升骠骑上将军,加封三等护国公,其余官员或升或迁,不一而足,皆大欢喜。
按照律例,皇后和贵妃要等皇帝登基三日后才能正式册封。当年高祖登基时,我才知道有这样传统,听说这又关系到前朝旧事,以至于后人才定了这么一条明文规定。
册封皇后和贵妃的前一天,我破了列朝先例,派礼部官员祭天祭地祭太庙,并亲自到奉先殿行大礼上告先人。翌日凌晨,黎明尚未来临,更漏未尽,女官们已经尽职地行走在宫殿中,将大量香料倒入各宫正殿的香炉里,浓香弥漫。
我梳洗完毕,换上朝服,不自在地扯了扯系在下巴上的冕旒缨子,来到书金屏居住的凤临宫。书金屏在丑时便已经起身,也换上了正式朝服,凤冠霞帔,云鬓玉颜,仿佛是从云端上下凡的天妃,明艳照人。我久久端详着书金屏,郑重说道:“你今天美极了。”
书金屏展颜一笑,几可令百花盛放,欣然谢道:“多谢夫君赞美。我这边已经收拾停当,夫君也去姐姐那边看看吧。”
我点点头,正欲离开,又踌躇了一会儿说:“我想……这世上不会有比你更符合皇后称号的人了。”
书金屏静默了一会儿,道:“有的,这世上还有一个人。”
我和书金屏互相对望,久久无言。我一面对着书金屏那直视人心的眼睛,一面暗自后悔说错话,文晴湖知道了不知该有多担心。我于是答道:“那可不见得,像你一样心怀天下的女人可不多。”我的确没有看出文晴湖对天下有何兴趣。
书金屏也似深有同感,脸上换了一抹温和的笑:“夫君可要多担待了。”
我也不好意思地谦让起来:“哪儿的话,我以后才要多多麻烦你呢。”
一旁服侍的妙喜终于忍不住插口道:“三郎,娘娘,都成亲这么多年了还客气什么?”
我也忍不住瞪她一眼道:“妙喜,你知道我现在想什么吗?”我还故意拖长了声音,勾引她的好奇心。
“什么?什么?”妙喜果然上钩。
我暗地窃笑,一本正经地作出苦恼的样子说:“我在想如何才能把你嫁出去——”
妙喜方知上当,撅起嘴道:“三郎欺负人。”
“还有,你以后要叫我陛下。”
“为什么?三郎前天明明说大家以后也可以继续叫你三郎的嘛?”
“别人都可以,就你不行!”
“哎——”
妙喜还没来得及抱怨,书金屏已经出声了:“好了,都什么时候了还玩闹。时间也不早了,夫君还是赶快去看姐姐吧。”
妙喜闭上嘴巴乖乖退到一边,我则听话地离开凤临宫,向锦章殿走去。
同书金屏一样,文晴湖也已经换上朝服,虽不及皇后朝服华贵大气,却也吉祥富贵瑞气千条,虽稍减主人的清雅,却也多添几分高贵。我本想赞美文晴湖一两句,却看到她凝神沉思,不知在想什么。不待我出声询问,她已先察觉我的到来,抬起头,露出和煦的微笑:“夫君来了?”我点头,又听她问道:“见过金屏妹妹了?”
我急忙点头,冕旒的珠串叮当作响。
文晴湖为我重新调整了衣襟和玉佩,半晌方才道:“今天也不知怎么了,有点心慌。”
我急忙安慰她:“不会有事的,都排练过那么多次了。以后正是享福的时候,尽管把心放宽吧。”
文晴湖闻言不禁笑道:“若叫金屏妹妹听到,又要说你了。国家大事一日也轻慢不得,我们若不多看着点,恐怕夫君第一个就松懈了。”
我不好意思地笑笑,注视着文晴湖那张未曾被岁月夺去的美丽容颜,心里多少遗憾起来,真想看看她穿上皇后盛装的样子。书金屏穿上朝服的样子宛若天成,理所当然,是天生的皇后。不知道文晴湖穿上皇后朝服,又会是怎样的光景?
