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战局即定。应天当上太子。(1 / 1)
燕太子驾鹤西游,大势已去,相信他应天很快就会登台,自然要比原燕太子有能力得多,攻取蓟国,不在话下。
而且,在战场上暗杀燕太子,还有一点好处,就是可以象前一次那样,把责任完全推卸到蓟国人头上,诬陷是他们所作所为。
果然,燕太子被刺,死在自己寝帐内,燕军当天深夜便知道消息,顿时全军一片混乱。
主帅已死,当然副帅元,或者即将赶来的二路元帅,充任元帅之职。
燕太子惨死在战乱当中,作为燕国极其重要的王子之一,一国储君,别以为少一只胳膊,在自己眼前晃时,燕王看着别扭,似乎有伤大雅,有失国家体面,可是,真要在战场上丧了命,那些缺点,别人看不惯的身体缺陷,都成为可以用来疼爱与怜惜的对象。
因此上,燕王肯定会要求,留在蓟国战场上的将帅们,就近追查杀害燕太子的歹人,尽快找出凶手,为燕太子报仇。
这追查杀害燕太子凶手的事情,别说是蓟国人干的,就算不是,是燕国自己人,又往哪里去查找?还打仗不打?。
还有,燕太子新死,燕王很有可能把部分责任归罪到燕军身上,最大责任的,自然也就是新统帅,没有立功,或者不管立多少功,赶回燕京时,基本上都首先被治罪。
更何况,燕太子这一次与蓟军作战的方针政策是:不管牺牲多少兵力,也要往前冲,恨不得把蓟军立刻消灭干净似的,他那股复仇般的狠劲,别的将帅恐怕真比不了。
其实,蓟国将士们也是相当勇猛的,非常不容易对付,亲历战场的燕军们,深有体会。
也就是说,能不能战胜蓟军,胜利到什么程度,其实并不好把握。
就是完全可以打胜,恐怕也只是燕太子作战方式的继续,功劳有可能一大半归了死者。
如果战败,几罪归一,说不定就连性命都保不住。
所以,其实没有人再愿意出来担任燕军元帅这一职责,谁愿意干只有吃亏,却讨不到便宜的差事做。
如果等待燕王下令任命,这山高皇帝远的,一来一去,快马加急,也显然来不及。“将在外,君令有所受有所不受。”,讲的就是军情瞬息万变,等不及皇帝的命令,元帅必须果断自由处治,并不是元帅权力有多么大,而实在是刻不容缓,只有统帅可以当场把握。
燕太子死去的第二天,天刚蒙蒙亮,乱作一团,六神无主的燕军,败走背后打下来的,原属于蓟国的,最近一座城池。
轩辕哲很奇怪燕军为什么突然撤退,当打听到确切消息,是由于燕军主帅燕太子昨夜晚间被刺身亡,他顿时抖擞精神,率领蓟军追将过去,立志要收复失地。
燕军没有一个做主的统帅,群龙无首,只有几位将军商商量量,解决所有军情战务,各抒己见已经很不错,何况还有那些不愿意招惹是非,沉默不语者,亦不在少数,往往拿不出一个切实可行的主意。
新赶到的二路元帅,在燕国将军们当中,地位其实不高,他来的任务,主要是把兵和粮草送给燕太子使用,并没有太多本事,也无意承当全军统帅之职,就是他自己乐得接受,一直跟随燕太子征南战北,一路厮杀,身经百战,战功卓著的将军们,哪个肯服他。
可想而知,蓟国的收复战从此拉开序幕。
轩辕哲指挥有方,蓟国将士们冲杀在前,而燕军却意志消沉,管事的将军们就有好几位,反而是经常决议不下,致使全军无法行动,正所谓“鸟无头不飞,人无头不走。”。
燕军继续缓慢败退,只在蓟军叫阵,不得己时,上去应付几下子,转为处于防守之中。
燕军人数众多,想要以很快的速度收复所有失地,也并不是轻而易举可以办到的。
主帅燕太子在军中遇刺身亡,当然得有将军赶紧上书呈报燕王知道,并且尽早把燕太子的灵柩,派人快速运回燕京。
