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 改革的阻力(1 / 1)
征大小金川的军队都已经回来了,所有的后继事务也都有了妥善的安排,接下来的事自然是很多人盼了很久的论功行赏。定西将军阿桂封一等公,海兰察封三等公,丰升额封号加“继勇”二字,多罗额驸富察氏明亮封一等伯。其余将士各有封赏。
永璂笑吟吟地看着下面的人跪地谢恩,慢慢地想起,经过改良的□□果然是有奇效啊。想起历史上被乾隆誉为十全武功之首的平定大小金川之站耗费七千万两才勉强赢得战事,但这次在他的不遗余力的推崇火器之后,不管是财力的耗费还是人力的伤亡明显比之历史上少,而且少了很多。更关键的是,闹了多年的金川被火器打下来了,以后在整个军队中□□的运用会得到更广泛的认同。
这还不是最让永璂高兴的。军事工业的发展会引起很多方面的技术发展,以军事工业促进民用工业的发展一直是后世许多发达国家的发展秘诀。事实上,很多最新技术起初都是因为军事需要才发展出来的,而到了最后却会引起整个国家经济技术的大飞跃。
更妙的是,发展军事工业的话,八旗贵族不会太敏感,因为说到底八旗的根底还是在军中。永璂慢慢下定决心,以后要更加压榨永琳这样的人才才是!
但是永璂没有料到会是这种状况!
最初的开办军校什么的,显然那些御史文臣什么的只当是少年天子一时好玩而已,毕竟这位陛下年纪还是很轻的,且刚刚有了拿的出手的武功,正在对军事极度感兴趣的时候。
反正这位年轻的帝王虽然偶尔也溜去所谓的军校去听听那些上过战场立过功勋的人讲课,但是毕竟没有荒废政务不是?哪个男人年轻的时候没有征战沙场的豪情呢,便是他们这些酸腐文人也年轻的时候也是有过热血梦想的。千秋文人侠客梦,那些御史什么的只当是皇上去听听几个战场上回来的人讲讲军营故事而已,也没有说什么,顶多不痛不痒的劝两句“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什么的,在永璂很诚恳地表示了接受他们的意见加强了自身的安全工作之后便不再多话。
可是这种安静的态度在永璂决定成立正式的军用工厂的时候被打破了,各种劝诫的折子差点没有把永璂给淹没了。现在的永璂,非常不开心!
什么叫“治国不在兵,而在仁”,什么叫“臣未闻有道之君沉溺于兵事”,什么叫“昔汉武好战,卒令强汉衰微;明武宗喜兵,正统自此而绝”。永璂自登基一来第一次被言官骂的这么惨,也是第一次真正遇到大考验。虽然支持他的武将有不少,偏偏更多的人明显认为圣天子不应该过度倚重军队,这不是仁德之君该有的风范,在朝堂上面几乎是一边倒的趋势。除了如阿桂、丰升额以及福康安几位将领之外,其余的满臣和汉臣都站到一个立场上去了。
福康安比之一般人更为倒霉。
傅恒老成持重,也不觉得永璂过度关注军事是个好现象。历来喜好军功的皇帝多半会导致民生凋敝,最终导致整个王朝的衰落,比如说汉武帝打败了匈奴,代价是让从汉高祖到汉景帝数代皇帝积累的财富为之一空;再比如三国时期的蜀国连年动兵导致最后亡于曹魏。傅恒是早就对此有所担忧的,当初皇帝初掌大权便表现出对战功的极大关注,但那时候傅恒以为皇帝仅仅是出于对军队的控制力才会如此,但现在,皇帝表现出来的苗头让傅恒觉得不太妙。
近年来傅恒一直是在京城帮着皇帝处理政事,对于军事方面没有表现出过度的关心。
但是福康安在军校和阿桂丰升额等人有过多次探讨之后,觉得皇帝的决定还是很有道理的。经过改进后的“□□”明显拥有刀剑难以比拟的优势,并且在经过永琳的言传身教之后他也觉得保持兵器的及时的更新换代是有必要的,毕竟弓箭刀剑什么的也是几千年来慢慢发展到这种地步的不是吗?而火器,则处于方兴未艾的状态,未来的成就,不可限量。
当在朝堂上福康安公开表示了最皇帝的赞同之后,傅恒就没给过这个儿子好脸色看。父子两人的政见不同,最近,关系不太妙。福康安在傅恒面前露一露头便肯定会被大骂一顿。
这对父子,傅恒的顾虑是有道理的,因为他考虑的更多,而永璂的考量她能猜到但是不代表这些朝臣能够理解。傅恒自觉很对,又有父亲的尊严,不可能给福康安好脸色看。
福康安则觉得父亲未免太过保守,他又是个向来骄傲的,不觉有错,更不会主动俯就。永琳也无法,很不欲见到这对父子因为政见不同就这么僵持着,便常常打发德麟在两边往来,算是给爷俩一个交流感情的桥梁,免得弄得太僵。
她现在没时间管这个,永璂又开始压榨她,她得再次考量对于兵器的改进工程,还有关于动力什么的都要有章程。可是永琳虽然知道蒸汽机的原理什么的,但是对图纸不熟,谁会没事记这些平日里用不到而且和自己的研究方向无关的古董?