文晴湖轻轻握起我的手,低声说道:“我刚才在想,以后是不是不能再叫金屏妹妹了呢。毕竟她现在是皇后了……”听着好像带有自嘲的味道,又带了一丝丝苦涩。
我俯下身子,低声道:“说什么呢?我觉得晴湖你总是太多心了,金屏一定不喜欢你叫她皇后娘娘,还是和以前一样比较好。现在能和她说上话的也就你一个了。若连你也疏远了,她岂不寂寞得很?你们别扭的话,连我也会跟着别扭的。”
文晴湖抬起头,释然地笑道:“说的也是,是我想得太多了。”
我松了一口气。
文晴湖欠身道:“这样重要的日子,给夫君添麻烦了。”
我急忙摆手:“不用这么多礼。”又不禁想起刚才妙喜的话,暗自慨叹,有时候我和文晴湖、书金屏之间的确有点客气了。想着想着,我又不禁对她说道:“我们是夫妻嘛,彼此之间有什么好客气的?”
文晴湖愣了愣,扑哧笑了一声道:“是我今儿紧张了。”
“现在还紧张吗?”
“不了。”
此时晨钟响起,正是上朝的时候。文晴湖便劝我赶紧出发,别让群臣久候。
我在昭元殿升座,钦天监官报告吉时已到,正副册封使由东阶至丹墀向左北面跪拜。大学士从案上捧节,由殿中门出授正使,正使受节后,同副使起身。除此还有许多繁琐仪式,不过我都看不见,只是非常无聊又不得不装模作样等了很长时间,才看到銮仪卫仪仗引来书金屏和文晴湖的座驾。
书金屏和文晴湖款款走进昭元殿,立在御座阶下,大学士宣罢诏书,文武百官尽皆跪拜,三跪九叩山呼:“恭祝皇后娘娘、贵妃娘娘千岁千岁千千岁!”我听得大乐,差点没笑出声。幸而书金屏及时白了我一眼,我才压住笑意,一本正经地继续观看册封大典。
仪式结束时,忽有官员进报:“启禀陛下,奉天门外已经聚集上万平民,希望能瞻仰皇后娘娘和贵妃娘娘的风姿。”
殿堂内众人惊讶不已,连书金屏和文晴湖也错愕了一下。马上有人反应过来,进言道:“陛下,这是好事啊,正好可以向天下昭示圣上、皇后娘娘、贵妃娘娘天下归心,万民同庆。”
我欣然颔首,看向书金屏和文晴湖道:“不知两位意下如何?”
她们施礼答道:“不胜惶恐,荣幸之至。”
“好,即刻起驾至奉天门!”我站了起来,兴高采烈,意气风发。
奉天门是一片广袤楼宇的建筑群,中央是四方开阔的广场,最外才是门楼,兼有举行重大庆典和阅兵仪式的功能。奉天门外也是一马平川,除皇亲国戚文武百官外,平民不得靠近,常有御林军驻守。然而今天广场上已经聚集数不清的平民百姓,上至富豪大贾,下至贩夫走卒,老弱妇孺居然尽皆齐备。
我携书金屏和文晴湖一同登上奉天门楼,猛然看到人山人海,不禁吓了一大跳,这自发性的群聚活动规模也太惊人了。文武百官随后跟上,也吃了一惊,交头接耳。书金屏和文晴湖环顾四周,好像感慨万千。
我看她们迟迟没有动静,急忙提醒道:“他们可是来看你们的,主角不现身,多没趣啊。”
书金屏和文晴湖欣然从命,准备上前。文晴湖落后了一步,书金屏却忽然携起她的手,不知是不是我的错觉,她们之间好像争执了一番,然而这争执也就发生在电光火石的一瞬间,转眼就消弥了。她们最后又和亲姐妹一般一同来到城墙边上,更加清楚地出现在众人的面前。
百姓们看到书金屏和文晴湖现身,爆发出欢呼声,声音直达九霄。混乱的呼声就像百川归海一样渐渐汇聚成了千年不易的祝福:“皇后娘娘千岁千岁千千岁!贵妃娘娘千岁千岁千千岁!”
书金屏和文晴湖温和微笑着向众人示意,奉天门楼下欢呼声愈加热情。我在一旁自感受了冷落,不禁心里酸溜溜的,来到她们的背后笑道:“怎么我登基就没这样的好事啊!”
