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谜 团(上)(1 / 1)
随着一声“嗡嗡”的轰鸣,伴着门内腾起的雾气,巨大的石门在考古队员的推动下慢慢地打开了。那动人心魄的声响在甬道内久久地回荡。仿佛整个墓室都要颤抖起来,震得人耳朵嗡嗡作响。
透过迷雾,那死一般漆黑寂静的墓室展现在了众人眼前。由于雾气缭绕,光线暗淡,十几只手电筒的光柱仍不能将墓室照得很清楚。方明一马当先,带头进入了墓室。其他队员紧随其后,纷纷进入了这个既神秘又有着几丝恐怖气氛的黑暗世界。
整个墓室由左中右三间组成,都是传统的拱券式石结构。主墓室位于中间,长10米,宽6米,高5米,规模较大。中央是以青白大理石砌筑的巨大棺床。上面安置这墓主人的棺椁。棺椁高1.6米,宽1.4米,长2.3米,四角分别由4个卡棺石卡牢,将棺椁牢牢地固定在了棺床上。
在棺床的下方是一口金井。金井是整个墓葬的风水之穴。在兴工动土时,要用金镐银铲操作,用金镐刨土,用银铲铲土,再把装在黄布袋中的穴中土供奉起来。待工程竣工时,再选黄道吉日将穴中土填回。棺椁入葬后,必须端端正正地压在金井之上,借以沟通阴阳之气。金井中一般都放有死者生前的喜爱之物。这一神秘的风俗,引起了历朝历代帝王将相的广泛关注。清代的慈禧太后到东陵菩陀峪巡视时,曾亲临地宫金井旁点“穴”,并将她手上佩戴的一件十分珍贵的珍珠手串虔诚地投入金井之中,用以祈求福祥。在清西陵的崇陵地宫光绪皇帝棺椁下的金井内,发现了许多金器、银器和其他珠宝。还有用黄缎包裹的半斤黄土和光绪皇帝生前脱落的一枚臼齿。由此可见,金井在整个墓穴的建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棺床的周围摆放着六个红色的木箱。木箱有的已经腐烂,里面的随葬品散落一地。在墓室四周的墙壁上,还绘着许多精美的壁画。队员们赶紧对壁画进行了防腐处理,使得它们在短时间内不会因空气氧化而褪色脱落。
北面的墙壁上是一幅巨大的十八仕女图。图上的十八个女子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他们中有一位女子正在对镜梳妆,细画娥眉。那认真的表情不由得使人想起“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在中国古代十分讲究女性的修饰。所谓“妇人貌不修饰,不见君父。”妇女修饰容貌被提升为普遍的必须遵守的社会道德。女子修饰容貌不仅以情感为动机,而且也被理义所认定和推崇。更何况爱美是人类的天性,尤其是女子,爱美几乎成为女人的一种本能。因此,对于那些养尊处优的贵妇们来说,每日梳妆打扮自然成为她们最为乐意的必修课。
在梳妆女旁边有两位正在梳头的女子,她们当中有一位正在帮另一位梳飞天髻。飞天髻始于南北朝,式样十分浪漫,因而很适合奢华富丽的隋唐女子们的口味,并一直延续了下去,历经两宋直至明代,流行不衰。飞天髻属于高髻的一种,在梳妆上比较复杂,一般要别人合作方可完成。
还有几位女子正在演奏着各种乐器。她们有的吹笛,有的抚琴,有的弹琵琶,还有的吹埙。埙是一种古老的乐器,由土烧制而成,形状像鸡蛋,有6个孔。埙的声音比较低沉,具有一种特殊的磁性。这些女子表情各异,有的显露出喜悦之色,有的流露出哀怨之情。
还有几位女子仿佛在伴着乐声翩翩起舞。她们舞姿轻盈,好像呼之欲出。那宽大的衣袖在空中飞舞,如神仙般飘飘欲仙,充分体现了隋唐女子的雍容华贵之美。她们一个个都丰腴圆润,表现了当时国富民强的审美风尚,盛唐的风貌也可从中窥见一斑。