傅恒只顾防着儿子再次鼓动皇上兴起大力发展军事的念头,不知道自己的儿媳妇已经在着手准备新的图纸了。
还是福隆安比较有远见,反正他就在工部这一亩三分地呆着,对于父亲和弟弟乃至整个朝堂上的争论不闻不问。反正工部很忙的,黄河、长江的堤坝要时时维修,海塘要修起来,皇上还要在各地兴办教育,房舍什么的也是工部的事情。偶现在真的很忙,忙得没有时间管你们的争执啊,福隆安以鸵鸟的姿态躲在工部衙门里办公,工部的办事效率绝对是清朝建国以来的最高值。
福长安表示,我现在就是一个二等侍卫而已,我忙着当值呢,不当值的时候忙着陪老婆忙着生儿子。
对于这场争论不发表意见的还有宗室亲王。站在皇帝一边,以后难免被攻击说是染指兵权什么的。站在群臣一边?你想现在就得罪皇帝吗?
永璋在宗人府忙着呢,永璇在礼部,永瑆忙着户部的一摊子事,永璟在刑部继续他对贵族以及百官的审查,永璐躲在内务府。
转眼间,就要过年了啊,可是今年估计没有人能够安安心心的过年。
皇帝没有妥协的意思,拜阿桂为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升和珅为户部尚书兼军机处行走,梁国治授户部侍郎。
群臣苦笑,皇帝没有明着驳回自己的意思,却用最实际的方法表达了自己的态度。看来要打攻坚战啊,难道明朝末年的那种朝堂的混乱状况又要重演了?
会重演历史吗?永璂一面绝不妥协,一面很坚决地罢退了几个因为整天忙着上折子而导致疏忽本职工作的臣子,表现了一把皇帝的明察秋毫。
可是一直这么僵持着也不是办法啊!永璂很郁闷,先前对于火器的改造都是从内务府以及他的皇帝私库拨的钱,但是要形成一个完整成熟的产业进而带动其他产业的时候仅仅靠内库是不够的。有什么方法能够转移那些以“找皇帝的茬”为己任,把小错说成大错把大错说成亡国之兆的文臣们的注意力呢?永璂开始挠头。
别的官员们还好一点,上了折子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之后该干嘛干嘛去了,没见到英亲王都已经找了好几个疏忽正事的人谈话了吗?可是言官们就是以劝谏皇帝为己任的,没有皇帝会甘愿留着一个擅杀言官的骂名。
他不愿意下重手去对付那些苦苦进谏的臣子,但是也不愿意就这么放弃。都有人在宫门前长跪不起了,永璂自己都不好意思出现在紫禁城里,看着那些固执又古板的老臣们坚决用这种方式阻止他看起来荒诞不经的想法,他也不愿意拿他们怎么样。不是为了顾虑什么不杀言臣的名声,而是那种执着,那种有些愚蠢的执着让人恨恨却生不出气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