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 > 桃花出篱嫣然笑 > 48 第 48 章

48 第 48 章(1 / 1)

目 录
好书推荐: 重生之身边各个都是狼 撒旦危情:大亨的豪门叛妻 偷情中 碧落赋 极品恶男:撞到恶魔学长 灾星皇妃:皇位是俺老公滴 女巫恋 甜蜜暗恋 重生之终极芝麻官 兰因壁月

“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一道康熙皇帝弥留之际的圣旨,于瞬间决定了谁为人上人,谁为君下臣。君为臣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道理是所有人都知道的,只要是稍微有些能力,存着些雄心壮志的皇子,都不甘心如此受制于人,将自己的身家性命轻易的交付在别人的手中。因此,当这道旨意由理藩院尚书隆科多在老皇帝归天的畅春园当众宣读之后,跪在地上的众多皇子中,在那一张张面无表情,低垂着头,三呼“万岁”的人中,有多少人是真的心悦诚服?又有多少人是心怀不满?

深夜的畅春园中,刚刚成为大清国新主人的胤禛,被众人拥着坐在上首,接受自己哥哥、弟弟、臣子们的叩拜,他在欣喜万分的同时,也是五味杂陈,心情复杂。尽管他已经皇袍加身,不再是一个普通的亲王,成为天下臣民的主宰,成为大清国最尊贵的人,可他非常清楚:

于他而言,肩上承担的责任何其沉重!皇阿玛给他留下的早已不是盛世之国,摆在他面前的是一个烂摊子,是一个重重荆棘之地。他需要着手去处理的事情太多太多!于国,朝廷上下存在的各种弊端歪风都是他要下手整治的对象,于私,成为皇帝并不能说明当年的夺嫡之争已经有了明确的结果,他的心里始终都很清楚,威胁已经存在!或者对他而言,这一切都还只是一个开始。没有了皇阿玛的制衡,剩下的,就只能是他们兄弟间一场真正的较量。

这些事情千头万绪,牵涉甚多,光靠他一个人是根本无法应付的,所以,他需要助手,他需要忠诚于自己的好帮手!外臣只可用却不可信,俗话说,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此刻,可以为他所信任,为他所用的,也只有兄弟。

他的众多兄弟里,除了早年被圈禁的大哥二哥外,剩下的手足里,有的是自己的政敌,有的是为自己所忌惮,有的是与自己并不亲厚,还有的年纪尚小,不堪重任,真正可以帮他的人,实在是不多。他新登帝位,脚步未稳,如果此时便在人事任命上露出亲疏之见,这岂不是给人以口实,授人以攻击自己政令昏聩,任人唯亲的把柄么?那他该怎么办呢?

胤禛坐在紫檀木的御座上,面色沉静的思考着这些问题。他看了看站在自己面前的兄弟们,又看了看站在远处的几位心腹大臣,心中不多时已经有了几分计谋。他轻轻地咳了一声,众人听得新皇上有了动静,连忙的收敛心神,纷纷低头垂手立好,恭听圣训。

胤禛抬头对着座下众人道:

“皇阿玛殡天,当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将他老人家的遗体送回宫,回宫之后,大丧的事宜要即刻着礼部处理。隆科多,你要准备好起驾返宫沿途兵马的守卫任务,这一路上,必须要严密护卫。”

隆科多得令后,连忙出列,拱手接旨道:

“嗻,臣即刻去办。”

隆科多领旨走后,胤禛又道:

“先帝驾崩,为防有人乘机陡生变乱,衡臣啊,你拿我的印信去兵部,要九门提督阿拉善自今日起关闭京城九门,严禁任何人进出九门,京中诸王非传令旨不得擅进大内。待一切安稳之后,再行解禁。”

“嗻。”

张廷玉得了旨意,面上一凛,便恭敬的领命而去。张廷玉是跟随老皇帝多年,深受信任的老臣,在皇位继承人的人选上,与尚书房的多位大臣相比,他从来未曾轻易表态过站在哪位皇子一边,从来都是以最忠诚的姿态紧紧追随着老皇帝的步伐,不偏不叵的与众多皇子来往。他的言行一度也让新登帝位的胤禛琢磨不透他的真实态度,但也就是这种中正的态度,反倒让胤禛对他令眼相看。

见房中外臣都已走空,只剩下自己的兄弟们,胤禛深吸了一口气,收起了君臣之间的称呼方式,而以亲人间随和的口气道:

“皇阿玛走了,就剩下我们这些手足兄弟相依为命,他老人家生前为大清国操劳了一辈子,如今卸下重担,早登极乐,将这副重担交给了朕,朕自当尽心尽力,不辜负他老人家的托付。所以,朕也希望各位兄弟能同心协力,一起为皇阿玛,为大清国尽自己的心力。”

“皇阿玛的身子都还没冷呢,他就着急一口一个‘朕’啊,‘朕’的,敢情他想这个位子也想的急不可待了!”