应天早已提前得到消息,天门人刺杀完燕太子,验证他确定死亡,就立刻赶回他们主人的天王子府,向他报告成功的好消息。
不久,前方军营又回来战报,证实这一点,应天特别满意。
接下来,就是争取燕太子位的过程。
应天送进王宫,送给父王燕王的几个美女,果然不负他所望,很快几乎个个得到燕王宠爱,整天把燕王哄得高高兴兴,乐不可支的。
这些美女,当然不会忘记,天天在燕王面前,念叨天王子的好。
何况还有应天在燕王那里,每每表现得都很出色,不论是治国,与为人方面,一点儿没得挑。
燕王对应天的好感,是与日俱增,渐渐觉得并且认定他这个儿子,比其他儿子都要好。
就连应天的生母,燕王的一个妃子,通过暗察明访,也做到心里有数,暗自替儿子应天与自己高兴。
更何况,还有应天送进王宫的,得燕王宠的,几个美女们,“知书达理”,“礼让于人”,使得已经很久没有到过应天生母住处的燕王,居然来看过她好几次。
直乐得应天的生母合不拢嘴,连连夸赞还是应天的主意,收笼、操纵燕王身边的女人,实在是好,反而比跟她们个个作对更有成效,还是当儿子的见识远博。
燕太子死在乱军当中,被暗杀于自己帅账之内,这消息,前方战事很快上报给燕王。
燕王得知消息,“白发人送黑发人”,而且还是王太子,一个很能干,却少了一只胳膊的可怜的孩子,不禁伤怀不已。
可是,人死绝对不能复生,也只好接受现实,只等待前方将士们,把燕太子的灵柩,送回燕京,好好安葬就是。
至于与蓟国的战争,还打不打,燕王故意寻问几位重要王子的意见。
应天的大意是,一切全凭父王做主,如果继续打,他愿意挂帅上战场去领兵攻蓟。
而其他王子们的意见,却是以和为贵,特别是现在王太子亡故的动荡时期,更重要的是,国不可一日无储君,既然王太子已死,还是应该尽早册立新太子,并且人人尽量显摆自己,是多么优秀,有多么称职。
想当然,应天在燕王心目中的地位,一下子成为首要,地位进一步得到确立与巩固。
这时节,正赶上赵国与燕国有些小磨擦,听赵国传闻的意思,似乎要开战,燕王迅速做出决定,撤回在蓟国的军队,赶回来保家卫国,对付强大的赵要紧。
燕太子的灵柩很快运抵燕京。燕王命令,推选一位王子,主持王太子葬礼,这活,费力,还不一定讨好,应天却接下来。
应天尽量节省着花钱,还要把燕太子的后事,办得最为隆重。
应天完全了解燕王的喜好与为人,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的确,应天赢得燕王的充分信认,成为燕王最看好的一位王子。
燕太子的丧事刚刚办完,燕王便下诏,册立原来的天王子应天,为燕国储君。
从此之后,应天正式成为燕国王太子,登上历史舞台。
当应天成为燕太子,蓟国得到回报,大家这才恍然大悟,终于知道应天到底是何许人也。
幸好现在还在发展,壮大,刚刚有所起色的天门,新门主,已经不再是应天,这是轩辕思痛定思痛以后,还可以感到欣慰的看法。
虽然不明白,作为燕国的一位王子,应天原先为什么要混入蓟国,不过,过去的,都已经成为过去,无法追悔,就象人家现在是燕国储君一样,幸好天门门主他已经更换。
轩辕思不可能明白,其实,还是应天的人,在明里暗中操作天门事宜,轩辕思永远都只是表象上的天门门主,不管天门现在和将来的门主换成谁,都一样。
应天当上燕太子,就不再太重视天门的事,天门,只成为他势力范围的一小部分,作为燕国王太子,他有的是调动更多燕国军队,联合各国力量的能力。
而且,应天有自己的目标,就是要尽快消灭蓟国,把蓟,把蓝水仙,归为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