此时群众有领头人送上锦书。御林军轮值的统领接过,通过太监之手递到中书令手中。在我的授意下,中书令大声朗读锦书,读罢,朝廷上下恍然大悟。
原来当年京城保卫战中,书金屏和文晴湖临危挺身而出,负责组织动员京城门阀贵族和妇孺老幼,支援将士抵抗北狄人的勇敢行为深入人心,再加上她们这些年来一直体恤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令人民感恩戴德铭记在心。如今听说我终于得以平安登基,书金屏和文晴湖也顺利被册封为皇后和贵妃,不禁欢欣鼓舞,自发前来祝贺,后面还有大包小包的礼物等着送上呢。
我闻言一面吃醋,一面又高兴起来,差点当着众人的面直呼妻子的名讳,幸好及时醒悟改口道:“皇后,贵妃深得民心,朕不知有多开心。这些礼物,你们收下吧。倒是打赏——”我此时有点疑虑,百姓自发前来祝贺文晴湖和书金屏,打赏会否玷污他们这份真挚的心意呢?
书金屏看出我的疑虑,思忖片刻道:“陛下,妾以为不可。前来祝贺的百姓礼物虽小,情意却深重如高山,打赏怕是反而侮辱了民心。十几天后就是上元节,届时会举办烟火花灯大会,不如宣布到时我们会亲临会场与民同乐。陛下以为如何?”
群臣深感赞同,纷纷进言:“皇后娘娘贤明,臣以为此计可行。”
我翻了翻白眼,用不着你们说我也知道书金屏的主意很好,于是点头道:“如你所言,来人,传下口谕,皇家将在上元节举办烟火花灯大会,到时朕和皇后、贵妃将亲临会场与民同乐!”
百官作揖长拜:“陛下圣明!”
奉天门楼下百姓得知我们的决定,欢声动天,三声万岁令我听得很是舒服,心怀大畅。
皇后、贵妃册封仪式空前成功,不多时立刻成为京城乃至全国津津乐道的佳话,甚至十数个月后还能听到南方投诚的臣民对此的钦羡敬佩的话语。
离上元节还有十二天,才册封完皇后和贵妃,我就召集三省长官,六部尚书,十二名上将军,在东宫举行小型会议。当时我虽然登基,但高祖夫妻依旧健在,为表孝顺,我们并未搬离东宫,一切仍和高祖在位时相同,只是百官小朝、议事再也不去高祖所在的太一宫,而是来到东宫。
登基之前,我已经和书金屏、三省要员、重要将帅等人商议多次,最终敲定计划。在我登基这段时间需要大赦天下、封赏群官、封禅稷山的当口,立刻秘密派大军南下,讨伐如今国势急剧衰落的郦国,一统南北。
早在高祖登基时,郦国也平复了内乱,许多野心勃勃的皇子纷纷战死,百官无奈之下只好推举一位文弱的皇子继承皇位。这位皇子着实不是当皇帝的料,却很擅长吟诗作画,令我不禁心有戚戚焉。可惜这位郦国皇帝没有贤明的皇后妃子监督,放任忠心的臣子撑起朝廷大局,自己跑去寻欢作乐去了。虽说皇帝不成材,可臣子们也不是吃素的,虽然内斗不断,他们还是勤勤恳恳恢复国力,一时国内颇有百废待兴的趋势。
高祖对此颇为焦虑,生怕有生之年无法攻下南方,实现统一全国的夙愿。书金屏和燕王不约而同献上同一个计策:不时虚张声势骚扰郦国军民,在春种秋收时节变本加厉,延误农时,于无形中损耗郦国的国库财力。待到郦国国库虚空,便是我国南下收复之时。此计可谓毒辣阴损,高祖大喜过望,当即采纳。
而今我已经收到郦国国库空虚入不敷出的情报,又和大臣们筹议多次,均都认为统一全国的时机已经成熟。恰逢高祖禅位,完全可以借机出师打个郦国措手不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攻克南方。
当年我和燕王夺嫡之争白热化的时候,郦国使臣曾经向我示好,愿意出力牵掣燕王和楚王。我素来文弱可欺,不比楚王、燕王野心勃勃,把江山看得那么重要,两害相权取其轻,因此他们更愿意看到我登基,换来两国几十年的平安。如今我在出师令上印下玉玺,不禁想到郦国君臣身亡国灭之时,是否会后悔支持我登上皇位呢?
翌日,柯远臣、邓雄飞等元帅连大小三十六总管统率七十万大军分批出发,挥师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