西面的墙上是一幅“对弈图”。图上的两位女子正在全神贯注地下着围棋。其中的一位明显处于优势,脸上不禁浮现出一丝欣喜之情。另一位左手托腮,似乎在苦苦的思索,右手始终举棋不定,不知如何力挽狂澜。值得注意的是,处于优势的女子面施梅花妆,更显得聪慧美丽。梅花妆是唐代驰名的面妆。据说起源于南朝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公主曾卧于含章殿檐下,一朵梅花飘落在她的额上,印出五瓣花型,几天竟无法洗去。皇后发现了公主额上的梅花印十分美观,便让她留住。于是梅花妆由此诞生。到了竞相奢华的隋唐时期,梅花妆因它的雍容典雅而盛行不衰。上官婉儿曾施用梅花妆,配上她的天生丽质和过人的聪慧使得梅花妆达到了顶峰。而处于劣势的女子却面画愁眉、啼妆。所谓愁眉,即细而弯的眉型。啼妆是指在下眼睑薄施胭脂,看上去像刚哭过一样。这种面妆与她现在的处境真是再般配不过了。画匠的巧妙构思着实让人赞叹不已。
东面的墙上是一幅“戏猫图”。图上的女子头梳望仙髻,身着开及半胸的宽袖短衫和长摆裙。她安详地坐在一把椅子上,膝上卧着一只全身雪白的小猫。猫儿正在玩弄着她腰间垂坠的一块玉佩。整幅画栩栩如生充满了动感。
这些壁画虽历经千年,却仍旧色彩艳丽,光艳如新。不论是人物的肤色还是穿着的衣饰,都与真人无异,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它对于研究唐代的绘画艺术和贵族生活都有着重大价值。
为了尽快清理文物,沈老决定兵分两路同时出击。由他率领李柯、程岳楠和吴昊负责主墓室的清理工作。其余人由方明带领对东西两个墓室进行清理。为了防止霉菌的侵蚀,考古队员们不时地在墓室里喷洒福尔马林药水和酒精的混合液,以便进行消毒防腐。那刺鼻的气味弥漫在整个墓室里,往往呛得人不停地咳嗽流泪。队员们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开始了清理工作。
由于六个陪葬木箱损坏较为严重,考古队员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迅速清理这些陪葬器物。拍照、绘图、测量、编号……,一切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在这六个木箱中发现了许多文物。有青釉四系瓶、绿釉执壶、黑釉双耳罐、郏县窑黄釉加彩三足托杯、铜镜、唐代货币、铜牛、三耳壶、三彩马、三彩人物像、陶俑、铜飞天、嵌金铜唾壶、白釉四足水盂、石羊、石马、石册、金爵、银觥、耳杯、燎炉、铜盘、玉玦等。其中比较有价值的是一个越窑的青瓷执壶。执壶是古代常用的一种酒器,在唐代的青瓷中越窑青瓷水平最高。它胎质细腻致密,胎骨精细而轻盈,胎色呈灰、浅灰或淡紫色,釉质腴润匀净如玉,釉色为黄或青中含黄。它的纹饰图案十分丰富,这个执壶上就有一对仙鹤和宝相花以及一些几何纹。这些纹饰更令执壶显得美观大方。
唐代盛行玉壁和方型带板。在雕刻上一般阴刻线纹极浅,起止痕迹明显。常将粗细线组合,粗线勾轮廓,细线表现结构。极大地丰富了纹饰的变化层次。木箱中的一块蛟龙玉壁就是其中的珍品。它的原料采用的是和田玉中的上品——羊脂白玉。羊脂白玉色泽莹润,具有凝脂般含蓄的光泽。再加上雕刻者刀法娴熟,技艺精湛,使得两条蛟龙似在水中潜行,又似在空中腾云驾雾,带给人无限的遐想。
还有一个鱼洗搓盆也十分精致可爱。鱼洗始于汉代,造型别致,古色古香。盆边有两耳,盆内倒入清水,用双手摩擦铜耳时,盆内就会发出嗡嗡之声,水花纷飞,既富有趣味又具有强身健体的功能。据文献记载,鱼洗为皇亲国戚的赏玩之物。这次发现的鱼洗,盆底雕刻着两条栩栩如生的小鲤鱼。它们在荷叶中嬉戏玩耍,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样子十分活泼可爱。
在木箱的底层还发现了一把匕首。它的刀尖微微上翘,金质的刀鞘上镶满了各式各样的宝石,颇具有西域的风格。还有一柄长剑,历经千年却没有一丝斑驳的锈迹。剑锋发出的幽幽寒光令人不寒而栗。它至今仍能削铁如泥。这些也都是墓主人生前的心爱之物,因此才能伴他长眠于地下。
对于发掘队来说,最大的收获莫过于发现了墓志铭。上边清楚地记载了死者的身份。这一天大的秘密终于被解开了。原来他就是淮西节度使吴少阳!