皇九子胤禟本来就不服气胤禛当了皇帝,加上素来兄弟间的关系就如同水火,现在听了胤禛的话,更是满心的不以为然,他撇了撇嘴,暗自地翻了翻白眼,嘴里小声的嘟囔起来。

皇八子胤禩正站在他边上,听见他如此不知好歹的说这些气话,连忙用手肘悄悄地捅了捅老九的腰眼,用眼神示意他不得胡言乱语。

房间并不大,其实这些话胤禛听得一清二楚,也将那兄弟二人的眉来眼去看的明明白白,他心头虽然不悦,却也没有发作,只当是又聋又瞎,他抬头看着素来循规蹈矩,处事又稳妥得当的七弟胤祐道:

“七弟,在这段时间,你就负责守卫畅春园,严禁任何无关人等随意靠近园子,一旦发现有任何人在外探头探脑的张望迁延,你即可实行抓捕。这段日子恐怕要劳你多费心,等会回去,和家里交代一声,别让她们太担心了。”

“谢皇上关心,臣弟明白。”

“十二弟,过去祖母孝惠章皇后大丧的时候,皇阿玛曾命你署理内务府,总管上下事务,当时你将一概事宜办理的非常妥帖,深得皇阿玛赞许。此次大行皇帝的身后事,你是兄弟几个中最有经验的,所以想命你此次再次挑起这副重担,负责内务府的全部事宜。等今晚将大行皇帝的遗体送回宫后,乾清宫的几筵安排等事就须你多多操心了。”

皇十二子胤祹本就与他七哥一样,未曾参与过朝中风云诡异的夺嫡之争,加之母妃家族没有任何势力背景,他又是个个性内向之人,平素在兄弟间就不出挑,在老皇帝的眼里也只是个温恭守成之人,所以,他与一众兄弟既不亲厚也无恩怨,与当今皇上之间更是素无多交。此时,突然在新皇面前接受重任,令他不免有些受宠若惊,连忙躬身回禀道:

“臣遵旨。臣弟定当竭尽全力,不负皇上所托。”

胤禛微微一笑点点头,又看着十六弟胤禄道:

“十六弟,朕想命你与五哥的世子弘昇一起负责肃护宫禁,大行皇帝的遗体返回紫禁城,要在宫中停灵,事关重大,此间的护卫之责,可谓重中之中,所以,朕还是希望你与弘昇叔侄二人精诚合力,将此事办得妥帖齐当。”

“臣弟遵旨。”

新皇帝下达的这些旨意,其背后的深意或许几个当事人不一定看透,而皇八子胤禩却已经是了然于心。他知道,有关皇帝护卫、宫禁安全这些重要的差事,四哥根本不相信别人,而是全部交给了自己信任的,或是与夺嫡之争没有关联的人。

七哥与四哥素来交好,又与十二弟一样不在夺嫡之争中,加上一个年纪尚小,根本没有危害的十六弟和五哥的世子,所有这些人,全都是四哥的认为对他无害之人,所以这才如此将卫护之权交在他们手中。而他与九弟、十弟,根本就不在四哥的考虑范围之内!

想到这里,胤禩也不免嘴角勾起一丝轻蔑的笑意,低眉敛目的垂手站立在一边,漠然的听着新皇帝继续在一边叨叨絮语着一些对皇阿玛选择他继承帝位的感慨和惶恐。他的耳朵里根本听不得四哥那些假模假势的话,他的心里也充满了不屑,充满了不甘,甚至充满了怨恨!难道,皇阿玛就是因为自己的母妃出身低贱,才必须断了他争储之心么?难道,自己的能力和本事就真的比四哥差么?难道,我为自己争取皇储之位就成了大逆不道了?这不公平!一点都不公平!

胤禩冷冷地瞥了一眼正在说话的新皇帝,心中暗道:

“哼!四哥,别高兴得意的太早,我倒要看看,你有多少本事能把你的皇帝宝座坐稳了!我手里还有一张王牌没打出来呢!咱们走着瞧!”

先皇驾崩,在新皇正式即位之前,还有许多事情要办,千头万绪,都必须一步一步井然有序的进行起来。十一月十四日,胤禛下旨命令皇八子胤禩、皇十三子胤祥、大学士马齐、尚书隆科多四人为总理事务大臣,并谕总理事务大臣,宣诏大将军王胤禵与军前都尉弘曙一同返京奔丧。又特意谕令内阁,颁下恩旨:贝勒胤禩、十三阿哥胤祥俱加封为亲王,十二阿哥胤祹与二阿哥之子弘皙俱加封为郡王。

十五日,胤禛命十六阿哥胤禄署理内务府总管事务。

十六日,向全国颁布大行皇帝遗诏。

十九日,胤禛以登基谴官告祭天地、太庙、社稷坛、京城九门重新开禁。

二十日,胤禛御太和殿登基,受百官朝贺,改明年为雍正元年,同时立嫡福晋那拉氏为皇后。同日,为避皇帝名讳,同辈兄弟名字皆改“胤”为“允”。

二十八日,为康熙皇帝上尊谥为“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庙号“圣祖”。

十二月初三日,将仁皇帝遗体移送景山寿皇殿。

十二月初九日,二十七日服孝期满,宫中去重孝,胤禛自乾清宫移居至养心殿。

十二月十一日,正式册封允禩为和硕廉亲王,册封允祥为和硕怡亲王,册封允祹为多罗履郡王,册封弘皙为多罗理郡王。

十三日,任命允禩为理藩院尚书,并管理上驷院。

十七日,大将军王允禵与军前都尉弘曙,连同两位副都统阿尔纳阿灵保抵京,谒梓宫。

雍正元年正月二十四日,封多罗淳郡王允祐之子弘曙为世子,贝子允禵子弘春为固山贝子。

二月初五,胤禛命十六阿哥允禄承袭庄亲王爵,命和硕廉亲王允禩办理工部事务。

三月,淳郡王允祐奉命管理左翼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都统事务。恒亲王允祺子弘昇升任镶白旗满洲都统。

四月,雍正帝下旨嘉奖多罗淳郡王允祐,因其安分守己,敬顺小心,不顾残疾,竭诚尽敬,著晋封和硕淳亲王。皇十七子允礼封为果郡王。同月,和硕怡亲王允祥受命署理户部事务,并得赐银13万钱粮,加赏一、二、三等侍卫20人,。

五月初,贝子允禵封为郡王。

……

在康熙皇帝去世,新皇帝登基即位后的这短短半年时间里,雍正皇帝胤禛可以说是在大封皇亲,几乎每个手足兄弟都有封赏,尤其是那些平素与自己交好,得力的助手,或者说于他帝位没有危害的兄弟,更是得到了最为丰富的赏赐。在那段时间里,一切都看起来那么喜气洋洋,充满了手足和美,人情顺悦,兄友弟恭的和睦景象。

只是,在这样美好的气氛表象下,竟也是充满了一阵阵的暗流,刀光剑影与笑里藏刀,实则一场政治上的大清洗运动即将缓缓拉开序幕。等那一刻到来时,便再没有了兄弟手足之情,便再也无法顾及到母子亲情,帝王之家的温情瞬间便被无情的权力争斗撕扯地支离破碎……

端午节刚过没几天,五月初十,便是当今皇太后的寿诞。这一天,宫中大摆筵席,所有的皇亲国戚,王公大臣几乎都被请来参加皇太后六十三岁的千秋大典。这次筵席被雍正皇帝看的极重,早在春节前后,就已经命礼部着手准备相关事宜。

他之所以想隆重的大办这次皇太后的寿诞,一来是因为这是他登基之后,宫中首次操办的家宴,他需要借着这次亲族间的家宴来拉近一下他与臣属、亲戚之间的关系;二来是他也想借着这次机会,弥补一下与亲弟弟允禵之间一直以来很深的隔阂。

前段时间,他们兄弟二人曾在大行皇帝的灵柩前,为帝位一事而发生口角。允禵借此机会扑倒在灵柩前,大哭大闹,让他颜面无存,允禵造成的影响恶劣之极,这令他心中极不痛快。这件事情后来还传到了皇太后的耳朵里,令皇太后非常的伤心。

尽管他对弟弟的如此胡闹行径感到非常的痛恶,不愿再多见这个兄弟,甚至想将允禵贬出京城,但面对自己的额娘,他却不得不顾及她的心情。为了让她老人家高兴的过千秋大寿,他终于在皇后的劝说下,准备心平气和的与允禵一起向额娘贺寿。

这天一大早,爱新觉罗家族的所有皇亲国戚们纷纷携带着他们的家眷、子嗣们,带着贺礼进宫给皇太后贺寿。尽管是皇家的家宴,可依然等级森严,规矩繁多。在来的所有亲眷中,王妃、公主、格格、命妇等均着礼服由苍震门而入,在交泰殿外按照各自的品级排立,等候着皇后宣诏。亲王、郡王、贝勒等以下各爵王公,均在乾清宫门外等候皇帝宣诏。

当一切繁文缛节终于结束,所有人都按照各自的身份地位,经过三次一拜一跪后,在宫殿监的引领下,坐到自己的座位上时,大家都不由得长舒了一口气。都说生在帝王家,有享之不尽的荣华富贵,有穿之不完的绫罗绸缎,吃之不完的山珍海味,可那些平民百姓又怎么会知道,他们也有受之不尽的繁文缛节,皇家规矩,甚至还有高悬于头顶的那柄杀身之剑!这些无形的压力,那些平民百姓又岂是能轻易理解的?

目 录
新书推荐: 三岁萌娃下山寻亲,全世界争着宠 仙女姐姐赖上我 星海于你 死对头霸总重生后,对她低声诱哄 重返1992:从菜市场开始 我的符箓能高考 开个当铺,怎么就惊动全世界 诡异之上 从小镇科员到权力巅峰 寒门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